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营子滦河大桥
来源:作者:李树伟时间:2014-03-31热度:0次
冯营子滦河大桥是危桥了,看样子很快被拆除。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太快了,到处在拆建,这座大桥被拆除,当然不会吸引人关注。
可是,在夕阳余辉下,一位两鬓斑白的高个男人,在危桥上走来走去,时而抚摸,时而叹息。大桥好像与他依依不舍。
走近一看,这个人太熟悉了,他就是《桥与人生》的主人公王庆学,因为,是诗友,所以我们称它为野鹤哥。野鹤是他的笔名,在文学圈里都知道诗人野鹤。我忙走上前问:“野鹤哥,这座大桥有故事嘛?“野鹤哥知道我在构思《桥与人生》,回头望着我,非常严肃的说:“这座大桥你可不能瞎编,整个冯营子村人都能记得它。这座大桥不光是有故事,还有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场景。
它是我走上建桥道路的起点,日子过得好快呀!1979年夏天,桥下面有个摆渡,船是冯营子公社的,村民坐摆渡不花钱,外地人只收1角钱船费,那个年代,这个渡口,是冯营子人进出市里的唯一通道。
有一天,正带领民兵在山上挖鱼鳞坑,突然听到广播里大叫:王庆学跑步到大队部接电话,当我拿起电话筒听到是公社武装部长急促的喊声:“快带民兵到滦河捞人摆渡翻船了……
放下电话,撒腿向河边跑去,滦河上下几个营子好几百人,奔向出事地点,大家奋不顾身,齐心协力,想尽一切办法救人,会水的顾不得脱去衣衫,不会水的想办法往岸上拽人。那时候的滦河水特别大,人也很少有私心,经过大家奋力抢救,活着的人都被救上岸来,只可惜能登记姓名的有17人不幸遇难,其中还有两个孕妇…..
那场景太惨了,至今,历历在目。失去亲人的家庭,哀嚎声,响彻整个村庄,尽管亲朋好友的安慰话儿说尽了,还是无法弥补丧失亲人的痛苦与悲哀。
滦河是承德的母亲河,她常年用自己甘甜的乳汁,抚育着滦河两岸善良的百姓。然而,她也有残忍的一面,每年夏天都会有人被河水淹死。
摆渡翻船以后,冯营子百姓,掩埋好亲人的尸体,擦干脸上眼泪,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就是怎样才能修建一座滦河大桥。
农民的呼声,就是公社领导的命令,他们无数次向县、市、地区有关领导打报告,特别是地区农科所里的两个老干部,他俩一直帮着冯营子公社奔走呼号。
因为,这俩个老干部“文革“挨整时,是冯营子村百姓?;す云邮档呐┟裼凶派詈竦母星?。
通过三四年的共同努力,建桥方案最终有了结果:由承德地区交通局勘测设计队担任桥梁设计、工程大队负责技术总管,冯营子公社负责建桥资金的筹集。
那时候,冯营子公社很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建桥,没办法,只能用农村广播,向村民发出集资号令。
消息一经播出,村民集资的热情非常高涨,有大米的家庭,每人交100斤大米,没大米的,就用其它物品顶集资款;有拖拉机的,出拖拉机台班;什么都没有的家庭,就用人工来顶集资款,那时叫出“人工“,后来叫义务工,现在叫志愿者,现在的志愿者还有人负责解决食宿,而我们的”人工“可是自己解决食宿哦。
我当时年轻,也被冯营子公社选挑出来,担任冯营子滦河大桥建桥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施工连连长,管辖4个排,200多人。那时建桥没有多少机械,只能靠人堆。
这座大桥长约270多米,从83年到86年修了三年四个年头,共集资、包括化缘花了90多万元,我至今清楚记得,大桥工地上所有领导都利用节假日找亲戚、托朋友找门路、四处磕头作揖、八方求援,有给水泥的、有给钢筋的。有给木材指标的、有支援车辆的,先后有一百多个单位支援过大桥建设。
这座大桥是标准的长桥短修,那时建桥也没有资质要求,都是交通局一家的垄断行业,我为什么对这座桥有浓厚的感情,就是因为这座桥是承德市第一个农民建桥的先列。通过修建冯营子滦河大桥,我也掌握了一点点修桥方面的知识。让我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冯营子的乡亲们为什么这样热衷于建设滦河大桥,就是因为,没有通往外面世界的路呀!
这座大桥马上要拆除了,今天追忆往事,不是它英姿有多美,而是它对冯营子后辈,能走向外面太重要了。
野鹤哥有诗为证:
滦河千里激流远,老桥一座断交闲。
往事今思去如昨,长桥短修敢为先。
群工众智千人力,集资广聚百家钱。
摇醒几世通途梦,結我半生与桥缘。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