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青岛市北的寺庙与传说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6-17热度:0

    自古以来,有人的地方就有寺庙。我国地大物博,三山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按照地域分为“东西南北中”,另外还有五台,普陀,峨眉,武夷,天目,大别山等等,每座山都有神,每个地方都有寺庙。最出名的山是安徽的黄山,最出名的庙是西藏拉萨的庙。
    旅游就是“游山玩水逛逛庙”,那我们青岛市在一百年前有多少庙,市北区又有多少庙?
    暂且不表崂山的上宫下宫华严寺,也不表市南的天后宫、湛山寺与李沧晓翁村的大庙,单说市北区的庙宇就有玉皇庙、全圣观、圣清宫,(胡三太爷庙)、 观音寺(于姑庵)、海云庵,贮水山大庙等,现在将这些大庙的起始与传说介绍给大家:
    玉皇庙:又名清溪庵,俗称台东大庙,旧址位于市北区道口路西侧,正门在姜沟路和道口路南向段之间
    大庙旁边的清溪河,又称小清河或清水河、溪水河水来自太平山,当年河水清澈,大庙得名为“清溪庵”。大河自东向西流,经昌乐路汇海泊河入胶州湾,现在的文化市场就是在清水河上覆盖后盖起的房子开建的网点。
    玉皇庙始建于元朝,属道教庙宇,崂山太清宫管辖,历史比市南的天后宫还久,一进大庙门,其实是一间青龙白虎殿堂,左右分别为高大几乎到殿顶的持兵器挥舞造型的青龙、白虎两神泥胎。进入大庙内就是一个像四合院的天井,正面对着玉皇大帝厅堂的大门,两边分别为太上老君(西侧)、关帝圣君(东侧)的大殿门,匾牌分别为玉皇大帝殿、火帝真君殿和关帝圣君殿,各边立柱上刻有相关的楹联。三厅并立内供奉玉帝、太上老君和关公神像,大院的南面有送子观音菩萨殿和土地庙。
    农历正月初九是玉帝的生日,庙会三天,庙会期间时值“立春”前后,因民间有吃萝卜“咬春”之说,说是立春吃了萝卜不牙痛的习俗,所以庙会上卖青、红瓤萝卜的特别多。久而久之,庙会就被人们称为“萝卜会”,也叫清溪庵庙会,这里一度殿宇气宇昂然、香火鼎盛,为上世纪我市三大庙会之一。
海云庵: 云庵又称大士庵,坐落在海云街1号。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青岛四方村原有大土庵,祭祀观音大士,也叫老母庙,后称海云庵。为道教庙宇。庙内有南北唱殿堂两座,正堂供奉观音老母,南殿供奉比干、关羽,左右配殿供奉龙王、老君。海云庵之名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500多年前的一天,海中漂来一根巨大的圆木,上面载着一家老少。人们把他们救上岸后,始知他们的渔船在海里出了事,多亏漂来这根圆木,才使全家幸免于难。当地百姓认为这是神的庇佑,遂用这根圆木建起了一座庙宇。因为庙宇附近是大鹤鸟群居栖息的地方,又长年云雾缭绕,就根据“海为龙天地,云是鹤家乡”之意,命庙名为“海云庵”,庙前一条街为“海云街”。每年第一个大潮日,也就是大圆木漂来的那一天——正月十六,为开庙逢会日。
青岛海云庵糖球会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海云庵庙会究竟始自何年无法考证。根据当地民众每年在正月十五日之后才开始劳动的习俗,在下地劳动和出诲捕鱼之前,为祈求丰年、保佑出海平安,都要进庙烧香磕头。又根据正月十六日为每年第一个大潮日,特定此日为海云庵庙会。庙会那天,东镇、东吴家村、西吴家村、小村庄、水清沟,湖岛村以及东、西四方村的民众,一路上打着锣鼓、放着鞭炮,赶来进香磕头,热闹非凡。
    中国人素以“红”为大吉大利的象征。出海之前,吃一串大红糖球,认为是一年吉样如意的象征。所以,在庙会期间,尤以糖球为最多。1926年海云庵大翻修后,赶庙会的人有时多达上万人,成为当时青岛市区最大的传统庙会之一。由于买卖糖球成为海云庵庙会的主要特色,民众逐渐将海云庵庙会称为“海云庵糖球会”。
全圣观:在海拔33米的芙蓉山上,蒙古路39号,位于台东镇西北,大港之东北,海泊河之南岸,属于道教,与浮山朝阳观(全圣观)都是道人曾明本购买,正殿共儒释道三教祖师,主祭孔子、老子,客厅及住房均极整洁,院内有凉亭、花圃、鱼池。布置井然有序。50年代,这一带建起了铸造机械厂,全圣观和德国人留下的海岸堡垒(5号炮台)都被圈入了厂区,全圣观的其他建筑归教育局,开办一所芙蓉山小学。
    曾明本,又名曾陶,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沈阳人,曾国藩的嫡孙,清末曾任肃亲王善耆的幕僚,辛亥革命后,不甘放弃皇权的恭亲王等王公大臣组织了宗社党,企图恢复大清王朝,曾明本因筹划得力被恭亲王授以秘书长的要职,曾明本18岁即投身清朝军队,初任管带(连长),30岁时任统领(团长),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曾随徐世昌参加日俄战争条约签订谈判,日俄战争期间任日军军事参赞。1914年,日本进攻青岛,段祺瑞委派其为指导官,1915年任中日联军参谋长兼中军总统,1917年民国总统黎元洪解散联军,曾明本来到青岛,初以相面治病为生,后出家为道士,先在蒙古路5号炮台的芙蓉山上建庙全圣观(当时为宣化路5号炮台)。1930年代初,内蒙古路、沈阳路、华阳路一带被划为工场地放租,经崂山太平宫的住持介绍,曾购买浮山之阳的朝阳庵的庙产,经过整修和增建,这个几近倾圮的庙宇又焕然一新曾改名全圣观。曾明本与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琪、高恩洪、北洋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青岛市长沈鸿烈均相熟识。
    2008年据大麦岛村村民介绍,晚年的曾明本住在全圣观(朝阳庵)之东的朝阳洞里,村民在山下的集市上见过90多岁的曾明本,后来由大麦岛村一位村民将曾明本安葬于山上
      似乎没人真正理解这位显赫家族的后裔何以出家为道。或许正因为他是曾门之后。曾氏三代效忠清室,与祖父曾国藩的文治武功相比,与伯父曾纪泽的外交雄略相比,曾明本只是一个失败的复辟者,这很可能使他比别人更能感到改朝换代的痛切,使他觉得自己愧对家门、有负皇恩,尽管他已竭尽心力甚至不择手段。他的出家,是从无可奈何中寻出的一种解脱,也是向世人明志:他耻为那些拿过前清俸禄又摇身一变成为民国元勋的“贰臣”。晚年的曾明本住在全圣观(朝阳庵)之东的朝阳洞里,村民在山下的集市上见过90多岁的曾明本,后来由大麦岛村一位村民将曾明本安葬于山上
    圣清宫(胡三太爷庙): 位于台东五路、六路之间,台东小学之东南面,西北面临昆明路,东南面菜市路。是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创建,正殿供太上老君,东殿供财神爷,西殿供吕祖。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由于吕祖殿及其厢房及其破旧,曾经集资重修,重修后,殿宇庭院之规模壮观,但是在解放后的五十年代,为解决校舍的不足,利用庙堂的地方,划给了台东五路和台东六路小学,五十年代拆除庙宇的时候,仅仅留下了一棵百年白果树还表明胡三太爷庙曾经存在过,据说:拆除庙前里面有个杨姓道士,为人憨厚慈祥,邻居之间很和谐,谁家的孩子有个小病小灾的还都去找他给看看,拆除后他的道士身份也被剥夺了,为了生存,街道办事处安排他到街道的一个服务站工作,过起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孑孓一人到了终生。
     于姑庵:于姑庵前身叫黄德庵,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初建时居住和尚(比丘)。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黄德庵改建成于姑庵。当时有殿堂11 间、尼姑寮房4间、磨坊2间。1915年扩建后稷殿3间。青岛市房产管理局接管于姑庵后,在正殿西侧原尼姑寮房4间的基础上,新建尼姑居室6间,保留磨坊2间,共有庙堂26间,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
于姑庵庙会历年最盛行的算是农历正月十一日的后稷(庄稼老)生日庙会。由于是庄稼老生日,农家为讨个吉利,求庄稼老保佑,获个好收成,都非常重视,四邻乡村来赶庙会的人颇多,络绎不绝。人们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到庵里上供烧香拜佛,庵内香火极盛。市里也有不少群众来赶庙进香。那些趁庙会做小买卖的人,头天便在庵的周围占地盘摆摊。庙会上还有众多民间文艺演出和杂耍,如踩高跷、跑旱船、跑毛驴、耍龙灯等,此时热闹非凡。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纪念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生日的浴佛节庙会。此庙会在青岛湛山寺建成前也热闹非凡,有了湛山寺庙会后,此庙会就逐年冷落了。
    1965年“破四旧立四新”时,于姑庵各殿神像被毁,庵钟以及庵内设施被损坏丢失、庵内5个殿严重失修,有的甚至房顶坍塌。
    自1993年9月至1995年8月,青岛市政府投资,对于姑庵正殿和东、西殿进行修复,对庙宇地域进行部分改造。
文革后,庵里仅有的一位尼僧(常莲法师)和广大居士发愿重新修建于姑庵,现在,再造于姑庵已投入人民币3000多万元,工程建设已过半。据说: 青岛市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同意,拟修复后启用新名称—观音寺。
   大庙山:是一百年前日本殖民者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殖民者争夺青岛的战争牺牲的日本人而利用贮水山设立的祭奠庙堂。此山原名:烽台岭,在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改名为“毛奇山”,在山上又修建了两座贮量为六千立方米左右的大型贮水池,供应青岛市民的饮用水。日本殖民者占领青岛后改名为“若鹤山”,老百姓因为山上有座日本大庙就叫做“大庙山”。
    日本大庙在1918年12月10日,神社的主体建筑基本完工,神社内建有金刀比罗神社大殿和稻菏寺等主体建筑,山脚附近还有御膳房,禽鸟馆,鹤池,动物馆及相扑场,斋田等辅助设施。在正门牌坊的两侧各建有长长的石围栏,立柱上刻有在青死亡的日人姓名,两座石灯笼分立牌坊两侧,中间一道?;分蓖ㄉ裆?。
日本大庙的范围:东从泰山路与吉林路拐角的大门进入,沿着?;芬恢钡轿髅嬷铰飞倌旯洗影俚攀萆厦娴那嗟旱缡铀恢钡缴较卤泵娴牧赡?。
    抗战胜利后,大庙山曾经成为烟台国华中学的流亡校舍和难民的安置地,那时原先的诸多日本神龛被清除出了神社。不久,国民党市党部将大庙改成了抚慰国民党抗日将士的“忠烈祠”,祭奠抗战牺牲的将士神灵。
解放后,人民政府清理了贮水山上的遍地垃圾,作为贮水山公园。北山坡建起军人俱乐部,后在1964年6月1日把军人俱乐部改作青岛市少年宫。山上庙堂被拆掉后作为当时驻在山上解放军的打靶场。记得儿童时代我们经常跑到山上捡拾落在靶场的子弹壳。山下的庙堂房屋在1960年开办了民办的新华中学。后来新华中学迁到丹东路(艺校),不久庙堂被拆除,直至现在,泰山路的针织三厂还在使用着那几栋庙堂的日本建筑。吉林路的庙堂房屋在抗战后改为学校,就是现在的吉林路小学。
    记得在文革时期,那一堆堆刻有图案和文字的石碑立柱都堆在吉林支路旁边的山坡上,我曾经努力地去辨认着上面的文字,可惜当时文化水太低,加上年代久远,确实无法记忆了,那堆石块拉倒哪里去了?据说是填到大海修码头了!
   大庙山现在是青岛市十大山头公园之一,最大的儿童公园。虽然已经离开那里多年了,逢周日仍然坐车在黄台路下车上山去转转,寻找那童年的回忆。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父亲的钢琴

下一篇: 感受夏日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