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之夫规范的称呼是“连襟”,可作为对称,也可做为合称。陕西关中人更是生动地称作“挑?!保蚪莸幕菇凶鳌暗W印?、“一担”。最直接的意思是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因一桩婚姻连成了亲戚,又有担子两头一样重,不分轻重远近的意思,也让人想到两个(几个)人用担子把过活担回去了。
我有好几个挑担。大妻妹和夫人年纪相差不大,妹夫和我同年出生,相对联系较多。挑担原本是工科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在国营工厂负责设计和技术,专业技术上是一把好手。也是生不逢时,工厂破产,行业也一直不景气,于是自己经商做生意。有了一定的积累,索性在家做股票投资,现在也做得风生水起,相当的“不差钱”。只是闲赋在家,在下一代眼中可能就有些“宅”了。前一向和在外读博的儿子交流青年的社会和家庭责任问题时,儿子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他说到“通过赡养母亲的事,我从心里敬佩姨父”,这句话一来让我想到下一辈心里还是有个标准的,再就是想就挑担赡养老母亲的事写一段文字,试图给家族圈里的下一辈说一个道理。
第一次见到挑担的母亲时,她好像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年令。虽然见面不多,还是能感觉到老人家慈眉善目,气度不凡。后来果然听说老人是解放前大户人家的千金。听到孙女对她做饭的评价,我想此话不虚。因为厨艺差到这个程度的只能是不常动手下厨的千金小姐。老人一生也是命运多舛,亲戚也不多。到现在身体亦然硬朗,只是得了老年痴呆,脑子一会儿清楚,一会儿胡涂,胡涂起来连朝夕相处的儿媳也不认识了,问儿子“那个女人是谁,怎么又到咱家来了”,给解释了一阵子好像有些明白,又说:“你啥时间结的婚,咋不请我吃饭呢?”,类似的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冐出来了,让人哭笑不得。一出去就找不回来了,有时三更半夜要到处去找。脑子出了问题,好像整个指挥系统都失灵了。整晚上不睡觉满屋里转,悄悄走过去一会儿看看儿子,一会儿看看儿媳,又转过去看看孙女。一大晚上醒来一个人冷不盯地看着你,还真让人受不了。
老人家说不上来什么时候记忆就中断了,唯一一个始终不会忘记的人就是儿子。一眼看不到儿子就要找。这可把挑担整苦了,媳妇、女儿还有上班之类的理由可以出去放松一下,他完全没有退路,一天24小时得守着老人。一年365天这么守着可不是个简单的事,我总说这是对人的孝心、恒心、耐心和毅力的考验,没有定力的人崩溃的可能都是有的。病中的老母绑定在他身上,从来没有听到老人有埋怨,没有听到他有怨言。
我总说人生实际上是一个上山下山的过程。年轻往上走的时候年轻气盛,目空一切,心无旁骛,看到的都是鲜花和果实,只有到了下山的路上才会看到还有这么多的荆棘、沟壑和枯萎的花柳。然而这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年轻时没有梦想,年长时不能回归都是可叹的。所以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绝对不是一句空洞的说教。有力量的时候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才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即使在下山的过程中你也会比别人充实。到这一段才会发现衰老、疾病、死亡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衰老、疾病、死亡其实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已经不再有力量去承受这一切了。
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我们翘首期盼人间大爱。但对一个个体来说,有没有人爱你,有没有人养你就要看你的造化了。牌场上有一句话“前半夜赢的是纸,后半夜赢的才是钱”,人活一辈子才真是“上半辈子享福不叫福,后半辈子享福才叫?!?。怎么能让下半辈子享上福,经济是基础,根本在教化。数学是科学之魂,啰嗦一大堆文字,一个数字,一个算式就给你说完了:你的所有付出都是后面的一串串“0”,儿女的仁爱之心才是前面的一个“1”,少了这个“1”什么都没有;儿女的心是被除数,父母的付出是除数,除数越大得数越小。不是你对儿女付出的多,他们的回报就多。谁见过溺爱出来的玩酷子弟会是养老的孝子,真心尽孝的哪一个不是没见过正眼的儿女。不愿我们的下一辈成龙成凤,只愿他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知恩图报,不只是索取,还能够回报的人。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有这个造化。
还没有到写回忆录的年龄,亲身的体验也很有限,所有的文字只能算做大半辈子阅人阅事的一点感叹。谨以此文献给我同年的挑担,供老去的和正在老去的人一叹,博年轻的朋友一笑。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