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饭店传奇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6-11热度:0次
1975年,接到上级通知,青岛商业局要利用青岛饭店地下室,开办一个旧中国的商业阶级教育展览会,用以对全商业系统的职工进行阶级教育,要我去编写各个基层店的历史,当然,接触的第一个店史就是青岛大饭店,也接触了青岛大饭店的原经理鲁寿山先生。鲁寿山先生虽然退休了,但是身体很好,也很健谈,他的介绍,使我们了解了青岛饭店的历史。
青岛饭店原名叫青岛咖啡,主要经营咖啡和西餐。因为在1897年,德国人占领青岛后,咖啡仅出现于德国人的宴会场所,其中著名的有太平路上的“亨利亲王饭店”、中山路1号的“国际俱乐部”、南海路附近的“八月胜利海滨饭店”等,此类场所出入者皆为黄发碧眼的洋人,华人仅有部分洋行买办可以进入,当时的咖啡和西餐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
随着青岛旅游业的发展,(现在的中山路)上有三家餐馆和一间咖啡馆开业,这就是“胶州饭店、F·??颂夭凸荨⑹赘沟旰涂诽瞧房Х鹊辍?。 1932年希腊籍犹太人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合伙在斐迭里大街(中山路53号)开设了“青岛咖啡”店,在南海路汇泉广场设有分店。
青岛咖啡开业后,生意兴隆,前来消费喝咖啡吃西餐的多为欧洲的洋人和犹太人,那时,在中山路商圈的犹太人增加到达三百多人。在青岛的犹太人中有德国籍、美国籍、希腊籍、英国籍,但多数是无国籍,特别是苏联的那些犹太人在苏维埃政权成立后逃至中国,没有护照。在青岛的犹太人国籍不同,但很团结,捐款帮助贫困的犹太人,他们还为中国水灾难民捐款、集资,在金口一路建了山东惟一的一座东正教教堂;着手筹办希伯来语学校,因“二战”爆发而未办成。犹太人在青岛的职业不同,如30年代初的德国驻青岛领事馆总领事便是犹太人,他于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后被免职。他回德国后,见到犹太人被歧视和逮捕,又重回青岛,抗日战争期间去了昆明,在西南联大执教。
这些犹太人善于理财,在1932年希腊籍犹太人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合伙在斐迭里大街(中山路53号)开设了“青岛咖啡”店,,这里就成了他们聚会,消费的家,许多犹太人会演奏乐器,有的以教授钢琴、小提琴谋生,有的在饭店、舞厅里演奏乐器。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开始与美英宣战;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等结为“轴心国”,中国与美国、英国等结为同盟国。由于希特勒歧视犹太人,大肆逮捕、屠杀犹太人,日本也开始歧视犹太人,在青岛没收了犹太人开办的青岛咖啡饭店、开了一家“兴亚讲堂”,本来想宣传所谓的“大东亚圣战”,但因无人理睬,后来改成了一家小剧场。一代京韵大鼓名家小彩舞(骆玉笙)、相声名家小蘑菇(常宝)及“四一剧社”等都在这里演出过。
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被逮捕后,起初,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和英、美等国犹太人和许多非犹太人最初被关在江苏路1号、3号、湖南路4号三个院落组成的集中营里,四周有持枪的日本军人站岗,以后又将他们用火车迁至了潍县集中营。二战胜利后,犹太人重回青岛,政府发还了犹太人的财产。青岛咖啡饭店的希腊籍犹太人但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不愿继续经营,,由中国人王秀臣、鲁寿山等合资买下经营,经营西餐兼中餐鲁莱,当时的“青岛咖啡”的中餐较为知名,蒋介石来青也是由青岛咖啡厨师去做菜,旧中国政要如宋子文、何思源等来青都在这里饮宴,许多名伶、明星、作家等都慕名到过这里。
解放后,青岛咖啡店实行公私合营,并于1965年更名为青岛饭店。1966年,原来的“青岛咖啡”房屋被拆除,扩建成六层楼;也就是我们举办展览会的楼。记得在我们举办展览会的版面词曾经写到,旧社会的青岛咖啡是富人的天堂,一餐普通的消费就是穷人一年的口粮。我还记得在我们编写的版面词有这样四句小诗:“灯红酒绿摆歌舞,富人笙歌穷人苦。豪门碧发通宵乐,风扫长街冻死骨?!?BR> 那时,青岛饭店经营的是大众饭菜,啤酒大碗喝,炒菜大锅菜,月月都亏损,饭菜太单一,接待的都是周边的工人和机关干部,商店的售货员。
1995年,饭店改造成为一家国际三星级涉外宾馆;档次提高了,服务质量也上去了,饭店成为饮食服务公司赚取利润的大户。
这时,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藏克家下榻青岛饭店,亲笔为青岛饭店书写了门头。
2004年3月15日下午14时18分,作为中山路改造拆迁的重点区域,青岛饭店与原瀛州旅社一并拆除改建了新的青岛饭店。
直到现在,一些从台湾回青岛,从美国来青岛寻旧探亲的人还在打听“青岛咖啡”,这些人和所有的老青岛一样,与“青岛咖啡”都有着一份难舍的情缘。我虽然在青岛饭店工作的时间仅仅是搞展览会的几个月,但是对那在中山路消失的饭店依然怀念,也同样感谢着那些对,青岛饭店做出贡献的人们!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