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诗歌

年祭

来源:作者:常霞时间:2014-02-19热度:0

   春节临近,母亲让我出门前祭祭车。
    傍晚时我开车回了老家,一个充满童趣乡土气息浓厚的村庄。
    我家的老屋在村子东头,排房在中间,腊月二十七是年前的最后一个“花花集”,卖年货的摊位都延长到了老屋的路口,我从村外停住车,穿过赶年集的人群朝家走去。
    院子里跑着两只大大的花公鸡,那是父母为我和弟弟的车准备的祭品。它们昂着高高的头,以主人之态打量着我这个不速之客。庭院打扫的干干净净,电动车、三轮车、加上两只摇头晃脑的大公鸡显得狭小了些。
    父母住在东上首的房间里,得知我回来所以炉火烧的旺旺的,炉子一头坐着水壶,一头煨着水锅,锅里馏着给我准备的包子。   
    父母说要等天黑祭车,他们先忙着给我准备晚饭,我穿过客厅来到我的卧室。父母房间后面就是我的房间,这还是九七年盖的房子,那时我学习工民建专业刚毕业,正好所学一用:主房是四间,客厅两间在中间,东西两头各加一道墙隔成四个卧室,爷爷奶奶住东上首,父母住西上首,我和弟弟分别住在他们的后面这间。我推开门,床上只铺了木板,被褥都堆积在橱柜里,写字台上落满灰尘,墙上还挂着我两张青涩的照片,撑着洋伞,穿着白纱,浅浅的笑着。那时的我常常躺在被窝里,把台灯压的低低的,偷偷的看书,直到前屋的奶奶催我怎么还亮着灯,那时奶奶还在。我关好门,没有让父母看到,迅速回到他们的房间。
     随着我和弟弟把工作和家安置在县城,父母一直跟随我们照顾孩子,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但有一点他们仍坚持:年三十回老屋过除夕。弟弟要跟着回老家“请祖”祭拜,大年初一在整个村子磕头拜年,少一样他们都不乐意。自从我们成立了小家,每到年节,他们总会叮嘱一些习俗给我们:如何请祖、拜祭、上供、行礼,饮食上的讲究布置等等,这些东西不完全迷信,像风俗,像家风,他们从爷爷那里继承下来,又传递给我们,一代代血脉相承,一代代的亲情延续,老一代也说不出什么高深的理由,年轻一代谁也不敢破坏这些习俗。记的小时候每次吃饺子,奶奶都是把第一碗端到灶屋外让“灶王爷”先吃,那是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后来母亲跟着做了,再后来我也跟着做了,正是有了老一代人的祈祷和盼望,年轻一代人传承和努力,才有了如今家和人旺平安祥和的团团圆圆。
   我这次回来祭车也算是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当母亲提出要给我的新车祭车时,我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那是父母盼儿女出行平安的祈祷,只有儿女们的平安,家才祥和安稳,这也是作为儿女的我的期盼。 天黑下来,父母杀了那只昂首的大公鸡,贡品摆着车前,染上一注香,磕头拜祭。整个过程他们做的那么认真虔诚,绝不是他们复杂了这个事件,也不是他们组织、编制起来的这个陈旧落伍的过程多余,而是对儿女永没有放松的心!母亲操劳大半辈子,多一件这样的事绝对是她乐意的,她没有不舍和嫌麻烦,就看这两只大公鸡每只足有六七斤,我甚至有点自责自己平时忽视了对父母的孝道说的大做的小。我庆幸没有拒绝他们要祭车的要求,父母的开心就是我的孝心,他们的安心就是我孝道,何需天大的道理呢!
    忙完这一过程,我告别父母驱车回县城我的家,我心里沉沉的。有谁知道老家的老屋从没走出我的记忆?那里有爷爷奶奶的影子,有父母辛劳永远对儿女的牵挂,虽然我们这一代远离了老屋,但我们也在慢慢的记忆祭祖、传承祭祖,我们从骨子里没有放弃这些祖辈们流传下来的非封建的传统,我们要孝敬健在的老人,不让她们有儿女却享不到天伦之乐,我们要抚育年幼的孩子教导她们老屋的传统,不是迷信,不是封建,那是祖祖辈辈盼望人丁兴旺团圆祥和的心愿!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