和顺是一杯浓郁的香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其中的奥妙;
和顺是一壶醇香的美酒,细细尝才知道其中韵味悠长;
和顺又是一匹黑马,在2005年央视评选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时,一举拿下万众瞩目的皇冠。
和顺有太多的谜团,待人去解;和顺有太多的故事,让人去听;和顺有太多的美景,叫人流连忘返。
和顺的一切,令我好奇、兴奋,特别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代言和顺古镇的实话反说,精彩演讲,电视剧《中国远征军》的热播,勾起我一种强烈的冲动,去云南腾冲和顺,去探访她的神秘所在。
和顺 一个不熟悉的边关古镇
说起和顺,抗日战争之前,国人没有几个知晓它的存在。知道它是在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中缅公路的使用,再加上中国远征军滇缅大反攻、收复腾冲县城等战役,才使腾冲名扬四海,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
地理上,和顺古镇地处滇西边陲,腾冲县城以西3公里处,依山傍水而建。乡顺着河,河顺着乡,所以这里好长时间都被叫做河顺。和顺改名据说源于“云涌吉祥,风吹和顺”诗句,又传清朝时被康熙皇帝改了一个字,才叫和顺。一位诗人对和顺古镇这样赞美:“远山经雨翠重重,叠水声喧万树风。路转双桥通胜地,村环一水似长虹。短堤杨柳含烟绿,隔岸荷花映日红。行过陂陀回首望,人家尽在画图中?!?/p>
中央电视台对和顺古镇则是这样评价:“六百年历史孕育了极边古镇,三大板块文化交汇成丝路明珠。乡虽小,却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人不多,还有大半居留世界各地。一代哲人故里,翡翠大王家乡。小桥流水有江南风情,火山温泉是亚热风光。更有月台深巷洗衣亭,粉墙黛瓦,稻浪白鸥,一派和谐顺畅。和顺,一座滇南小镇,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p>
和顺——明朝的军屯之乡
走进和顺,没有高大的城墙、战壕和碉楼,只有高大的牌坊,层层叠叠的房屋,蜿蜒曲折的街道。历史上和顺原住民为佤族。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令30万大军远征云南,镇守云南边关大将沐英奏请实行卫所军屯制,获朝廷批准。于是,四川、湖南、江苏、江西等地的将士为保卫边疆来到和顺,寓农于军,实行“三分差操,七分耕种”,卫所军丁可带家眷,既隶军籍,世代职袭,由朝廷分给田地,有事征战,无事种田。此制度一直延续到永乐年间。明代以来,腾冲乃至云南的汉族,不少都是这么来的。
在戍边将士中,主要由寸、刘、李、尹、贾、张、杨、钏八大姓组成,以四川重庆府的人为主。在和顺古镇双虹桥畔,至今还立有一块明代嘉靖年间的“腾越州阳温登乡创新水利碑”作为历史见证。明朝末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来到这里旅游,称和顺为“河上屯”。
和顺——浓郁的文化之乡
和顺古镇为什么能成为一匹黑马,在上千古镇评比中勇夺第一,原因如此:它有一所中国独一无二的乡村图书馆、一所滇缅抗战博物馆、一位大众哲学家。
跨过双虹桥,穿过一座白色圆拱牌坊,我站在了和顺古镇的广场上。广场不大,左边是沿河新修建的和顺小街,右前方一座居高临下、气宇轩昂的中式建筑扑入眼帘---和顺图书馆。蓝底白字的“和顺图书馆”大匾高悬于大门正方。
细看图书馆建筑,让人感到有些新鲜:大门为飞檐翘角的中式结构,二门却为三孔圆拱的西式风格,加上中式主体、西式布局的窗户和主楼,中西建筑文化完美融和。单说二门的大铁门,就是在英国伦敦专门定制,然后远渡重洋,经缅甸马帮托运才运回和顺,虽然已经80多年,但铁门和门锁至今还在使用,让人称奇。
再读和顺图书馆的历史,光荣而厚重。前身是清末的“咸新社”和民国初年的“阅书报社”。由中国同盟会员、留日学生寸馥清等,于1905年建成。他们在社中购置新知识书籍,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给乡民借阅,后将报社扩大为图书馆。1928年,正式改名为和顺图书馆,10年后又在旧址上建盖起规模更大的中西合璧的馆舍,即现在的和顺图书馆。1988年,和顺图书馆被正式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成为国家重点文物?;さノ唬纱送瓿闪怂欠驳氖姑?。
让人赞叹的是,和顺图书馆从建馆开始到1988年,所有运作管理都是靠乡人、华侨等民间力量支撑。图书馆现有藏书7万多册,其中古籍、珍本1万多册,馆藏书籍、用具都由民众捐出。图书馆创办的《和顺乡》杂志至今仍在发行。中央领导曾多次到图书馆视察,并向图书馆赠送了“中华再造善本”“中华书库”等书籍。想不到,在中国西南边陲蛮荒之地的乡村之中,这个历经风雨80多年的乡村图书馆依然健在和持续发展,不由让人刮目相看。图书馆的厚重地位、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确称得上是中国乡村第一图书馆。
除和顺图书馆外,一墙之隔的文昌宫,至今还记载着799位历史上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和顺人重视教育,除来自世代流传下来的儒家思想“幼不学,老何为,如同禽兽;三代人,不读书,好似牛马”外,还有一批知识分子的无私奉献和商贾们的慷慨解囊。明清至民国时期,和顺文风盛行,乡里不仅设有私塾,不少文人秀才还在家中设立义学,创建了明德女子学校、女子高等小学堂、女子师范学校、益群中学,为乡里培养了大批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和顺的文明与进步,特别是益群中学成为当时的滇西名校。清末和顺人就开始出国求学,先后有11人留学日本等国。
文昌宫旁边,是2005年7月7日开馆的滇缅抗战博物馆??谷照秸?,这里曾是中国远征军20集团军司令部旧址,由民间建设、收藏。博物馆现收藏有6000多件文物、1000幅老照片,其中39件曾作为中美友谊的见证随江泽民访美。博物馆通过大量老照片、纪录片、史实资料、油画、连环画等,和馆藏文物一起,真实再现了那段历史。馆中现还保存着一道1米多高的“滇缅抗战壮士墙”,和一座纪念美军飞虎队的雕塑。让人感到震撼的,则是房檐上挂着的那两块“铁血滇缅”、“历史见证”的横匾,一种气壮山河的感觉油然而生,警示着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记抗日战争那段艰难屈辱的历史。
游走在这样浓郁的文化环境里,闻着四周散发出潮湿地浓浓书卷气味,我仿佛坐在阅览室里,手捧一本书正在静静地读着,似乎感到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和顺人.
和顺古镇还有一位大众哲学家艾思奇。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坐一辆观光车,过元龙阁龙潭,上一道斜坡,我又来到艾思奇故居纪念馆。
纪念馆是一栋典型的中西合璧老宅子,由艾思奇父亲李曰垓所建。走进院门,一个修剪得整齐漂亮的大花园呈现在我的面前。艾思奇塑像站在花园中,用他那双深邃的眼睛注视着前方。在他身后,是纪念馆正门??缃竺牛坏朗中涯康钠练缬嫫死?,屏风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对艾思奇的高度评价“学者、战士、忠诚的人”.纪念馆里陈列着艾思奇发表过的文章书籍,用过的东西和文具图片,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光辉战斗的一生.
艾思奇本名叫李生萱。1932年到上?!渡瓯ā妨魍ㄍ际楣莨ぷ?,在此期间,他写出并出版了《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等许多哲学著作。《大众哲学》曾引起全国轰动,几十年间出版50多版,1979年再次出版发行,堪称奇书。当时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就对《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爱不释手,认真阅读抄录,并指定为抗大教材。
和顺——建筑史上的奇葩
走进和顺,我总感到和顺与其他古镇不同,有的地方像江南水乡,如民宅、洗衣亭;有的地方又如同西部村落,街巷顺山势蜿蜒而建,像贵州西江苗寨。令人想不到的是,走遍整个和顺,这个有名的侨乡却看不到一栋豪宅深院。但和顺的建筑颇有特色,由于移民来自四面八方,人们就把各自家乡的建筑风格在这里重新展现出来。几百栋民居建筑融合了中国徽派、江南民居、南亚、西方建筑文化的特色。中式民居用西式窗户,四合院里装饰用英国铁艺,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别具风格。房子的建筑基脚多用火山石,上用楠木等制作,不上油漆,保持木材本来特色。和顺的街道建设也别具一格,民居群落围绕小河顺山势而建不占良田。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中国风水理念。修的路是灯芯路,是“走夷方”的男人们出钱用火山石修的。座座民居顺巷而建,许多民居自然形成了“弯楼子”建筑形态。在建筑选址上,许多民居也顺其自然,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基本建筑格局,门头朝向也变化丰富,不拘一格。
最有特色的还是洗衣亭,全国独有。三合河沿岸共有7座洗衣亭,如一串珠链散落在河边。洗衣亭建盖时间不一,造型也不一,均由在外闯荡的和顺华侨出钱建盖,为的是让女人们在洗衣时免受日晒雨淋,被人们称为爱妻号洗衣亭。阳光下,一个青年女子正端着一盆衣物在洗衣亭里洗着衣物,懒懒的阳光透过河边的树叶,把散乱的金线洒在她的身上,仿若一幅仙女浣纱图……
和顺 与其他古镇不一样的地方
历史上,和顺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道路着,文明之母,财富之脉也。”中国的丝绸之路分为北方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腾冲就处在西南丝绸之路上。常年行走不断的大马帮,又为腾冲带来了经济上的持续繁荣。据说清末民初,每天就有1万多匹骡马,30多个国家的货物在丝绸之路上流动。和顺弯楼子人家在缅甸八莫开有一个马店,一天就能安置3000匹马和几百号赶马人的食宿。
西汉时期,腾冲就是远近闻名的“乘象国”。1899年,英国在腾冲设立领事馆,1902年清政府设立腾越海关,后云南省政府在此设立腾越道、第一殖边督办,使腾冲成为云南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流传着一首民谣叫“金腾冲、银思茅,琥珀牌坊玉石桥”,就是对腾冲的真实写照。
由于地处边疆,和缅甸相邻,和顺人早就走出国门,在外闯荡起来。在和顺,只要是成年男人,不走夷方,不敢出去闯荡,就会被人看不起。这里普遍流传着“割马草老爷”和“秀才帽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和顺男人走夷方。走夷方是和顺人的生存方式,是和顺人财富积累之源。敢走夷方,也源自和顺人的精神传统。《阳温礅小引》一书就是和顺人走夷方的经验总结,“穷走夷方急走厂”也成就了和顺人的富庶。
和顺人特别爱国。和顺的经商大户基本上都遵从孔孟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主张,富裕后就在家乡修桥补路、办教育建图书馆,扶危济贫,多做善事。同时,他们和内地商家又有所不同,受西方思想影响,他们还以天下为己任,与时代同步,成为新一代儒商。如和顺巨商寸如东支援孙中山辛亥革命,在缅甸组织华侨捐款给同盟会,又出巨资支援腾越起义、云南九重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孙中山曾给予他“华侨领袖,民族光辉”的评价。保山巨商梁金山,1931年出巨资修建了中国最早的钢索吊桥怒江惠通桥,打通了“中国抗战的输血管”滇缅公路?!拔鞫泵闵毯趴拐绞逼诰璺苫患埽?00万,又为中国远征军反攻腾冲提供了大量的大米猪肉和各种生活用品。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商人们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光荣历史自然是其他古镇所不具有的。
和顺——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巧妙融合
和顺的自然之美是老天做成的,不可否定。和顺虽地处西南偏远边陲,但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确是人们想象中的一块风水宝地。然而,人文之美,在这里却更加突出。和顺的民俗民风源于中原,却又受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与南亚文化的影响,几者相交长期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边地特色。
站在古镇边上,放眼望去,是那修建精美、气势恢宏,建立在荷塘边上的石牌坊、石拱桥,沿山势修建的一层层各式各样的古民居、古建筑、古街道。而大片的稻田、开满荷花的池塘,还有蓝天下那青青的山峦,三合河水从古镇前缓缓流过,又如同一串项链把一个个美景联起来,形成一幅自然美丽的图画.
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和顺的人文之美。和顺小巷,一边依山,一边临河,长不过100多米,但街中却汇集了和顺古镇的文化特色。
走进小巷,一排代表和顺八大家族的姓名旗正迎风招展,向我显示着他们的荣耀与地位。沿街道往前走,街边一群马帮雕塑吸引了不少游人的眼球,古代造纸坊、玉器作坊、古商铺、古茶馆、古民居、古戏台一个个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的眼前,真有些应接不暇。最让我惊奇地是一把巨大的算盘,横卧在一家商铺的柜台下,看了不免叫绝。
而建于巷中的腾越张松林总兵府更引人关注,体现出和顺在边陲之地的重要。一颗高大的榕树长在临河边上,树上挂满许多红色的吉祥布条,树下立着一块石碑,人们亲切的叫她“许愿树”。一个大嫂,头戴斗笠,坐在一家商铺门前,摆一张长长的木板桌,上面摆放着自制的卷烟。大嫂手中一边卷烟,一边关注着来往的游人。
最有趣的还是和顺古镇上的赌石和玉器。卖赌石商店遍布于和顺古镇的大街小巷,各家民居之中。大大小小的赌石摆放在商店最显眼处,吸引着游客的好奇心。只要有兴趣,你走进去,敢赌一把,或许有惊喜。也许是叹息。卖玉石手镯是和顺的另一大特色。在腾冲,在和顺,不论你走到哪里,商店里见得最多的除了赌石,就是玉石手镯。游客买得最多的,也是玉石手镯。离开腾冲时,我也难敌诱惑,买了几只玉石手镯。赌石和玉器已经成为腾冲乃至和顺商业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难怪有人戏称,到腾冲不买赌石或玉器,就没有真正来过腾冲.
和顺,的确是一杯浓郁的香茶,只有慢慢品才能品出其间的醇厚与甘甜。和顺,更是一壶醇香的美酒,只有细细尝才能回味其中的韵味悠长。和顺,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在这里演绎的如此完美,如此和谐,难怪令许多游人难以忘怀。细品和顺,我从心底里感到了她的无穷魅力,令我品尝不够,再次心驰神往。
上一篇: 那人,那山,那狗
下一篇: 爷爷奶奶给我的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