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到韶山

来源:作者:李胜利时间:2018-07-17热度:0

  2017年冬月,在长沙学习期间,我挤时间专程去了韶山。
  潜意识告诉我,到了湖南,什么地方都可以不去,也不管有怎样的阻力,但必须去韶山,因为它是毛主席的诞生地。
  我去韶山,不为考证主席铜像揭幕的那一刻是否出现了日月同辉、长沙人的车上是否都挂着主席像的吊坠、主席的祖坟上是否有特殊的风水,而是去还一个愿——我儿时“有钱了要去韶山看毛主席”的愿。
  儿时的愿望自然是单纯的,毛主席怎么会在韶山呢,就如同我出生于蒲城,现在落脚在了西安一样。不同的是,主席带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于血雨腥风中为民族图存奔波,并带领人民一步步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撒尽家财还不算,还搭上了六位至亲的性命;而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离开家乡只是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且家人均团聚于西安,享受着天伦,享受着国家和平发展进步带来的种种好处。我将笔名取为乡乐土,是感念我的家乡并希望它成为一片人间乐土;而主席对于家乡的眷恋,则是与我们常人相同的。他1966年最后一次回韶山,离开时无奈地说:还是要走,真是身不由己!据说他晚年向中央提出过要回乡颐养天年的请求,但由于时局的原因,都没有得到批准,何况他“生也人民,死也人民”的担当,已将国运和人民紧紧地系于己身,“身不由己”是自然的了。
  21年前的冬月,我旅行结婚,只选择了一个方向一个城市,就是北上祖国首都北京。第一站去的就是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瞻仰毛主席遗容。那次见到主席遗体,我的心情只有崇敬二字。21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是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但却多了一份沉痛。在主席像章厂,在韶山冲,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着导游的讲解和革命老歌,我每每不能自己,热泪盈眶。主席啊,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从西安来寻您的根来啦,来寻您为什么出发的答案来啦。即便此刻在列车上提笔写这篇散文,也每每情难自禁。我这是怎么了,按理说,年龄大了点,经历多了点,更应该沉稳才是。我不得不一次次地将目光移向窗外。窗外闪过的,除了整齐的马路、漂亮的民居、高大的楼群,就是弯曲的河流、明亮的池塘、茂盛的树草和庄稼地。我的外家是贫农,与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民一样,生活在底层,经历过苦难,是以毛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人帮助他们翻了身,我的母亲是最感激毛主席的。如今,这大好的河山和小康的社会,正是主席您的后继者们,高举着您树立的伟大旗帜,改革开放、革故鼎新、不忘初心、开拓进取创造出来的。主席啊,您若在天有灵,可以放心了罢。

    这些年我们国家发展很快,高铁已经通到了您的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您爱吃的红烧肉已不再是什么稀罕之物。我当然也有钱了。这一切进步,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领袖人物。历史证明,有一个英明的、伟大的领袖,对于党和国家事业是多么地重要;历史更加雄辩地证明,树立核心和看齐意识,对于党和国家的前途亦是极端地重要。核心的能量越大,向四周辐射出的半径就越大,也就是说,有多大的核心,就可以构筑成多大的同心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个新观点——禁止个人崇拜,我觉得是不妥当的,应该将个人崇拜与个人专权区分开来,没有崇拜、没有看齐、没有追随,何以形成坚强的核心?我现在虽然有了去韶山的钱,可我没有时间,因为身在职场,也是身不由己。我想,等我退休了,我会像我们综合地质大队雷学全老人一样,带着老伴来一场红色旅游,在韶山多住几天,多走一走。

  去韶山前,我对着镜子整理了服装,扎上了领带,戴上了党员徽章和主席像章;到了主席铜像前,夹在献花、宣誓、拍照的人群中,我深深地、恭敬地向主席三鞠躬;离开韶山时,我从滴水洞路边几处石刻下,各抓了一把土,放入提前准备好的袋子里。我是要将这袋土带回家,栽培出一盆杜鹃花来,随时可以嗅到其中的气息,以滋养我的后半生。
  韶山啊,我终于见到你了。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