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春节返乡记

来源:作者:王锐时间:2018-03-08热度:0

【文/王锐】

2018年的春节,因爸妈都在老家,按照惯例,我携妻带子一起回乡下老家过年。

大年三十的早晨,我们吃完早饭,整理好回家拜年的礼物,然后一起驱车返乡。自从买了汽车,全家人出行方便了许多,再不用为回家候车赶路而烦神,也不用为携带年货而发愁,更不用为雨天出行而担忧。汽车走进普通百姓的家庭,为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然而,我还是提倡绿色出行,没有必要时尽量不开车。为节省时间,我选择一条近路。出了小区沿明光路一直向西,再转西涧路,过蓄能电站、官庄大桥、翻蚂蚁山到杨家饭店……一路上,群山连绵,田园似景,山村如画,美景连连,我不禁心旷神怡,万般愉悦。

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集镇上的家。妈妈正在厨房准备午饭,爸爸也没闲、在整理新春联。刚过十点,时间还早。于是我决定给街上的几家长辈先拜年,然后按照爸的吩咐,顺便去村里给家中的老屋贴上新春联。

我们把车停在村口山脚下大妈家的门前,给大妈拜完年后便带着春联向老屋走去。山下一条蜿蜒的小河自南向北川流不息,“哗哗哗”清脆的水声,流淌过无数个春夏秋冬。河水不深,清澈见底。这里曾是我儿时与小伙伴们夏天捉鱼摸虾、玩耍嬉闹的地方。去年,镇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在这里实施了河道拓宽改造和清淤治污工程,修筑了坚固的混凝土挡水墙及拦河坝,不仅保障了河道通畅、泄洪安全,还方便了群众生活洗涤用水。前些年曾被泥沙淤塞、垃圾污染的河道,如今彻底改变了面貌。山下通往村庄的路,也由原先的泥土路变成了“村村通”水泥路,村民们终于告别了多年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的窘况。沿着水泥路前行,我忽然发现,山下有五六十平方米的山体被取土挖损,碎石砂土散落,形成了三四米落差的陡坡。我少年时曾与爸爸亲手植下的松树,已有几颗根系裸露、枝干歪斜,在陡坡悬崖边摇摇欲坠……瞬间,我心里不禁产生一丝遗憾。曾经绿树成荫、野花遍地的山坡,为何变得如此残破?

老屋就在山丘上。二十年前,我和妻子在这老屋里拜堂成婚。在大伯的主持下,我们向从四邻八村赶来贺喜的父老乡亲深深鞠躬,共饮了终生难忘的美酒……老屋,是我青春梦想的摇篮,有我二十多年成长的足印,还镌刻着浓浓的、满满的、无法忘记的乡愁。

现在的老屋,整整闲了二十年,已经十分陈旧,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东面的三间瓦房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那时生产队还未分田到户,建房子请来的瓦匠师傅全是村里的乡亲。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多数人家还是土墙草房,我们家建起了这三间大片石基础带一公尺墙裙、空心斗子墙的青砖大瓦房,着实让人羡慕不已。后来,妹妹弟弟渐渐长大,奶奶有时也在我们家中常住,房子不够用。在我上高中的那年暑假,爸爸借老屋西山墙开始了一次扩建,建成了一间上下两层的砖混小楼。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民逐渐富裕,家家建起了大瓦房,而我们家建起的二层小楼,算是领先了一步。从不远处的街道望过来,小楼凭借山势格外引人注目,这为父母在村里赢得了无限的荣光和自豪。再后来,我们兄妹三人陆续离家读书和工作,爸妈于是考虑在街上经营生活,着手在集镇上重建新房。从此,老屋便闲置下来,期间虽有两次廉价的租赁,但是,二十多年过去,历经风雨的老屋免不了冷清与孤寂,日渐陈旧和破落了……

我们缓步踏上山丘,来到老屋院外。儿子首先上前打开围挡在院门上的篱笆,院内的翠竹已被年前的几场大雪压断了不少,地上被砍下的枯竹,枝条纵横交错,堆放在老屋门前。老屋木制门窗多已腐朽,窗棱散乱,玻璃早已残缺不全,屋门上挂着的铁锁锈迹斑斑,只是象征性的防范“君子”罢了。人去屋空,老屋长期闲置,了无生机。又很少维护,多处墙面已出现裂缝。眼前的景象,让人心中不免产生一丝伤感与悲凉。

我在妻子的一再催促下,赶紧给两扇屋门贴上春联,儿子给我拍了几张照片以留恋。在乍暖还寒的北风中,我们匆匆收工。

返回街上的家,爸爸已经生起了一盆炭火。农村房子空间大,大门敞开,保暖性差,盆中旺旺的火焰为屋内增添了不少暖意。

妈妈准备的一桌饭菜已经端了上来,爸爸拿出一瓶好酒准备斟上。我因要开车,不能陪爸喝酒,他只好自斟自饮。我们用开水或饮料敬爸妈恭祝新春。下午,妹妹一家将从外地返回老家与爸妈一起过年,我们则要回城去岳父母家。

午饭过后,时间尚早。爸爸兴致勃勃地给我们介绍他的文艺演出队和乡村大舞台。这几年,爸爸一直非常关心体育健身和群众自娱自乐文化活动。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他带领社区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了一批节目,黄梅戏《四姐妹赶集》、小品《你我他》等还参加了镇里、区里文艺汇演和慰问演出;他创作的快板《喜迎十九大》还被区文联收录编汇成书。爸爸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锻炼好身体,多写写家乡的变化,宣传社会正能量。爸爸越说越有兴致,建议我们一起去参观镇上新建的乡村大舞台,我们欣然答应。

出门后,我们首先来到街心公园牛大塘。过去的牛大塘,周边垃圾成堆,水体污染严重,曾是街道卫生问题的“老大难”。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这里被建成一处公园,不仅多年的沉泥积淤被清理,还深挖扩容,在大塘四周修建了大理石安全护栏,铺设了游览步道,建起了休闲长廊和袖珍广场,成为人们早晚散步休闲的好去处。街道两边的门面房也被装饰一新,统一的徽派民居风格,简洁古朴而饱含文化蕴意。我们情不自禁拿出手机以街道民居为背景,倚靠大塘护栏选景拍照,将这些美丽的画面留入永久的家乡记忆。

乡村大舞台位于镇政府西侧,与政府办公大院仅一路之隔,面积约两三亩。大舞台背景墙上镶嵌着一幅巨型电子屏幕。舞台高出地面约八十公分,面积不大,但能够满足一般性群众文艺表演需要。台下为绿色塑胶地面,既是观众席,又是一片体育健身活动场所,里面设有一个篮球场,两座崭新的篮球架,周边安装着几只钢构健身器材。球场的两侧各设立一排宣传栏,展现“十九大”精神的文字和图片格外醒目。在广场路边的入口处还立有一块半人高的花岗岩石刻,正反面刻着“文化广场”“廉政广场”红漆大字分外耀眼。爸爸说,这是镇政府为群众办的又一件实事,年前已组织了一次文娱演出,群众反映很好。

爸爸抱来一只篮球,让我们练习投篮。儿子非常高兴,自上高三以来学习紧张,难得锻炼一回。适逢这次机会,儿子玩的很投入,一次次弯腰捡球,一次次扬手投篮,虽然命中的不多,但他在运动中找到了快乐。

我和爸爸在参与捡球、投球的过程中,不时有球投中。一直站在附近用手机拍摄视频的妻子发出惊喜的赞叹。爸爸出汗了,脱去了外套。70多岁的老人,拍球、运球、投篮,动作一点儿也不生硬,这都得益于他平时喜爱运动和锻炼的结果。不一会儿,我也感到后背发热,满脸通红。尽管球场上不时有北风呼呼吹过,我们却感觉不到一点儿寒意。不知不觉已到下午三点钟左右,集镇和周边乡村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不绝于耳,许多人家的年夜饭已经开始了。若不是妻子再三提醒返回,我和儿子准想多玩一会儿!

在返程的路上,车辆明显少了许多,柏油马路宽阔而通畅。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家园美丽,是每一个中国百姓的共同心愿。这次回老家过年,看到家乡一年来的美好变化,我心中兴奋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进入新时代,愿我们共同“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使家乡人民生活越来越好,让家乡环境越来越美!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