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游美利坚2、尼亚加拉大瀑布
万京民
瀑布是世界上最为壮丽的自然景观,因为它是流动的,富有动感,而且还带来轰鸣和震颤。大的瀑布会以排山蹈海之势倾泻而来,再以雷霆万钧之势呼啸而下,只要你站在它的面前,你就会感到它的震撼与咆哮,就会由衷地被它折服,并且从心里去的赞美它!
我是旅游行家,行走过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所有的重点名胜。中国的瀑布很多,我曾游览过排名第一至第六的大瀑布,它们是:贵州的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九寨沟的诺日朗瀑布、珍珠潭瀑布、中越边境的的德钦瀑布和长白山瀑布。每当我站立在大型瀑布面前,都会长时间的观望,以表示对它的敬畏与崇拜。仔细地审视、观察,甚至观察它的每一个细节,或每一组水流在坠入深潭时的变化…….在自然界中,人类总是非常的渺小。
此次美国行的第二个景区就是闻名世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它是北美最大的瀑之,也是亿万旅游者崇拜之佳境。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是世界第二大跨国瀑布。其源头为尼亚加拉河,平均流量2,407立方米/秒,主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形似马蹄,是瀑布的最佳观赏地,在美国境内瀑布由月亮岛隔开,观赏到的则是瀑布的侧面。
尼亚加拉瀑布与伊瓜苏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并称为世界三大瀑布。它直译作拉格科瀑布,“尼亚加拉”在印第安语中意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认为瀑布的轰鸣是雷神说话的声音。在他们实际上见到瀑布之前,就听到酷似持续不断打雷的声音,故他们把它称为“巨大的水雷”。
天气对于旅游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在秋季来到美国的,这也是全年最好的季节。晴空万里、白云悠悠,大瀑布景区的天气非常宜人。因为是美的季节,所以处处绿意、片片花香,而游者也甚众。发达国家的一大特点就是清洁、干净,景区尤甚。我们从景区的停车场步入,随着五颜六色的人流进入公园的观景地。这里是园里的中心地带,南侧是隐匿与茂林后,奔流不息的尼亚加拉河,北面则是瀑布流经后的峡谷和桥梁,以及加拿大一侧的城镇、楼宇。而距我们所站立仅几十米之外的西侧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之一,也是人最多的地方。那是河床的被切割部分——陡崖,奔腾咆哮的大瀑布正从此处以排山倒海之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泽而下泄,并发出雷鸣般的吼声,所谓:“来如雷霆收震怒,罢似江水凝清光”。我们来到此处,于人流中穿梭,选择最佳位置观赏、拍照、合影,以留住这些美好的瞬间!不过,此处只能观看到大瀑布的一个侧面,而其最震撼的全貌在加拿大一侧。大瀑布实际由3部分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马蹄型瀑布、美利坚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
马蹄形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内,其形如马蹄;美利坚瀑布在美国境内,由山羊岛隔开;新娘面纱瀑布,也在美国境内,由月亮岛隔开了其他两瀑布。尼亚加拉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开发自然资源的典范,也验证着中国“和为贵”的箴言。
据悉,数百年前尼亚加拉这一奇迹一直不为西方人所知。直到1678年,一位叫路易斯·亨尼平的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发现了这一大瀑布,禁不住为它“不可思议的美”赞叹不已,并细心地记下了自己的见闻,对这绝妙的人间仙境做了传神的描述,把这一胜景介绍给了欧洲人。
1625年,欧洲探险者雷勒门特第一个写下了这条大河与瀑布的名字,称其为“Niagara”(尼亚加拉)。
但让尼亚加拉瀑布真正声名鹊起的是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兄弟吉罗姆·波拿巴,当时吉罗姆带着他的新娘不远万里从新奥尔良搭乘马车来到尼亚加拉瀑布度蜜月,回到欧洲后在皇族中大肆宣扬这里的美景,于是,欧洲兴起了到尼亚加拉度蜜月的风气。时至今日,到这里度蜜月仍是一种时尚。
历史上,为了争夺这块宝地,美、加(当时属英国)两国曾于1812年至1814年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两国签定了“根特协定”,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共有,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边界。
从那时起,两国在瀑布两侧各建一个叫做尼亚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个隶属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加一个隶属于美国的纽约州,两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桥连接,桥中央飘扬着美国、加拿大和联合国的旗帜,星条旗在南,枫叶旗在北,联合国旗居中。
两国在此不设一兵一卒,人民自由往来,无需办理过境手续。和平的环境也使尼亚加拉瀑布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两国带来了更多的的回报。除发达的旅游业及随后兴起的赌博业外,食品加工、化学制品、汽车零件、金属、纸张、酿酒等也发展起来。
但要想看到最强进的瀑布和最壮丽的画面,还是要乘船而行,也就是乘坐园内的“雾中少女”号游船。我们的游团共分二部分,乘船与不乘船观赏的人,我是玩儿家,当然是要坐船观看了。大家先由导游统一购票,而后是乘坐塔台电梯下到塔底,排队候船。
美、加两国在河的两岸各建造了一个码头,配备了多艘游船,颜色统一为留绿色的,每艘能载客数百人,取名“雾中少女”号。自1846年开始,这批著名游船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引领游客与瀑布亲密接触。
游船取名“雾中少女”也有来历,据说300年前,居住在当地的印第安人震慑于自然的威力,于每年收获季节时选一天,集合全村少女,酋长站立中央,引弓对天放箭,箭尖下落,离哪位少女近,这一少女即被选为代表,被送上独木舟,舟中装满谷物水果,从上游顺着急湍冲下,坠入飞瀑中,于是人们都说尼亚加拉瀑布的雾气,便是少女的化身。
“雾中少女”的乘船码头在美国瀑布的正面,购票后先乘坐缆车到河边,然后每人领取一件雨衣,美方游客身穿蓝色雨衣,加方一侧游客则是粉色的。游船行走的路线是先经过美国瀑布,然后开往加拿大瀑布,在这里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狂泻直下而产生的巨大水汽与浪花,水势汹涌有如千军万马,惊心动魄。大家兴高采烈地登上游船,穿上雨衣。船分上下三层,因怕之后船只摇晃的剧烈,所以我选择了二层。大瀑布总是敞开胸怀欢迎所有的来访者,游船只是略略靠近瀑布,便被落下的水浪冲击的大幅摆动,暴风雨般的水珠会劈头盖脸地砸来,此时再好的雨衣也无法抵御大瀑布的盛情,所有的乘客都会随着雷鸣般的水声兴奋地欢呼起来。我虽然观赏过不少较大的瀑布,但向尼亚加拉如此宽阔、震撼的大瀑布,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游船穿梭于瀑布激起的千万层水汽中,若从岸上看,那真是如同“雾中少女”一般。说实话,要想在这迷雾中拍出理想的照片实在是太困难了,不仅是因为水雾遮挡镜头,还因为那剧烈的摇摆,令人无法站立。故此,为了能在世界著名的大瀑布留影,我只能将身体倚靠在游船的柱子边,让同行的朋友拍下一组运动中的画面,以留住这壮丽的画面。
尼亚加拉的三条瀑布流面宽达1160米,如果加上两个岛屿,宽可达1240米,高度是60米,虽然分成三股,却是同一水源,同一归宿——尼亚加拉河。大凡观景都是从下往上看最为壮观,如:峡谷、江河、瀑布等,我们乘船是从河面向上观看,乃仰视,故而宽大的白色水帘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感,再加之其雷鸣般的吼叫声,与船体剧烈的摇晃,大有天旋地转、宇开洪荒的感觉,如此,若不身临其境则万不能感觉到……..我当时是在游船的一层,风浪和水雾比楼上观景台上要少了许多,否则,不仅会被淋个透湿,可能还会被游船遥倒。
尼亚加拉瀑布是世界三大瀑布之一,另外二处是南美巴西与阿根廷之间的伊瓜苏瀑布,非洲津巴布韦与赞比亚之间的维多利亚瀑布,它们都是世界景观中的奇景中之奇景,非常之震撼与壮观。
据悉,瀑布的形成在于不寻常的地质构造。在尼亚加拉峡谷中,岩石层是接近水平的,每英里仅下降19-22英尺。岩石的顶层由坚硬的大理石构成,下面则是易被水力侵蚀的松软的地质层。
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平均每年后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渐减小,照此下去,再过5万年左右,瀑布将完全消失。
为了挽救尼亚加拉瀑布,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美、加两国政府耗费巨资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不到3厘米。加国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深知这一自然奇景的重要性,因而保留或获得了瀑布毗邻地区的土地所有权,将这些土地辟为公园。
尼亚加拉瀑布总的最大流量可达每秒6000立方米,但是只有30%的水量流向尼亚加拉河河谷断层处,形成瀑布,其余70%的水量被用于发电。为使旅游开发和水力发电更好的相协调,1950年加拿大和美国签订了协议,双方商定在旅游旺季必须保证瀑布有足够的水量,流量为3000立方米/秒,平时可保持在1500立方米/秒的流量。
如果要一睹瀑布的真面目,都要到加拿大这一边,或者坐船到瀑布底下的尼亚加拉河才能看得清楚。冲向美国瀑布的那一段尼亚加拉河是由美加两国分享的,河上筑有一座彩虹桥,这座桥也根据河内边界而划分,一端属于加拿大,一端属美国。游客在桥上分界处,一脚踏一边,可以得意地说:“我同时踏在两国的国土上了!”
美加两国一直很重视尼亚加拉瀑布的旅游开发。到19世纪20年代,尼亚加拉瀑布城就已成为旅游胜地。
尼亚加拉瀑布周围建设了一系列游乐设施,在加拿大一侧划为维多利亚女王公园,美国一侧划为尼亚加拉公园,瀑布四周建立四座高塔,游人可乘电梯登塔,了望全景,也可乘电梯深入地下隧道,钻到大瀑布下,倾听瀑布落下时洪钏雷鸣般的响声。每年前来这里参观的游客高达1400万。
但是要看大瀑布正面全景,最理想的地方还是站在彩虹桥上。桥跨瀑布下游的尼亚加拉河,在桥上步行五分钟,便可从美国走到加拿大。传说拿破仑的兄弟曾从新奥尔良搭乘驿马车到尼亚加拉瀑布度蜜月。后来人们纷纷仿效这一做法,每年到这里观光的有不少是新婚燕尔的年轻人,使得尼加拉瀑布蜜月之旅蔚为潮流,亦成为这旅游点的一大特色。因而彩虹桥又获得“蜜月小径”这样一个动听的美称。
园区还开设了直升机和热气球的游览项目,游客可以搭乘直升飞机或热气球从空中观看大瀑布的壮丽景色,从几百米上空俯视伊利湖水倾注到安大略湖。
俯视则又是一种感觉,虽然缺少了些立体感,然而,你可以清楚看到一条河把安大略湖和伊利湖连通起来,水流从地势较高的那个湖中涌出,变作瀑布飞流直下,汇入深而窄的河谷,宛若雄劲流畅的书法线条。彼时,飞机螺旋桨声、热气球火苗的呼呼声和大瀑布的跌水声共鸣,观光者的血液也跟着激流的轰鸣而沸腾,它和湖、河、山、峡融为一体,飞动在夏秋日绿色、或微红的树林中,水绿、树红、浪白、潮头,极其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