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岁文章供世用——读周伟苠散文集《书香与禅意》
来源:作者:郭友钊时间:2014-07-30热度:0次
早岁文章供世用
——读周伟苠散文集《书香与禅意》
十年多前,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先生为周伟苠的散文集《天涯屐痕》作序,把周伟苠定位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游记作家”,并鼓励周伟苠“向着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迈步前进?!薄短煅腻旌邸烦霭婧?,刘放先生写了一篇不太长的评论文章,题目是“男人的游记”,说周伟苠的文章是“反刍”生活的恩赐,“其流露出的忧伤能击中旁人,或曰感染旁人。”近月,喜读周伟苠刚出版的散文集《书香与禅意》,我检验了林非先生识人的正确、刘放先生评书的中肯,并突然想起“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的句子来,感觉用这句子来度衡周伟苠及其创作的散文,也是十分确切的。
“婺源归来”是周伟苠散文的名篇之一,入选高考题库,早已成为京、鲁、皖、苏等十余省市中考、联考的试题,这或许与该文出自肺腑的呼唤不无关系:“走出大山,走出婺源,才有可能超越先人,才会使婺源不至于停留在过去的岁月里?!薄坝涝兜亩冀摺笔俏蚁不兜钠仓?,周伟苠不止于感叹在落后的条件下古人创造的都江堰工程是恩泽万世的“神话”,重要的是周伟苠发出了自己的心声:“这一‘神话’告诉我们,只要遵循客观规律,以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我们的聪明、智慧、勤奋,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多像都江堰一样造福人类的‘神话’的?!薄搬航撬肌笔俏蚁不兜牧硪黄?,周伟苠出行的目的地是九寨沟这一人类最后的净土,但沿岷江一路所见,林木被砍伐殆尽,水土流失遍地,岷江水枯成了“岷溪”、“岷溪”水竭成了“岷沟”,“一路走近她(九寨沟),沿途的感受让我忧伤,令我几乎不忍再往下走!”由此,周伟苠大声疾呼:“让我们共同呵护这一方净土吧!”与此相似的篇章,如“神往米兰”、“缀补大地”、“一个国土人的感怀”、“在韩国堵车”、……、等等,不一而足。
记下旅途中缤纷的见闻,把世界各地的先进文明像鲁迅一样“拿来”,留下自己深层次的思考,提出自己善良的建议,让自己有幸生活的时代更真、更善、更美,这是周伟苠散文创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周伟苠的散文,入选教材、影响学子,就是世用的典型例子。其潜移默化,对别人的影响,还难于定量评估。但周伟苠的旅游以及旅游后的心得,却对周伟苠本人有着很大的影响。伴随着散文创作,周伟苠不仅从文艺青年成长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MBA学生成长为中国土地学会的理事、土地文化分会的副主任,获得更丰富、更先进的世用之学;而这世用之学,伴随着周伟苠从经营局部的一厂之厂长、一公司之老总,渐步某区、某市的交通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局长,成长为国家的公务员,造福了一方水土。
初相见,周伟苠的自我介绍多是“出生于姑苏城外寒山寺旁的枫桥镇”??占渖峡?,一镇多大?一寺多小?镇在寺旁,其表达的逻辑有违常理。违背这一逻辑常理的合理性解释,那就是周伟苠对故乡历史文化的自豪感、追求真善美的紧迫感。因为“姑苏城外寒山寺”出自唐代诗人张继名诗《枫桥夜泊》,代表着周伟苠的故乡文化。但出生枫桥的事实,周伟苠用“中年禅味疑天纵”来解释,出生地个人无能选择,只属天纵、天意。永不磨灭地铭在周伟苠心底的句子是“夜半钟声到客船”:虽然出生、成长、工作在寒山寺旁,也是匆匆的过客,几十年的停泊而已,且是在不太明亮、不太清晰的时候,但此时听见了钟声,那是真善美的召唤!是对天明或者明天的祈望!
“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出自北宋散文家苏辙的《渔家傲·七十余年真一梦》。苏辙的世用之梦一直梦到今天,成了中华梦的一部分。读周伟苠的散文,会看到梦的结构、梦的色彩,从而获得做梦的正能量。
5月27日于见山阁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