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青岛市过年吃饺子的风俗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6-14热度:0

出生在青岛,长在市北,感触最深的是年三十晚上吃饺子的风俗了,因为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家家户户必须压迫吃的年夜饭,当然,这顿年夜饭也是因为时代不同也有不同的变化。
  综观中华饮食文化,饺子是我国北方人民过年必须吃的美食,饺子有很多传说,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种说法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也许根据这样许多的传说,过年过节饺子成为不可缺少的食品,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过年过节,饺子更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家中来客人也包饺子显得尊重客人。周日以及节庆吃饺子更是成为一种传统习惯。
  据记载:远在三国时期的饺子就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相似,到南北朝时,饺子却被称为馄饨,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痹鞒柏沂场钡摹柏摇保缃褚淹ㄗ鳌氨狻?。奇怪的是:68年我插队潍坊农村,潍坊农村那里的乡亲们也称包饺子为包扁食。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但是,在我们青岛的市北区,我们的老人大部分称水饺为:“鼓渣,”经考证,在我省的胶州,高密,诸城,即墨一带的老人现在还是称饺子为“鼓渣”??蠢矗嗟菏歉鲆泼癯鞘?,象我们小鲍岛的各个居民大院,大部分是来自胶州,高密,诸城,即墨一带的农民,他们的风俗习惯并没有全部改变。
  百姓过年过节要“招财进宝”,饺子形如元宝,饺子有馅,象征着时候丰富多财,这也是人们利用饺子寄托自己新的一年财运旺盛!
  我们市北的百姓包饺子,在婚庆的风俗中,女方家必须用饺子招待男方,把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让吃到花生的寓意要花着生孩子,生了男孩再生女孩,吃到枣和栗子寓意早生贵子,充满吉祥的意思。
  在大年夜,我们家经常把硬币包进饺子里,谁吃到硬币,来年会财源滚滚,现场可以拿一个从饺子里吃出的硬币换爸爸的一角钱红包。为了赚取爸爸的一角钱红包,我们孩子们都放开了肚子,吃的饱饱的。我们在大年夜都能获得一元左右的红包收入。现在才懂,硬币很不卫生,上面布满了各种细菌,铝还是疏松剂,吃后容易引起老年性痴呆,但是那时候人们都不懂,而父母换硬币是让孩子们多吃一些饺子!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因为麦子减产,白面过年供应,全月每人只供应2——3斤面粉,
  妈妈就在面粉里掺了玉米面,地瓜面包饺子,饺子包好后先蒸后煮,饺子皮老厚,不然就成了甜沫了,但是,我们吃得也是香甜无比,因为每人只能分到一碗,7个粗粮饺子。
  往事不堪回首,1968年12月,我们插队农村,村委招待我们的第一顿饭就是饺子,他们那里叫“扁食”,称取暖用的炉子为“憋拉器”,用炉子煮的“扁食”皮厚馅少,但是这样的饺子也只是在腊月三十大年夜吃第二次,以后就是地瓜干和地瓜面当家了!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粮食早已经取消了计划供应,人民的收入增加了,吃饭已经不是问题了,现在的春节大年夜,鱼,肉,虾等海产品和炒青菜当家,水饺虽然必须包,但是吃的很少了,包的馅也有了许多变化,有牛、羊肉的,有巴鱼的,有蛤蜊的,有虾仁的,还有韭菜鸡蛋的,比过去单一猪肉的好吃多了。水饺煮好后,盛在盘中蘸上醋和蒜泥吃。
  多少年来,小小的饺子给我们青岛的新年带来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年节的欢乐。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麦梢黄

下一篇: 父亲的土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