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乡土是我们永远的背景

来源:作者:绍河时间:2012-09-03热度:0

                          乡土是我们永远的背景
                           ——读李佩甫长篇小说《生命册》
                                                         石绍河
    初夏的一天中午,我上街理完发回单位,路过新华书店时,折了进去。我在新书展示台上,发现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生命册》静静地躺在一角。我把眼光认真的投向它,看见书的封面是一片黄土地,人的两只脚稳稳的站在黄土地上,身后留下了一只深深的脚印。这个设计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子安泰,他的双脚立于大地之上,才能变得力大无敌。土地是我们的根,封面让我觉得很厚重,很苍凉,很有视觉冲击力。我坚信这是一部与土地有关的书,便毫不犹豫地买下它。
    其时,我正在阅读葛水平的长篇小说《裸地》,这也是一部与土地有关的小说。我痴迷阅读这类文艺作品,与我从事的工作有关。我是一名基层国土资源工作者,工作之余,我喜欢借助阅读来思考土地的前世今生。读完《裸地》,马上接着读《生命册》。一下子被它吸引住了。
    《生命册》开头就说:“我是一粒种子。我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弊髡甙凳疚颐牵∷档某【敖谙绱搴统鞘兄洳欢仙粱?,各色人物在乡村、城市和人性中穿行。“我是一粒种子。”这粒种子来自农村,来自土地。不管你走得有多远,不管你飞得有多高,与生俱来的、无形中的根都会默默牵系着你?!拔疑砩媳掣鹤盼迩甙倬攀四锻恋兀ú淮?,近六千只眼睛(也有三五只瞎了或是半瞎,可他们都看着我呢),还有近三千个把不住门儿的嘴巴(有时候,能把死人说活,也能把活人说死的),他们的唾沫星子是可以淹人的。”这是主人公吴志鹏作为从乡土中走向城市的一位文化人,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诱惑面前,能够坚守道德底线的思想基础。我们也从此可以看出,从土地上走出来的每一个人,其生命就是一粒种子,只有和土地融汇在一起,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才能变得大彻大悟。
    “我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农民进城,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成为一个完整的城里人,是农民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以各种方式把自己从农村移栽进了城市。他们的奋斗轨迹、人生际遇各有千秋。吴志鹏这个喝百家奶,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孤儿,通过推荐上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大学教书而成为城里人,开始困惑迷茫,后来清醒理智。吴志鹏的老乡吴有才复员时进入一家国有建筑公司,尽管只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尽管住的是还没有安装门窗的毛坯房,但因为进了城,就可以很不屑地对原来看不上他的农村姑娘说“她算个屁。”老姑父的女儿苇香,不甘农村的贫困生活,进城从做洗脚妹起步,以至后来靠出卖自己的身体完成原始积累,财富的积累伴随着流言和泪水。从城里下放到无梁村的杜秋月,平反后重新进城,巧言令色哄骗妻子办了离婚手续,希望斩断和乡村的关系??伤钠拮恿跤翊?,偏偏是个有主见的人,一直向往城里人的生活,当丈夫要甩掉她时,她不依不饶、死缠烂打跟着杜秋月进城,在城里创业买房并有了城市户口。这些人虽然进了城,但和乡村、和土地依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乡村的进城者,背负着土地行走,有欢乐,有困顿,有无奈,有尴尬,有纠结,有泪水,农民进城多了一份现实的沉重。
    李佩甫说:“我有一个写作习惯,就是开篇第一句话要定下整部书的情绪和走向,第一句话非常重要?!钡娜?,我是通过作者开头的这句话,来理解和把握这部小说的整体文本书写的。作者的写作背景在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城市之间切换,以此来展现形形色色人物的命运。在《生命册》中,“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并置,并试图从中摸索出时代与人物命运的关联?!?BR>    李佩甫说,自己比较关注土壤和植物的关系,是把人当做植物来写的,侧重写人生存的背景,写人生活的土壤,写人生长的环境。这部长篇小说又是一个树状结构的写法,把一个人的内心独白作为树干,其背后一个一个的人物犹如分叉发丫的树枝,呈放射状展现在读着面前。小说中的主人公吴志鹏就是这个树状结构里的树干,从吴志鹏的视点出发,作品串联起了“骆驼”、“老姑父”、“梁五方”、“虫嫂”等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以感受城市与乡村之间喧闹纷扰的世界,可以体悟人性的温度,可以察看灵魂的本色。
    吴志鹏从乡村走入省城,成为大学教师,在憧憬和困顿面前,毅然辞职,从省城到北京,为了更大的理想,再从北京到上海。身份也一次次转换,一会儿是大学老师,一会儿是“北漂”枪手,一会儿是股市的操盘手,一会儿是上市公司的负责人。这是作者倾心打造的人物,他有着一切自省者的特点和知识分子的尊严,具有深刻、冷静、内敛、节制,不偏执,不轻狂的人格魅力。他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地清洗自己。他在尔虞我诈、金钱至上的时代,还能真诚地保留那份自省意识,缘于他是一个有着乡村背景、始终背负着土地行走、恪守着最朴素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的人,实属难能可贵。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人物骆驼,他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类特殊而引人关注的群体。他们出身低微,受过高等教育,智商高,雄心大,欲望强,渴望通过自己奋斗过上美好生活。当初,他们怀抱理想,雄心勃勃,直爽仗义,在开创事业与追逐金钱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煎熬,遭遇着种种挫折,逐渐迷失了自我,变得贪婪狡猾,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他虽然获得成功,拥有名利,日子光鲜,却在不明方向的时代,选择从十八楼跳了下去,如一片树叶从树梢飘零,再也回不到从前。
    老姑父是小说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为了爱情,他放弃了军人身份,却几十年深陷家庭矛盾之中。他竭尽全力地去帮扶、呵护村民,绞尽脑汁应对“上头”,想方设法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他当了一辈子村干部,受了一辈子委屈,他经常遭到伤害,却从不去伤害别人。他是无梁村最正直最大度最真诚的人,又是无梁村最痛苦最无助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老姑父是全书的灵魂。当吴志鹏在省城刚刚立脚,就不断收到老姑父传来的指示性纸条,要他为村人办这办那。吴志鹏心力交瘁,不堪其苦,最后选择了逃离。就如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不管吴志鹏走到那里,都能收到老姑父生前生后亲笔写下的纸条,“见字如面”、“给口奶吃”。正因为老姑父的纸条,如一个个神秘的生命密码,始终伴随着吴志鹏,吴志鹏才觉得自己身后长满了眼睛,自己是一个有背景的人。原来那些眼睛是哺育他长大成长的乡亲的眼睛,那个背景是生他养他的那方土地。关键时刻指引他作出各种正确选择的,还是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和他身后乡亲们的眼睛。这是一种情绪的反复表达,乡土是我们永远的背景,她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小说的结尾有一句话:一片干了的、四处漂泊的树叶,还能不能再回到树上?让人警醒。我们从土地上走来,我们从乡村中走来,我们还能回到土地、回到乡村吗?纵使能回去,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回去。也许,我们真的回不去了。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