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赵树理小说中的细节

来源:作者:星明时间:2012-09-05热度:0

  

    一提到赵树理的小说,就会想到他的小说故事性强,典型人物塑造的好。其实读他的小说更使人难忘的是小说的细节。西洋人有句颜语,叫做“一石击三鸟”。赵树理的小说在细节运用上有好多一石击三鸟的地方。
    赵树理写人、写故事用笔都很简练,《表明态度》里,青年们在李五家开会,没油了,青年们自己去找油,李五老婆怕把什么东西弄翻了,让他们拿上灯,有的人说,“‘还摸得错?进了套间门,扭回头来,开开柜子,揭开柜子里上一格中间那个木头盒子,靠盒子前边的就是两个罐子,小罐子里是香油,大罐子里是麻油;大罐子里要是没有了再到北墙根那个瓮子里再舀上一些!’大家轰地一声笑了。李五老婆说:‘这些小杂种们比我摸得还熟?!底藕鋈惶锉呖樘氲纳簦退潮阆蛭堇锖埃骸≡又置强业某樘敫墒裁??’院里有个人说:‘还不是偷吃馍馍?!馐焙蛭堇锶鋈硕夹ψ抛叱隼矗扛鋈俗炖锒枷巫乓恍】楦赦??!薄驼?00多字的细节,不但写出互助组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互助组团结如一家,同时也表现了李五一家为人处事一惯态度。这样生动、细致一举多得的细节在赵树理的小说里是很多的。这样的细节没有深厚的生活底子,绝对写不出来。
     再看李成娘的针线筐,“针线筐是柳条编的,红漆漆过的,可惜旧了一点,原是她娘出嫁的时候一点陪嫁,到她出嫁的时候,她娘又给她作了陪嫁,不记得哪一年磨掉了底,她用破布糊裱起来,以后破了就糊,破了就糊,各色破布不知糊了多少层?现在不知弄不清多少颜色,就连柳条也看不出来了,里边除了针、线、尺、剪、顶针、钳子之类,也没什么别的东西。破布也不少,恐怕就有二三十斤,都一捆一捆捆起来的。这东西,在不懂得人看来一捆一捆都一样,不过都是些破布片,可是在李成娘看来却并不那么简单,——没有洗过的,按块子大小卷,洗过的按用处卷,——那一捆叫补衣服、那一捆叫打褙、那一捆叫垫鞋底: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记号,——有用布条捆的,有用红头绳捆的,有用各种颜色线捆的,跟机关用的卷宗上编的号码一样,装这些东西的黑箱子,原来就是李家的,可不知道是哪一辈子留下来的,——栒卯完全坏了,角角落落都钻上窟窿用麻绳穿着,底上棱上被老鼠咬的跟锯齿一样,漆也快脱落完了,只剩下巴掌大小一片一片黑片?!弊髡咴谡饫锒砸桓銎普胂呖鸩谎崞浞诚钢旅杌?,它不是简单针线筐,它既表现李成娘的身世和她的勤俭节约以及她的活计,也表现她的思维方式,更是她跟儿媳妇的金桂矛盾的思想根源。李成娘的保守,与金桂思想的解放,两人思想斗争的必然性。同时也对表现时代特征都起着重要作用。
     小说《登记》里有这么一段深刻地表现主题和几个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媒婆五婶领着几个年轻人去区登记,快轮到他们了,燕燕把艾艾推到前边说,先罗你们的!艾艾便挤到前边。这时弄出个笑话来,助理员伸手要介绍信,。西王庄那个孩子也已挤到桌边,信就在手里预备着,一下子就递上去,五婶看见着了急,拉了他一把说,错了错了!那孩子说,不错人家都是一人一封,原来五婶在区门口没有把艾艾和燕燕向那孩子交代清楚,那孩子看见燕燕小一点,以为一定是这个小的。王助理员接住他的信,还没有赶上拆看,小晚就挤过去跟他说,说你错了,你还不服哩!回头指了指燕燕向他说,你是跟那一个。经他一说破满屋子人弄个哄堂大笑。……“王助理员问西王庄的那个孩子:‘你叫什么?’‘王旦!’‘十几了?’‘十……二十了!’小王旦说了个‘十’就觉着五婶教他的话不一样,赶忙改了口。王助理员说:怎么叫个‘十二十’呢?小王旦没话说。王助理员又问:‘你们是自愿吗?’‘自愿?!裁丛敢飧峄??’‘因为她能劳动!’王助理员又看了看燕燕的介绍信说:‘马燕燕!你说他究竟有多大了?’燕燕说:‘我不知道?!迳艏钡南蜓嘌嗨担骸阍趺此挡恢??’燕燕回答说:‘五奶奶!我真正不知道!你哪里跟我说过这个?’五婶不知道燕燕有意叫弄不成事,还暗暗地埋怨燕燕说:‘这闺女心眼儿为什么这么死?就算我没跟你说过,可是人家说二十,你就不会跟着说二十吗?’在这时候,小王旦偏要卖弄他的聪明,他说:‘人家是真正不知道!我住西王庄,人家住在张家庄,我两个谁也没见过谁,人家怎么知道我多大了呢?’王助理员说:‘我早就知道你没见过她!要是见过,怎么还能认错了呢?你没有见过人家怎么知道人家爱劳动?小孩子家净说瞎话!不准你们两个登记!一来男方的岁数不实在,说不上什么自愿不自愿;二来见了面连认得也不认得,根本不能算自由结婚!都回去吧!’”这段细节有趣儿地揭示了当时王助理员的工作作风,以及燕燕的聪明、机灵;小旦的天真、纯朴;五奶奶的顽固、落后。都表现的很到位,同时也反映了时代背景。真是一举多得。这样的小说谁不爱读呢?可这样的细节它来自于生活,不是只凭想象得来的。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