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运煤码头:石炭线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6-14热度:0次
青岛的8号码头,过去俗称:“石炭线”,在我们的儿童时代,许多人多读为“十三线,”实际上是“石炭线”,是青岛市运煤的一条铁路交通线,货场,解放后在1980年改变为青岛港集装箱公司?!笆肯摺笔粲?号码头。现在统属港务局的大港公司。
哪个年代,青岛的企业锅炉都烧煤炭,老百姓家家生炉子做饭,因此煤炭运输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由于青岛丘陵,上坡下崖,那时候机动车很少,运货主要靠“地排车”一人拉一车,一般载一千斤,平路没有问题,遇到上坡就拉不动,要靠雇人“拉崖儿”或两人“盘”车,因此,各个煤店和企业都有地排车和专业运输人员运输煤炭。
我的童年时代由于家庭子女都比较多,大部分都到青海路附近的陡坡前拉崖,闲暇时间也到“石炭线”那里的海边去挖蛤蜊,到火车道轨上磨小锯条,(当磁铁用)捡石英石,到码头洗海澡,钓鱼。记得有一次我家邻居的几个少年他们坐船钓鱼,突然遇到大风,船飘向深海,幸亏被5号码头的海军叔叔发现后派出快艇把他们营救回来。
进入80年代,港务局成立青岛港集装箱公司,“石炭线”转移到“新的货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时候“石炭线”卸煤的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原来,运煤的火车一到,许多光着膀子的工人跳上火车,(解放前称:煤黑子,)用铁锨卸车,一个车皮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用上机械化卸煤了,一个列车装满煤炭的车皮没有见粉尘,没有见光膀子的工人,只是传送带在动,机器在转,无论是矿石粉或者是煤炭转眼间卸的干干净净。
当时“石炭线”到市里运煤大都要走两条路,一是从四方杭州路、经孟庄路,过昌乐路后走整条青海路。二是由普集路过铁路,经新疆路、冠县路,到莘县路西行或由河北路、山西路过铁路南行。当走到孟庄路,华阳支路,利津路,热河路,等上崖处都得雇人拉崖。
由于青海路离“石炭线”货场近,又是来“石炭线”运煤炭的大车的必经之路,所以,那时的青海路是旧社会最地层人们聚集的地方。
在哪个时代,青海路饭店附近上有“人市”,用工单位每天到这里雇佣“卯子工”,就是干一天算一天的临时工,大多数是只凭力气不须技术的壮工。清晨人群聚集,用人单位来挑选。码头装卸工是需求最多的,所以打“卯子工”的就近住在青海路上开的临时马车店的大炕,一个人一个半头砖当枕头。现在,许多装饰材料市场门前有许多工人在靠活,实际上也是现在的自由的劳务市场。
那个年代有一个谚语:“五子行业下九流,低三下四难抬头,活者难以进族谱,死去祖坟都不收?!闭馐导示褪嵌跃缮缁崧胪饭と饲罾У匚坏男凑?!
在哪个时代,在现在的青海路饭店附近“人市”的许多工人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石炭线”装货和卸煤炭,全身黝黑,到夏天中午时分,汗水在脸上流,把煤粉冲成小沟。他们吃得是橡子面窝窝头,咸菜,喝得也是生水,讨碗面条汤。很少有人能去饭店吃一碗清汤面条,因为赚的钱太少,还要养家糊口。
青岛建制港口120年来,城市因港口的发展不断扩展、提升、繁荣。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世界第七大港口、世界第八大集装箱枢纽港……青岛港,这座现代化的世界大港提升着青岛的国际地位。码头工人许振超——中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更成为了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
现在“石炭线”的青岛港集装箱公司大部分现在已经搬到黄岛码头,腾出的地方现在是一片绿化花园,青岛港大港公司的一个集装箱分公司还在那里办公,原来的煤粉飞扬的现象再也见不到了,就是到黄岛的矿石码头,我们看到今天的散装矿石和煤炭的码头,起初以为一个日装卸几十万吨的码头一定会尘土飞扬吧?错了,竟然一尘不染,不是亲眼见到绝对不会使人相信。我们看到现场一艘20万吨的铁矿石巨轮正在卸船,三台大机器一刻不停地作业,一抓斗就是62吨相当于一个列车车皮,卸下的矿石通过6.9公里的传送带送到花园式的货场。这儿可以??咳蛉魏未笮偷幕醮?,全国六分之五的进口散装矿石、煤炭从这儿延伸到全国各地……
就这样,今日青岛港空中不见扬尘。整洁,绿化有序,到处一片优美环境。工人们每天穿着整齐的工作服,下班回家先洗澡,穿的西装,上下班班车接送,职工食堂里,饭菜可口,有荤有素,我们看到了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也和工人们在一起吃饭,一起谈笑,昔日的码头工人彻底翻身做了主人,走上了幸福的生活!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