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童年的春节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5-30热度:0

   童年的春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拜年,每到初一,就老早起来,吃了饺子。就和小伙伴们成群结队,热热闹闹去拜年。我家住的市北区吉林路25号大院,四十户人家,我们从楼下开始一直到三楼。每到一家邻居门口,都稚气朗朗的喊:“大叔大婶,给你拜年,”邻居家的大叔大婶总是笑眯眯的开门迎接。又是糖,又是瓜子,花生,把我们小孩的衣兜里塞得满满的。拜年一圈下来,得2个小时,我和弟弟们又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跑亲戚家。
  我父亲弟兄十人,在青岛有二大爷,三大爷,十一叔,我父亲排行老十。记得我三大爷住在胶东路菠萝油子那里,在我父亲的带领下,开始挨门拜年,到十一叔家,一般就是中午了,十一婶总是包许多饺子,摆上过年的好菜。我们十几口人吃团圆饭。
  下午,我们兄弟姐妹就要去母亲的亲戚家去拜年,我母亲在青岛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我们最喜欢到母亲的姐姐家去拜年,因为我大姨每年春节都要给我们留好吃的,还给我们每一个孩子分五毛钱,那时的五毛钱可不是一般,因为当时的工人每月只赚34元钱。
  记得1959年那年我还不满10岁,国家对面粉供应每月每人定量的百分之十,我当时15斤粮食,每月只有1.5斤面粉,全家的面粉也只有10斤左右,临到年三十,母亲把饺子面里掺上了玉米面,包出饺子皮子很厚,个大。一个碗只能装7个,我们也感到很好吃。第二天跟爸爸去拜年,在广州路二大爷家吃的饺子,他家的饺子掺的是豆面,比我母亲掺玉米面好的多,个头也小。那年春节的饺子家家户户都是掺了粗粮,有许多同学家中的饺子掺地瓜面效果还不错。惟独母亲掺的玉米面,个头大,皮厚。是我终生难忘的一顿年夜饭。
  我们那时居住的房屋,虽然八口人拥挤在十几平方的小屋,却很温馨。东邻大娘做的好菜,西屋大姨包的饺子,都互相分享。记得我刚插队去农村的年代,过年回来总是带回许多的年糕,那是村中的老乡纷纷地塞进我的背包的。老母亲总是不舍得自己吃,东家两块,西家两块,从一楼分到三楼,把我带回的十几斤年糕全部分赠给邻居。而邻居们也把他们的许多东西也给母亲和其他邻居分享。
  我国著名的书法家高小岩老师住在我们的三楼,也是十几个平方的小屋住着七八口人,每到春节他总是给邻居们写对联,有求必应,他有许多爱好京剧的朋友,正月里经常听到他家传出很专业的京剧演唱和绝妙的伴奏。
  夜幕降临了,大街上,院子里到处是鞭炮声,我们孩子们就利用父亲的手电筒去地上捡拾那些散落未响的鞭炮,有时候能捡拾到许多。而爸爸总是奇怪我们这些鞭炮的来源。
  迎年,送年的摆供,烧纸,上香都是很有讲究的。年三十,父亲总是写好祖先的三个牌位,虔诚的摆好香案,供品。然后把烧纸划开,写上逝去亲人的名字,在喝年夜酒以前必须先到十字路口烧掉,还要带一瓶水划一个圈,留出门口,烧纸必须在圈内,外面洒几张给野鬼,嘴里不断叨念着气球祖先保佑平安的话语??吹秸庑?,我总是在想:逝去的亲人能收到吗,现在看来,只是我们活着的人利用这些传统方式寄托我们对亲人的哀思罢了。
  我们的童年时代拜年,长辈亲戚们几块糖果就可以把我们打发,而且得到糖果的我们还欢欣鼓舞,而今带孩子上别人家,最少得给一百到两百元,不然会感到没有面子。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年龄都已经到了老年。每到过年前,总是要去银行换部分新钱准备分给前来拜年的孩子们,当然,今年儿子媳妇给俺添了孙子,更得为孙子准备。春节的习俗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每年春节都在重复着那些习俗,那些鞭炮、烟火,那顿年夜饭。
  从八十年代有电视以后,我们都开始关注央视春晚,春晚年年更新,百姓的欣赏水平年年提高,许多好歌也在春晚节目中开始流传,今年的春晚将会怎样呢,我们期盼着央视给我们一个惊喜,把欢乐带给我们的千家万户。
  我们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一年比一年老了,有的一起知青插队的朋友已经撒手绝尘而去,展望明天,保持心态年轻是重要的一环,健康快乐是我们的心愿。朋友们能聚在一起上网,采风,聚会,研究文学,写征文,是我们的前辈想都不能想的新鲜事,祝福朋友们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成绩,收获,青春永驻,祝福大家新春快乐,幸福!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