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飘香
来源:作者:倩兮时间:2013-06-11热度:0次
当白莲花般的的广玉兰盛开在枝头,当大街小巷氤氲着栀子的芬芳,在阳光一天天热情的召唤下,粽子飘香的节日就要到了。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闭馐蔷墒泵栊炊宋缃诘拿褚?。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采购苇叶,浸泡糯米,这是包粽子之前的准备。在菜市场,我看到入口处一位中年妇女熟练地拉线包扎,一串串犹如工艺品般的粽子横空出世。老公喜欢吃这种现包的纯糯米的口味,原汁原味的清香,有我们小时候的味道。
回忆小时候的端午节,依稀是关于祖母的记忆。祖母特别勤劳善良,我们姊妹围着她老人家,欢欢喜喜准备过节。祖母早早把糯米淘洗干净,浸泡,用大大的竹筲箕沥干,大木盆浸泡着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苇叶。同样,苇叶也要洗刷干净,并剪去两端。包粽子时,视叶子的宽度,把两三片苇叶略微重叠,底端对整齐,扭转一下,成一个漏斗形,把米填充进去,用筷子戳几下,让米挤满下面的空间。然后把上面多出的苇叶翻转缠绕,当做盖子,用线系紧扎实。理论上是这样,我每次到了系线最后一道工序的时候,即将竣工的粽子总是自行解体,于是从头再来,弄破几片苇叶才罢休。勉强成功一个,却是先天不足瘪三的模样。于是我只好放弃,老老实实当下手,把祖母包好的粽子五个或十个扎成一串,放进大锅里煮熟。那时的粽子是纯糯米包的,表面呈黄绿色,蘸了白砂糖吃,满口清香。
祖母去世后我也离家求学了。从此再没有机会练习,到如今也没学会包粽子,说起来很惭愧。我曾担心包粽子的技艺会失传,我的下一辈恐怕不认识粽子了,纯属杞人忧天,民间心灵手巧的人多了。现在什么时候都可以从超市买来吃,而且品种花样齐全,各种馅料的:枣泥、豆沙、鲜肉、咸肉、蛋黄、海鲜……我小时候闻所未闻。
其实无论什么时候,过节图的是一家人团圆。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前,端午节不属于法定假,我无法回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后来,我参加工作分配到地质队,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对于节日的感受可谓是酸甜苦辣。野外地质队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很多都是双职工,我和老公老家都在外地,只有春节假期能回去。野外地质队人员常年施工在外,少则一月,多则一两年,地质大院里,很多家庭都是妇女儿童留守。每次节日临近,我掰着指头,眼巴巴地盼望老公能回来,一家人欢欢喜喜过节,但大多数时候等来的是他的道歉,我有时气得挂了电话,眼泪不争气地往下掉。其实,哪能怪他呢?他在外奔波压力更大,更辛苦。再说,也不是他一个人不回家,那么多职工都在野外啊,有人待的时间更长。想通了,我便开始深深自责:虽然一个人带孩子辛苦,毕竟我吃住在家里,野外工作居无定所,风吹日晒,还伴有地质灾害的危险。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地质事业默默无闻的奉献了全部青春和力量。我照顾好家里,不让他操心,也算是对他工作的支持,对地质事业的贡献。这样的次数多了,我对节日也不再抱什么希望,一家人团聚就是我们的节日。
有一年,我们留守在家的妇女商议几家人一起过端午节。只有一位会包粽子,其他人有的买粽叶,有的买糯米。端午节那天,一大桌妇女儿童热热闹闹地过节,其乐融融,真正有了节日的气氛。大家聊着各自家乡的过节习俗,说着自家的“无情郎”,过节项目部应该有加餐,他们也该正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粽子飘香夜,天涯共此时。后来,我再也不为节日纠结了,地质队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啊。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无数地质工作者奋战在野外第一线,无奈又要辜负亲人的殷殷期盼。让风儿捎去亲人的问候和祝福,让风儿捎去家乡粽子的清香。小小的粽子,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悠悠相思情……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