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献身山野的实践见证十年辉煌
来源:作者:吴钩时间:2012-09-13热度:0次
用献身山野的实践见证十年辉煌
——甘肃地矿局二勘院建院十周年有奖征文读后感
胡锦涛总书记说:“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日前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老一辈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形成了地矿人坚守的文化精粹。随着地勘单位全面推行企业化经营,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地矿文化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在这种情况下,甘肃地矿局二勘院与时俱进,把地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来抓,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特色鲜明、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地矿文化建设体系。真情记录该院《十年创造铸辉煌——庆祝建院十周年有奖征文作品》如期在院网站刊出,让我们看到了二勘院地矿文化建设喜结成果的一枝奇葩。
回顾十年奋进征程,二勘院在省地矿局的坚强领导下,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在千里陇原谱写了一首首绚丽的诗章。应该说,这十年,是二勘院发展思路持续完善的十年,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的十年,发展基础持续夯实的十年,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的十年。十年里,院党委高瞻远瞩,紧紧把握新形势对地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带来的新机遇,从加强地质找矿、稳步推进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夯实经济基础、深化内部改革、重视队伍建设、促进和谐稳定等方面入手,使推进地勘事业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完善,发展更加符合实际;十年里,广大干部职工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地质找矿亮点突出,矿业开发扎实推进,工勘能力快速提升,地热勘查实现突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效;十年里,经济总量由2002年的4000多万元发展到2011年的3.83亿元,与建院初相比增长了743%,年均增长23%;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0.894万元增长为2011年的8.38万元,与建院初相比增长了738%,年均增长23%。
有目共睹的成就让二院人心潮澎湃,勇于进取的自豪让二院人激情冲天。于是,建院十周年征文中共收集的49篇报告文学、通讯纪实;54篇散文、诗歌,每一篇作品都是一篇创业宏图的展现,一段感人经历的回眸,一段精彩故事的凝结。作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景式地展现了该院一代代地质工作者深入荒野大漠、奉献灾区、服务基层,为二勘院的崛起努力拼搏的感人瞬间和动人场景;展示了野外一线地质人不怕苦累,在找矿成果、工作经历、生活情趣等方面的心路历程,弘扬了二院人面对灾情,无私奉献爱心无边的真挚情怀。这些作品来自基层,来自山野一线,既是二勘院辉煌十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二勘院地矿文化建设的又一硕果。
《三眼峪,历史不会忘记》、《情系舟曲》、《用真情和汗水奏响地质灾害治理之歌》等篇章,从不同角度细致地描述了二勘院地质人“舟曲驱驰报灾情,地质健儿赴艰辛;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大智大勇和无私奉献精神。在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文学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作品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建院十周年这些报告文学的作者正是站在的历史的高度上,在写实的的叙述里融进感情的血脉和特定场合下的景观,使每一篇作品具有独特感人的意境。“三眼峪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据说,原来这里有三眼清澈的泉水,是舟曲县的水源地。月圆村、三眼峪的人每天清晨都到这里来取水做饭,这儿的水是天然的卤水,最适合点豆腐,所以舟曲的早餐主要就是用三眼峪的泉水点的豆花。8.8泥石流把泉眼都淤埋了,二勘院地质人在做灾害治理工程的时候,把泉眼都一个个挖了出来,埋上了管子,做成永久取水点,保证两岸2000余人及县城居民能吃到更干净的泉水?!倍潭碳妇浠埃蚪榈氐愠隽巳塾灾矍闹匾?,衬托出了二院地质人大干三眼峪的坚强决心。奋战在三眼峪的二院人是一个群体英雄形象,许多场面和情节的描写细腻感人,充满了气势磅礴的激情;而人物描写形象饱满,写出了当事人的思想感情。如三眼峪灾害治理工地上二勘院英雄榜——干练果敢、勇于决策,实实在在的为百姓做事,为百姓造福,为百姓谋利的二勘院院长金治鹏;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张恒堂;工作起来简直就是“拼命三郎”的项目总指挥常冯亚中;一心坚守岗位解决施工难题的项目副总指挥李文彦;爱人住院自己坚守工地的技术质量管理部副主任张立军……这些人物有血有肉,集责任与爱心于一体,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出了地质人应有的胆识和韧劲。这些细致的白描,恰到好处让作者在笔下赋予了应有的真情,通过他们的一举一动,赞颂了地质人面对灾难忘我的奉献精神。正如《三眼峪,历史不会忘记》一文中所说的:在三眼峪灾害治理过程的日日夜夜里,二勘院地质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得到了省、部领导的高度赞扬。那是地质人“三光荣”的理念在汗水与真爱中得到的充分体现,是悲中有痛,痛中有情,情中有爱,爱中蕴含着的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真情倾诉。它不仅提升了新时期地质人崭新的形象,也为甘肃矿行业敢打硬仗、能打胜仗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一个民族勇于面对一切灾难,将会无敌于天下。而二勘院地质人正是这样的一群勇者。因为他们懂得,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财富和精神资源,是一个民族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是一种发自华夏儿女内心的大爱,一种延续着五千年文明进程的力量!
踏大漠爬山涉水,斗星月风餐露宿总是每一个地质单位野外勘查工作中的主旋律。在建院十周年有奖征文中,不管是纪实文学,还是散文诗歌,反映二院人寻觅矿藏的许多篇章大多都有独到之处。《四??碧街痉缬甏匆德贰芳窃亓说乜弊芄敬映闪?、艰难开拓市场到逐步实现向中西部新型市场扩展和转变的历程;《石板墩,河西走廊上的一颗明珠》通过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南祁连努力打拼,发现德勒诺尔铁矿的生动故事;《回荡在祁连山坚实的脚步》描写了一群在祁连党河南山地区爬冰卧雪,艰苦奋斗,发现贾公台金矿的的地质男儿勇于拼搏的无畏壮举;《二院小区,在物业人的汗水书写辉煌》叙述了二勘院物业人“寒来暑往铸艰辛,历经风雨十载春;物业健儿流血汗,和谐小区万象新”的默默坚守无私奉献高尚情操。散文诗歌《我身边的勘探队员》、《大漠胡杨》、《即使错过也要精彩》、《望长城,长城两边是故乡》、《为春天喝彩》、《山野随笔》、《割不断的地质情节》等篇章,将自己对山野的理解、对事业的奉献、对爱情的追求、对妻子儿女的愧疚浓缩并溶解于字里行间,将自身与二勘院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闪射出一种与地矿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热情与思考,传递出二勘院地质人“我靠二勘院生存,二勘院靠我发展”、扎根山野奋力开拓的团队精神。这些理想的光芒在荒原大漠面前显得很粗犷、很幽默、很世俗、也很哲理化。这种热爱戈壁拥抱荒原的豪情所表现出的内容,无疑充满了真情实感与历史的厚重。应该说,它的大美来自于对地质人与荒原大漠的零距离接触和对事业忠诚奉献的理解,因此,它的张力与魅力紧紧吸引我们并为之感动。如描写祁连山是“五月中旬的祁连山,积雪皑皑,气候多变,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再加上高寒缺氧,使项目组的每个人都感到了祁连山充满雄浑的野性和工作压力”;描写地质人的胸怀是“因为他们看到,在不久的将来,肃北将以华美的转身在甘肃河西走廊西端崛起一座能和酒钢媲美的钢铁生产基地。那时,石板墩铁矿每天升起的太阳都是新的”;描写同事幽默风趣“他个不高,肥头大耳,壮如水牛,行走起来如一堵墙排山倒海而来”;描写十年奋斗与感慨是:“露宿风餐勘测人,江南塞北写艰辛。未曾书信嘘寒暖,常向山川问富贫。朝立峰巅云绕膝,暮行峪底雾迷津。甘为发掘韶华逝,唤醒千年地下春”……
郁达夫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英雄是可悲的;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英雄而不被理解那就更可悲了。”是的,二勘院建院十周年征文作品中所描写的地质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丰功伟绩没有被埋没,得到了社会,政府、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与褒奖。在弘扬建设地矿文化的今天,各类先进人物和各种奖励镶嵌在历史画框中,是值得用笔去记录的。我们有理由回顾这段光荣的历史,有理由在反思和重新定位中让地矿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虽然,建院十周年征文中有些作品还比较浅显,但每一篇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真情依然叫人感动,相信会在二勘院的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因为,它是历史的记录,是每个作者通过每一篇作品所宣扬的人生哲学,是一个勇于献身的地质人血液中的一部分,它的价值与将会与日月同在。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