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三台县,最重要是瞻仰杜甫草堂。刚来到成都生活,就听说三台县也有一个杜甫草堂,想去拜访的心情由来已久,直到今天才得以实现。
三台的杜甫草堂坐落在城西的牛头山上,但我估计杜甫当年并不是在牛头山上生活的,应该是在山下的地方(有记载说是在东街,现三台中学内),只是他多次登上牛头山,造访牛头山寺,写了不少的诗句,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山上仿成都的杜甫草堂而修建的。三台在唐代称为梓州,是东川节度使的治所。
一走下汽车,我就迫不及待地向梓州公园奔去。登山台阶,我对砚池和梓州阁一掠而过,径直走进杜甫草堂,与杜老夫子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对话。牛头山北面是凤凰山,南面是涪江,并且在牛头山上还有一个寺庙—牛头山寺,这些在杜甫的梓州诗文中多次提及,如今凤凰山依旧,只是城市的高楼大厦让我们站在牛头山上看不见对面的凤凰山,南面的涪江在树叶间看到一片波光粼粼,牛头山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很可能原址就是现在杜甫草堂抑或梓州阁的位置。“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的诗句就是写的牛头山,如此清丽而闲适的句子,这在一生饱受忧患和磨难的诗人笔下是不多的,可见宜人的景色也使诗人暂时忘却了内心的苦痛。
在杜甫草堂大门前的广场上有杜甫的雕塑,扭头坚毅地望着北方,看来杜甫念念不忘自己从小生活的北方。随着人流我走进了杜甫草堂,也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史堂位于草堂内中心位置,走进堂内,依旧是杜甫的一个雕塑,上写“诗圣”。四周是三台地区名人的书画作品,中间陈列着杜甫的诗文以及研究杜甫的书籍。游人络绎不绝地拥进堂内,四周看看,就丢下一句“看不懂”到堂外晒太阳去了。我徘徊在堂内,仔细看玻璃柜内的书,只是可惜不能拿出来翻阅。如若能买,我定然买上几本回去欣赏。我走出诗史堂,院内的一棵银杏树傲然挺立,只是银杏叶铺满了树下,马上感觉到冬季的来临。这棵银杏树就如同杜甫的胸怀,永远心怀天下,心系民众??醋畔胱?,我深深沉湎于这位“诗圣”杜甫,和他来到梓州(三台)的前前后后。
杜甫来到梓州纯属偶然,本可以在成都杜甫草堂安心度过在川的五年,被滞留在梓州一年多,所以杜甫有“五年客蜀郡,一年居梓州”的诗句。公元761年底,严武接替高适出任剑南节度使,这本来对于杜甫是再高兴不过的事。杜甫和高适关系很好,达到了志同道合的地步,但高适比杜甫大十二岁,也就是说他们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代沟”。而严武虽然当时只有三十八岁,杜甫五十岁,比严武大了十二岁。但杜甫和严武不仅志同道合还有点世交的味道,杜甫不仅和严武关系铁,也和严武的父亲严挺关系好。当时,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他们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何况严武“最厚杜甫”。杜甫和严武的友谊在成都持续了半年,公元762年7月,严武还朝,拜京兆尹、封郑国公,实际是命他充陵桥道使,监修玄宗、肃宗父子的陵墓。也正是严武的这次还朝,杜甫一直送到绵州东北的奉济驿,才让他滞留在梓州一年零九个月。这一年,杜甫的好朋友李白仙逝。
杜甫和严武在绵州分手后,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作乱,蜀中道路阻隔,杜甫无法回到成都,惶恐无奈之下,选择最近的梓州暂时安身。过了几个月,后来诗人的兄弟杜占设法将其妻子儿女接到梓州,才在城东现三台中学处自建草堂长居。公元762年11月,“金华山北涪水西,仲风冬日始凄凄”,在阴冷冬日的蜀里,站在金华山北、涪水之西,诗圣杜甫凭吊了开一代诗风的著名诗人陈子昂的遗迹。这是一次无声的诗会,是拾遗与拾遗的相对。不知,已逝去60年的陈子昂是否能看到这位伟大的后来者?杜甫无疑是很敬重陈子昂的,除了金华山陈子昂的读书台,他还游览了陈子昂的古宅。正是在《陈拾遗故宅》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对陈子昂的敬重:“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编”。在瞻悼了陈子昂遗迹后,杜甫继续南行,至射洪城南通泉县,游览了唐朝名将郭元振故宅。
直到严武于764年春复为成都尹和剑南节度使的消息,杜甫于暮春三月携妻儿从梓州回到成都。杜甫在这一年零九个月中,衣食无着,生计完全依靠那些使君、县令等“边头公卿”,但却留下了近150首诗作,最著名的莫过公元763年春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中学课本中选用的,我耳熟能详:“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逼制鹆凇抖炼判慕狻烦圃匏嵌鸥Α吧降谝皇卓焓?,的确如此。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杜甫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杜甫的愿望是美好的,公元765年五月,杜甫开始了他的北归之路,从“巴峡”穿“巫峡”,也到了“襄阳”,向“洛阳”没能最后实现就客死他乡?!笆诽谩钡暮竺妫幸缓沙?。来到碧绿的荷池中伫立着一尊杜甫的全身塑像,诗人抚袖昂首,满含忧患的双眼遥望着远方。这情景使你想起那令人不堪回首的一幕: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离开四川后,终因病痛缠身,穷困潦倒而客死于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扒啻鹤靼楹没瓜纭倍杂谑死此?,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走出草堂,回望大门两旁有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手书的一副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对联道出了后世人对这位千古诗圣的高度评价和崇敬,他留下的诗史般的华章却永远光耀后世。如今从牛头山往下看,昔日破旧的梓州早已变成了一座繁荣而美丽的县城,望着往来不断的车流与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一千多年前那段动荡和流亡的历史对杜甫来说是不幸的,然而对于梓州来说又是有幸的,毕竟,这里曾生活过一位值得我们民族永远纪念的人。
在三台,我和杜甫有了这一次难忘的无声对话,跨越了一千三百多年让我深深感受他对我精神的启迪。
2017年12月10日写于三台
2017年12月19日修改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