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寨笔记之二——回家过五一
来源:作者:张万江时间:2013-06-11热度:0次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情结,我更是个恋家的人。每隔时间长了,不回家看看,也会在梦里回到家乡。今年五一,我决定携妻将子回家看看。
自从十几岁进县城读书,到后来在外地求学,回家乡古镇教书,在县城工作,长期居住县城,细数有30年的时间。30年里,我实在是离故乡渐行渐远。可是,幼时留下的关于故乡的印迹却如小时候玩过的红泥印版一样,硬硬的、深深的刻在脑海里,尽管线条是粗糙的。
我的故乡是鲁北平原上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她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窄窄的街巷,低矮的土房?;Я呕?,房挨着房。维持大家生计的就是村前村后不算贫瘠的土地?;褂写迩昂峁岫鞯酱遄恿酵废嗷チǖ乃母龃笸?。街道上、河岸边以及大湾的四周长满了高高低低的树木。村里人依靠这土地上生产的地瓜、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还有野菜,做成了粉条、窝头、菜团子、馒头、米饭和衣服被褥,也算是能够自给自足,尽管日子不富裕。童年的感觉想来要比现在网络时代的儿童欢乐指数高得多。不过,这都是儿时的记忆了。
让我最留恋、记忆最深刻、带给我欢乐最多的还是村前的大湾。村中央有一条小河,将村子分成东头西头。大湾里的水就是这小河源源不绝的送来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想来,这大湾里的水就是天来之水。正是这天来之水,养育了大湾里的鱼虾、莲藕,也养育了我的童年。我在里面捉过鱼,踩过藕。春天到了,我们在湾边树下观景,慢慢的,小荷露出了尖尖角,钻出了莲花苞。蜻蜓飞来飞去,鱼儿嬉戏其间。夏天,荷叶田田,或伞一般举在半空中摇曳着,或毯一样铺在水面上舒展着。那或红或黄或紫的荷花也开的肥肥的在田田的荷叶间斗艳。贪玩的小伙伴齐刷刷的跳进水里,东游西漂,蛙泳、蝶泳、仰泳、潜水,偶尔也趁大人不注意摘几朵莲花,折几支荷叶。更有水性好、贪吃的小家伙,几猛子扎进水里,再上来,手里便拿着白嫩的莲藕放到嘴里咯吱咯吱的吃起来。在那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时代,这真真的是难得的美味佳肴。秋天,鱼儿肥了,莲蓬黑了,荷叶干了,莲藕大了,满眼都是收获的希望。摘莲蓬,挖莲藕,不少村民就在这半公开半隐蔽的状态里多多少少的弄一些到自己家里,给全家人改善一下生活。尽管少油无盐,缺醋没酱的,但是,那种清脆爽口的感觉,在今天再也难以找到。冬天,乐趣更不少,滑冰,打嘎,坐冰车,撬冰抓鱼,不亦说乎。
村前的这些大湾,不仅仅是儿童的乐园和宝库,更是集体的摇钱树。我们村这么多年,就没有像样的集体项目,集体经济时代,除了收入不高的粉坊外,其它收入就靠这满湾的莲藕和鱼虾。生产队的庄稼也靠这满湾的黄河水灌溉滋润。到后来,村里修学校,挖沟清淤,村庄规划,街上河岸湾边的树木慢慢砍伐一空,大湾被承包给了个人。再后来,村中的小河被岸边的人慢慢填平,修上了房子院落,大湾的水道断了,大湾里成了死水一潭。渐渐地,鱼虾没了,荷叶没了,有两个大湾竟成了天然垃圾场。大湾也慢慢的被村民一块块的填平,盖上了卧砖到顶的四合院。那时,我就想,是啊,人口增加了,没处盖房了,没处住了,填上就填上吧。
县城离家的距离并不远,汽车下了国道220,三拐两拐,经过几座村庄后,就看到了我的家乡。在村子中间,穿村而过的小河上架着一座桥,村里人都喊他“桥上”,这是村里人休闲纳凉的地方。车子刚到桥上,就看到有不少老者在那里乘凉。我赶忙驻足停车,下来一个个的打招呼。还是那么的热情,毕竟是乡里乡亲呀。正好,上任不久的支部书记也在场,他热情的说,这么久不回来,我带你看看村里有没有变化呀。我看天还早,又是不冷不热的,就把车子交给孩子,跟着支书绕村转了起来。
是啊,村子这几年在新支书的带领下,在县里派来的第一书记的帮扶下,确实发生了不少变化。村里的房子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换了人间。村子后盼望多年的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面,绕村子四周的环村路已拉开框架,有的得到了硬化,有的路段铺成了砂石路。堵塞的沟渠几乎全部挖通,涉水路段全部架上了桥涵。村支书说,这几年,人口多了,土地又不增加,我们村不少村民都种上了高温黄瓜大棚,亩产收入可比过去种棒子麦子高多了。近些年,我们在尝试种植别的高产作物。说话间,我们走到了两个新建大棚旁,他说:这是我村新上的两个大棚,里面是甜瓜,现在已经上市了。我饶有兴趣的走进了大棚,热腾腾的大棚里,有一对小夫妻正在里面摘瓜。经过了解,这两个大棚约有3亩地,能摘3万多斤瓜,每斤均价在3元左右。这一算,呵,一亩地超过了5万元呢。我试着夸了几句,村支书还冒出了一句,就是要用亩产论英雄。出了大棚,村支书指着远远近近的机井房说:县里正在这里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修桥、挖渠、打井、植树。按着指点,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麦田里,一座座机井房列队排开,煞是整齐美观。一座房要占多少地,浇一亩地要多少钱呀。这一下子打开了支书的话匣子。唉,是啊,这些机井确实占了不少的地,浇地成本比也从大湾里提水大多了,可是没有办法呀。就说占地吧,你看看,咱村庄东头有的胡同一共不到10户,有3户现在整年空着,就是春节那家里人也不回来,再往西说,有的胡同只剩下1-2户人家。咱们整个村子200多户人家,光空出来的宅子超过了20户。按一户4分地来说,就空闲着10多亩地。再就是,需要住房的建新不拆旧,一个劲的往四周扩散,浪费的面积加起来也不是个小数,怎么着也得10来亩。谈到这些,支书满脸上写着惋惜和无奈。我的情绪一下子低沉起来,是啊,大湾没有了,小河断了道,没了源泉。用村民的话说,村里的风水坏了。土地在减少,在浪费,我的童年哪里找,我的故乡向何方呀。让我欣慰、使我情绪高涨起来的是村里的规划。他说,前几天,县国土局负责土地综合整治的人来过,说要给我们申报个项目,大体算了一下,整理完后,至少要增加80亩耕地。说到这些,支书的情绪明显好转。他说,项目实施完,环村路能修好,沟渠能修好,村里的大湾也会修好,到时候,水源有了,再种上莲藕,我们的村子的风水会再次好起来。
中午将近,侄子喊我回家吃饭,我就谢绝了支书的邀请,回到老家。二哥家大棚里种的是黄瓜,吃着鲜脆可口的绿色食品,我和他们聊起来。现在都在搞社区建设,老房子要拆,搬进楼房,走向社区化是早晚的事。二哥说,我们也知道是早晚的事,他曾经和村里部分年轻人讨论过这些,也希望政府加大社区建设力度,早日搬进社区。这样可以节约更多的土地。我们村也可以走家庭农场的路子。
尽管聊天没有结论,但是,这次五一回家,我却深深感受到,节约用地,科学用地,已经深深走进了平常百姓家,节约集约用地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但愿我的老家在向新农村建设的路上走得更早更快。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