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燃烧的灯光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6-03热度:0次
题纪:四十年转眼走过,但那潍河边几间土屋教室,黑暗中那纤弱的灯光却仍然在我的心中燃烧,照亮着我前进的道路——
六八年我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就响应号召报名插队农村了,我被分配到潍县虞河旁边的一个小村接受再教育,那时侯,我们村里还没有电灯,因此家家户户晚上全靠煤油灯照明,我们知青组当然也是如此。知青们白天和社员一起下地,晚上在煤油灯旁边下棋,打扑克,我就和村里的几个小伙走到场院,在月光下拉二胡,唱歌。也忘记了黑暗没有灯光的不便。后来由于村里需要,我被安排到小学校教书了,这时,每天都要备课,我就感到小小的煤油灯太暗了,尤其是我们知青宿舍每个房间仅仅只有一盏煤油灯,如果在宿舍备课就要和同学们为使用油灯展开争夺战,由于我还担任着知青组长,要考虑大局,而那时的教学是复式教学,每天要教满八节课,因此,我晚上就经常赶到村头南崖的学校办公室去备课,批改作业。就是在雨雪天,也要坚持,在冬天的雪地里,寒风凛冽,我穿着笨重的军大衣,棉靴,深一步,浅一步,来到教室,在昏暗的油灯下背诵着第二天的课程,时间长了,有许多学生也拿着油灯来学校晚自习,和我做伴,也好随时请教我许多问题。在那个年代,村中的学校没有经费,两间土屋用石灰粉刷一下就成了5个年级的教室,桌子椅子都是社员凑的,高低参差不齐。由于学生不足,教室就成了几个年级同时使用的课堂,我们共两个教师,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政治等课程都要教,晚上还要教夜校,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那些日子如果延上教成人夜校,那是小学校最热闹的时候。村革委会主任派村里的几个青年人点燃了让学校操场亮如白昼的柴油灯,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出来凑热闹,那时候教夜校的课程是“三首歌曲:《东方红》《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连教歌词加教唱歌,由于当时是上级布置的课程,因此,每个家庭都要出来人学习,我们当教师的负担也是每天到深夜回宿舍睡觉。
小村没有电,学生每天晨读或者晚自习,都要点起煤油灯照明。煤油灯次第燃起,灯光连成一片,教室里亮堂堂的。冬天。寒风透过门窗的缝隙进入教室,就见油灯那豆大的火苗就开始跳跃,忽明忽暗。教室内有一股浓重的煤油燃烧的气息。
我们知青来农村插队,只带了铺盖和双手,当出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总要向村中的父老求助,但是好多事情往往还不等我开口就有人主动的去解决了。
记得当年我们村的保管员陈明之五十多岁了,他的两个孩子都在学校上学,他每天晚上和早上总是陪着孩子来到教室,和我们一起上自习,当我们都在学习的时候,他雕塑一般坐在教室后面的角落的大马扎上,吧嗒吧嗒的吸着他的大烟袋。表情严肃,两只不停闪烁的眼睛捕捉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由于他在这里义务值班,学生们格外自觉潜心学习。
“向阳,给你这盏灯用,这盏灯是我弟弟从济南给我带来的,你在学校备课需要。”我看到,这是一盏玻璃油灯,由于造型奇特,它能让灯光提高好多倍的亮度。我知道他兄弟在济南军区医院当医生,在春节探家时候给他买的,这样贵重的礼物,我怎么能要呢!我谢绝了,但是,他没有回答,只是把漂亮的油灯放在我的办公桌上,点亮了灯光,然后,又一声不吭的坐在教室的角落。
同学们谁的煤油灯坏了,只要说一声,陈明之很快就会帮他再做一个小巧而精致的煤油灯。同学们都听他的话,由此我也省了不少心事。
在没有电的时节,村庄的夜晚,煤油灯是生活的主角。放学时,我拿着当时很缺的手电筒给同学们照亮回家的路,但是,陈明之大爷总是让我先回家,他去送每个孩子回家。
有一次,我突然感冒发烧,浑身发软,晚自习没有去开门,可是,陈明之大爷和补习功课的同学们却都到了,看到我没有到,陈明之大爷让同学们呆在学校门口,他赶到我们宿舍问究竟,当他看到我的情况后,急忙替我安排学生复习,并给我找来村里的赤脚医生,让我打上针,吃上药。第二天早上我刚起床,同学们陆续来到我宿舍看我,他们每人都拿了两个鸡蛋放在我的洗脸盆里,洗脸盆里里装满了鸡蛋,在那个副食品匮乏的年代,农村鸡蛋就是最宝贵的了,我深深的为孩子们质朴的行动感动,流泪。只有把感激之情放在备课与教学中,当同学们在全公社学校评比综合成绩获得第二名的时候,我感到特别的欣慰。
转眼间,多年过去了,那朝聚暮散的灯火已经远去了,小村早就通了电,安装了电灯,但是那村头的学校,微弱的灯光曾经燃烧了我的青春,给我带来许多温暖的回忆。每当想起插队的知青年代生活,除了那些学生,我还会想起陈明之老大爷,他举着枣木大烟袋在教室的角落喷吐着一圈一圈的烟雾,他给我放在办公室的油灯照亮了我青春年代的道路,至今,还在闪烁着光芒!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