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诗歌

齐鲁风20131016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4-10-29热度:0

齐鲁风2014—10—16(备)  


 
刊头照——临沂 沂南 布拉格香草园 徐向忠/摄
刊头题字 ——杨华明(莱芜钢铁集团炼钢厂)

1——爱的明灯
        作者——陈术柏
        三十年前,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规定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每晚上一节自习课。那时电力还没有全面普及,学校没有照明电灯。上晚自习时,每人都会带一盏煤油灯,放在课桌前用来照明学习。
  那时,我们班上有四十多名学生。上晚自习时,四十多盏煤油灯,均匀分布在教室的每个角落,微风从窗隙吹进来,灯火摇曳,煞是好看,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灯光下,我们有时默读课文,有时埋头做算术题,满怀信心地开拓着求学成才的那片小天地。虽然煤油灯解决了照明的问题,但是每晚下课时,大家都会相视一笑,因为每个人的鼻孔都被煤油烟灰熏得黑乎乎的。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在上世纪在七、八十年代,凡是上晚自习课用过煤油灯照明的学子们都会深有同感。
         我们的班主任秦老师很细心,十分担心我们的健康,于是让我们调整位置,把两张桌子拼凑一起,四人一组,然后在桌上放两盏灯,美其名曰“对桌学习”。这样油灯数量减少了,烟气也少了,脸上就光洁多了??墒俏侍庖菜婕蠢戳?,教室里的光线暗了下来,时间长了,眼睛很容易疲劳。过了不长时间,还是恢复从前的样子。秦老师对此很无奈,只好在每晚放学前打来一桶清水,让我们洗脸后再回家,并嘱咐班长要挨个检查。这一举动,无疑拖延了放学时间,有的同学与其他班同学结伴回家,害怕落在别人后面掉了队,有的嫌麻烦而想不通。那段时间,同学们很是抱怨。但秦老师始终坚持他的决定,不过在放学路上,他总会走在我们的后面,一直把离家最远的同学送进家门,他才回家休息。
        记得进入毕业班时,有一天晚上,秦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盏大汽灯,他告诉我们是到5里之外的“片里”借的,(注:当时按行政划分,乡镇党委下设几个片区,每个片区所辖3至5个村。我们对片区驻地习称“片里”或“片上”。)前提是用完后、立即还。当时,片区驻地刚通上电,电压还不稳定,时常断电,片区驻地有时晚上开会或搞活动时还需要用汽灯。有了汽灯照明,教室立刻明亮起来,秦老师也多了一份工作,就是每天给汽灯打气和负责借、还汽灯。过了不久,校领导决定让我们班和另外一个毕业班,一起搬进由一间仓库改成的大教室里上晚自习,一直到毕业。当时,学校的经费紧张,煤油钱都是老师们凑钱买的,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工资很低,但他们没有丝毫怨言,这让我们十分感动,难忘师恩。
  如今三十年一晃而过,每当想起那盏明灯,我就会想起和蔼、可敬的秦老师,想起在学校默默奉献的其他老师们。正是他们的无私关爱,如明亮的灯光,让我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充满希望与信心,勇往直前地走下去,时刻感受到温暖和幸?!ㄖ畛鞘泄磷试淳郑?br> 
 
2——南新街寻踪
作者——蔡长杰
        10多年前,我从部队转业后,在济南趵突泉南门对面南新街南段51号院租了一套房子,在那里度过了3年美好时光。
        那时的南新街,看似很普通。沿街是泛白的大理石和青砖砌成的平房,低矮陈旧。街道很窄,两侧是卖小吃和卖菜的商贩,与毗邻的泺源大街上高楼大厦的繁华景象相比显得很不协调。
        51号院南侧是一排4层高的居民楼,我租的房子在中单元三楼。楼的一层中间偏东留着一个进出院内的门洞,门洞正对着一栋苍老破旧的别墅楼,楼前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西侧是一栋陈旧的西式小洋楼,东南有一棵拳头粗细的柏树,西侧有三棵高大的法国泡桐。我租的房子正对着小洋楼。听老居民讲,小洋楼是著名书法家舒同的故居,东边的那栋叫江家公馆。
        闲暇我喜欢在这条街上转转,东瞧瞧,西看看。随后才知道,这南新街是济南一条少有的文化街,留下众多历史名人的背影足迹。昔日齐鲁大学教授、政界要人、社会名流多居于此。如:人们所熟知的老舍、舒同、谭启龙、方荣翔、黑伯龙等文化名人、政界要人都在此生活多年。
        因爱好文学和书法的缘故,特别对58号院的老舍故居,还有院里的舒同故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个周日的早晨,我抱着两岁的儿子来到老舍的故居前,底矮的门楼,两扇黑漆大门上贴着两个红底黑字的福字。儿子小手用力的拉起门上的铁环,我拍了拍,推了推,门从里面关着。刚要转身离去,门开了,一个和蔼的老太太露出半张笑脸?!袄鲜?,你找谁?”“老大娘,听说这里是老舍故居,我想进去看看!”老太太看了看我,开了半个门,“你在门口看看吧,老头子不让生人进来!”我忙向前伸头扫了一眼,这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红砖瓦房,大门里的北墙上挂着一块“老舍故居”的铜牌,有一个乱搭建的小房子,地面很干净。我向老大娘说了声谢谢,不舍地离开了。
        那时的舒同故居一楼未有人住,二楼住着一李姓大姐,是一个幼儿园老师。为了讨好她,每次见面我都主动跟她打个招呼,可是,当我提出要瞻仰以下二楼时,还是被她拒绝了。
       不过,我有幸亲眼看到了舒同的儿子舒安。那个暮春的下午,我推着自行车在51号院的门洞口,被一个自称电视台的记者给拦住了,他告诉我,电视台正在给舒安做访谈,让我声音小一点。我轻轻地推着车子跟着他走进了51号院。
        在分叉的柏松对下,舒安坐在一个方凳上,背对着舒同故居正在接受访谈。一头长发,披着夹克外套,给人一种文艺大家的感觉。几米的距离中,我能听到他抑扬顿挫地讲着他曾经在这栋小楼生活的经历和他与父亲舒同的往事……
        一年后,我带着未能瞻仰老舍故居和舒同故居的遗憾搬离了南新街。
        前几天,我带儿子回到了熟悉的南新街。这里已焕然一新,古香古色的街道,干净整洁的路面,原有的印刷厂已被拆除。踏进曾经向往已久58号院,修缮一新的老舍故居已改成了济南老舍纪念馆,原先杂乱的建筑已拆除,只保留着见证老舍生活点滴的“一树一井”,青砖青瓦白墙的北屋、东屋、西屋已成了纪念馆的三个展厅。
        瞻仰了老舍故居,我领着儿子轻松地踏走了51号院,我告诉儿子:“你看那就是我们曾经的家,你看那就是我们晚上找知了猴的树,你看这就是我经常和说的舒同故居……” (济南市国土资源局)
 
3——秋雨·秋思
作者——邹丽琴

       中秋节刚过,秋雨便来报到,连续下了几天的雨,淅淅沥沥,绕人心绪,“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我从滴答滴答的秋雨声音中听到秋天的脚步声,那冷漠的秋雨滴在脸上,清凉的感觉直透心底。在这清静的秋雨中我能做些什么?我想起古人的一句话: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在这秋雨绵绵的季节里,那我就检藏些记忆吧,心情与记忆在秋雨声里酝酿得浓浓烈烈,我得细细地梳理,细细地回味着……
  无尽的愁丝似乎化作了绵绵细雨夹杂微微寒意流回人们的心田。使离人落泪,让异客伤情。仰天长啸,想赶走胸中的郁闷,却尝到了秋雨的味道。咸咸的,不禁埋怨秋雨为何如此不解风情,闹得人人心碎是何意图?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对我来言,原来也是一个开心的季节,现在只剩一丝忧愁了,伴随着秋雨的到来,让这一丝忧愁更袭上心头。从小到大,我就喜欢下雨,特别喜欢在雨中漫走的感觉。在雨中撑着伞漫步在乡间小路上,感受到秋天的变化。记忆中的秋天是五彩纷呈的:秋天是从颜色开始的,叶子将一个夏天明亮的阳光全部贮藏在叶脉之中,变成了血液,流遍全身,于是秋天就沉淀成阳光的金黄色了;秋天是从虫声开始的,夏蝉嘶哑的鸣叫已经远去,蟋蟀登场,把土地当作最广阔的舞台。现在这个季节,再撑伞漫步在雨中,看到道路两旁高高的梧桐树上,原本翠色的大叶子变成了淡黄色,在秋雨和秋风的击打下,发出滴答滴答声,慢慢的落在地上。我的心不由一紧,难以接受这转瞬间的变化。想起已故的亲人,正值伤神,想起春天里,梧桐芽又会悄然冒出……叶生叶落间我仿佛明白了什么,看那些树的心也变得平静了许多。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比说囊簧苡胁蝗缫獾氖焙?,生命里有一种牵挂,总是美好的;只要不在失落中沉沦,努力一搏总会看到希望的曙光。
  雨依旧不停,顿时恍惚,自嘲地笑了笑,秋雨无声,何苦无病呻吟呢。“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雨中漫步也许在别人看来是很傻的,仔细体会却也不失一种享受。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不免给人们带来丝丝凉意。您销声匿迹地滋润着万物,给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秋雨是生命的源泉,幸福的使者。秋天是思念的季节,让秋风带走我的思念,重新享受一下秋雨带来的喜悦……(莱芜市国土资源局市区分局)

4——静听秋雨
作者——满正峰
        窗外,风带着秋雨,淅淅沥沥飘洒在大地上。我独倚窗畔,一杯清茶,赏雨滴在风中翩翩起舞,听雨音声声拨人心弦。让雨丝敲击淡淡的思绪,心在这瞬间变的透明。静静的用心去听听那冷雨的凄婉柔弱,用目光去触摸那冷雨的萧索怅惘。在有声无声的凝神里,我沉思的心曲,随着细雨绵绵,沿着诗的韵律,在雨中起落。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总以为翻不完,可在转眼间,故事就已过半。繁华易逝!曾经的情感,曾经的荣光,曾经的悲伤;伴着豪情,闪着泪光被储藏。雨有声,心无语!豪情壮志今不再,唯有点点留恋,丝丝遗憾。在这清晰而朦胧的秋雨里深情地绽放我无限的情思。
  听雨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我静静地看着雨点一滴一滴打在玻璃上,溅起小小的水花。那一刻,我仿佛身在湿漉漉的阳台上,在这城市的夜空里,远离人群,升腾,升腾,在升腾!飘荡在雨夜的上空,沐浴着雨的洗礼,变得欢快轻盈,犹如顽皮的孩童。吻吻晶莹的雨珠,跌进浅浅的溪水,打起串串水花,在飘荡起的涟漪里,得到了释然。
        我喜欢怀旧,是个善感的人——-更喜欢独处一偶静静听雨,只要静静的听,不让琐事来打扰,让雨把心的沧桑洗去;让雨把烦恼冲刷干净;听着滴答滴答的雨声入眠,待天明,会发现:心澈如泉,心明如镜,心朗如天。
        依窗静听风雨声,风云含笑尘世情。一曲旋律随风飘,杯中清茶幽香茗。
  (嘉祥县国土资源局)

5——父爱如山系列散文之27
父亲的棉大衣
□ 冯连伟
 
          父亲穿过的衣服中,最挡风御寒、最珍贵、也是他自豪地,是那件被称之为“大氅”的棉大衣。
         这件棉大衣,父亲穿了五年。
        其实,父亲穿的这件棉大衣最初是给哥哥做的,后来我上大学的时候,哥哥把这件大衣送给了我。当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就把这件大衣送给了父亲。
        这件棉大衣的棉花用了六七斤,绝对称得上棉软和厚重。七十年代末哥哥作为全村的第一个大学生离家远行,在生活极其贫困的年代,娘倾其所有给哥哥做了一件新面子、新棉花、新里子的全新棉大衣,这在当时是了不起、最珍贵的衣服。
        这份包含着浓浓母爱、格外厚重的棉大衣,哥哥备加珍惜,一直锁在箱子里存放着,上学期间一次也没有舍得穿。直到我考上学以后,哥哥把棉大衣和盛棉衣的大柳条箱以及母亲连绵着的爱一并转送给了我。
        我在济南上学的时候穿过一次。那是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自我感觉几门功课考的还不错,于是和宿舍的几个同学相约去逛千佛山。冬天的夜晚寒风刺骨,就把箱子里这件特殊含义的棉大衣拿出来穿上了。尽管让我走起路来比较笨拙,却很好地挡了风御了寒,但自此后,这件大衣又进了箱子,一直到我四年后把它送给了父亲。
       这件历经了七年只穿过一次的棉大衣到父亲这里,给父亲挡风御寒带来了温暖,立即身份倍增,成为父亲须臾不离的“大氅”。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父亲已经常年在洪瑞车站旁摆水果摊,从我家到洪瑞车站大约有三华里路。冬天的早上,呼呼的北风刮到父亲身上,穿透了薄薄的棉袄穿透了肌肤刺得骨头生疼。因为不戴口罩,父亲呼出的热气马上变成了一团白雾;即使戴着娘缝的厚厚的棉手套,父亲的两只手面上仍然冻裂着一个个血口子。当三九寒天父亲弯下腰攥着小推车的两个车把再直起腰迈步出门时,手上那冻裂的血口子疼得让他钻心。
        当父亲穿上这件棉大衣后,身上有了热气,心里有了底气:父亲总是把小推车上的果筐都用绳子捆绑好后,点上一袋旱烟,这时对站在一边的娘大声地下着“指示”:“把我的大氅拿来!”娘总是非常顺从地把父亲的棉大衣拿过来,并帮着父亲穿上,一直看着父亲推着车走出院子,才收回目光开始忙她的活计。
        棉大衣不仅给父亲御寒,还是父亲的“礼服”。父亲在我们村的辈分很高,三邻四舍有什么喜事都要请父亲和娘去“坐席”。自从有了这件棉大衣,每到春节前村里喜事比较集中的时候,父亲总是刮刮胡子洗洗脸,穿上棉大衣精神抖擞地去赴宴,让他在几个老哥面前赚足了面子。坐席回家后,总是把大衣脱下来放好,有时还要拍一拍大衣上的土粒,似乎对“立功”的棉大衣说一声谢谢。
        棉大衣不但给父亲御寒、撑了“门面”,还救过父亲、立过功呢。
        那是在春节前腊月二十八最后的一个年集,父亲早上在家吃了娘做的两个荷包蛋后,一直忙到夕阳西下滴米未进,看看已卖空的摊子,忍着咕咕叫的肚子收了摊子往家走。这时天空中飘起了雪花,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穿上那件棉大衣推着小推车慢慢的走着。天冷,路滑,又累又饿的父亲在小土路上身子一个趔趄,小推车歪下了路。在摔倒前,潜意识作用下,父亲扑倒的一瞬间用胳膊护住了脸,大衣袖子被车把刮破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大衣破了,但父亲完好无损。回到家里,父亲脱下大衣边展看着大衣上撕裂的袖子边对娘说:“今天幸亏了这大氅,要不我可能就破相了啊”!
       父亲对这件棉大衣越穿越有感情,后来大衣上已被娘补了五六处补丁,但父亲依然对它爱不释手,我多次商量着想给父亲做件新的或买件军大衣,父亲却始终未答应。直到他动手术不能再去摆水果摊了,仍然让娘把大衣拿到床上盖在被子上;坐起来的时候就把大衣披在身上。
        知夫莫如妻。娘对父亲知根知底,父亲手术前为防万一,娘和几个婶子大嫂就给父亲预备了“送老衣服”。娘用了八斤新棉花还专门给父亲做了一件新的棉大衣。娘边做边哭,边哭边说:“但愿你穿着这件棉大衣无论那边的天再冷、雪再大也冻不着你啊”!
       父亲那次手术后幸运的康复了。娘有一次和父亲啦起给他做“送老衣服”的事,父亲坚持让娘把新做的那件棉大衣让他先穿一次。他说:“我只有先穿一次将来我死了我才能得了,我那件旧大衣将来也给我在坟上烧了它,到那边我也算是富户了?!?br>       八个月后,父亲离开了人世。给父亲上五七坟时,娘专门把父亲穿了五年的棉大衣在父亲的坟前烧了。随着坟前飘起的白灰,我默默的祝福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不再忙碌奔波,穿上棉大衣,温一壶老酒,点上一袋旱烟,想想他的儿女。
       父亲一生俭朴,一件棉大衣叙述着父亲的勤劳和对生活对家庭的态度。父亲已永别二十余年,那件棉大衣还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穿着棉大衣推着小推车的父亲也永远地刻在我的心里。
 
6——秋天的庄稼
□ 李鹏翀
 
我站在原野上
感受着日益冷淡的秋阳
迎接着越来越近的风霜
在我身旁
虫儿唠叨着恐惧
野草一脸枯黄
满满的都是忧伤
成长的记忆
在我脑海中回放
--冲破牢笼,挣扎着破土而出
--克服困难,艰辛的汲取营养
--擦去汗水,努力的挺拔向上
把挫折和委屈淡忘
把汲取的养分深藏
我用尽一生的力量
去生长,生长
收获就意味着死亡
我能享受的
只有这短暂的时光
但我不后悔--
即使没有饱满的籽粒
一生奋斗的历程
也是
我的骄傲,我的辉煌
 诸城市国土资源局
 
7——思 念
□ 丛珊
思念
是那滚滚一江春水
离人眼里不可阻挡
弯弯曲曲,流向故园
 
思念
是那朗朗一轮明月
相隔千里共婵娟
想着家园,梦着团圆
 
思念
是那杏花村的陈酿
沾唇的瞬间
醉了老翁,醉了少年
 
思念
是那春天的和风
绿了山峦,抹平平川
子规声里,细雨如烟
 
思念
是那轻霜的枫叶
千树如火,万山红遍
比霞绚丽,比花烂漫
 
思念
是那寒山寺的钟声
大地响彻,海峡听闻
余声袅袅,荡气回肠
 潍坊市局综合保税区分局
8——我多想
□ 王杰
我多想是柔弱的小草
坐拥大树的护佑
我多想是参天的大树
无忧也无虑
 
我多想登上高山之巅
亲近遥远的蓝天
我多想驶进大海中央
拥抱无垠的碧浪
 
我多想是一位勇士
无畏又无惧
我多想是一个哲人
拥有智慧的光芒
 
我多想直面邪恶
却发觉内心无比怯懦
我不是高傲的海燕
但绝不是丰腴的羔羊
 
我决定抗争一切
不再向邪恶低头
却惊奇地发现
一切的邪恶比我更胆怯
 山东国土测绘院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垂柳2

下一篇:  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