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礼拜集的变迁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6-19热度:0次
我认识礼拜集(破烂市),那还是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时期的事情,那时的礼拜集在现在的榉林花园,榉林新村,物华公司宿舍直到龙潭路,(标山路东头,太清路全部,上清支路全部)的位置。那时,在太清路到延安路有从山上流水的一条大沟,沟边经常有人扔的死猫,死狗,还有死婴儿,很是荒凉,后来帆布厂,蓄电池厂,汽车钢板弹簧厂圈地建厂把大沟改成暗渠,建设起厂房。现在所有的厂都已经破产被拆迁,成了漂亮的居民区。
每逢礼拜集,市内四区,加上李村,崂山,甚至即墨的百姓都来礼拜集设摊,从旧家具到小百货,从木料砖瓦到家用工具,还有衣料布匹,旧衣服、皮货。真是应用尽有。看那来赶集摆摊交易的人和逛集市淘物的人也越来越多,人山人海、密密麻麻,逢到过年过节,礼拜集摆摊的人员增加,摊点能到达延安三路与台东八路交叉口附近。
我在台东居住的表哥李勇是个生意人,他虽然是老师,但是很会做生意,他经常便宜购进一些小百货,器具让正在上学的我帮他去礼拜集摆摊看摊,一块帆布,一个小板凳,一堆小商品。每逢周日一早就赶到人流如织的山上叫卖着他采购的各种商品,中午,吃个玉米面窝窝头,喝口开水,下午基本就卖出去了他个采购的小商品。一天下来,也能赚取他付给的几角钱交给妈妈贴补家用。在他的带领下,我真正认识了礼拜集。
礼拜集的旧衣服皮货市场大部分是各家各户家中闲置和老人去世留下的遗物,但是在礼拜集也成了好东西,在哪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只要价格便宜,无论什么商品,都会有人要。
那时的礼拜集和现在农村的集市是一样的,什么商品在什么区卖。只有流动摊贩的食品、他们也是为了方便赶集的人四处吆喝着:“包子,包子”,“油条,油条!”格外诱惑人。
那个年代,因为家中住房狭窄,仅仅16个平方,孩子们都长大了,没有床睡觉是不行的,父亲就托人买了一堆木料在屋里搭一个吊铺让孩子们睡觉,那吊铺距离屋顶仅仅一米高,上去就是铺,但是对我们弟兄们来说那简直是太幸福了,因为我们有自己的铺了。吊铺搭好了,还剩下一堆木料,家中没有地方放,我和父亲找了个地排车拉到礼拜集木材市场,仅仅一个上午就被人买走了,虽然价格卖的很便宜,但是也做到了物有所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拜集”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被取消了,太清路,上清路被物华公司圈起来做废品仓库,后来盖了物华公司宿舍,山坡上现在有榉林花园和榉林新村将近二十个楼座在2000年改造完毕,矗立起一片美丽的大楼。帆布厂,蓄电池厂,汽车钢板弹簧厂占领的东山坡现在也已经由多家房地产公司开发改造,全部是现代化功能的物业居住小区,只有当时饮食服务公司圈到的黄沙湾(立交桥头)盖的那几座楼还象丑小鸭一样立在那里等待拆迁。
现在,在太清路延安三路交界处,市北区政府矗立的牌子横跨太清路上空:“市北区U谷工业园”。在太清路上端,许多高科技公司已经建立,东软,瑞星,华硕、佳能,强立等公司纷纷在这个新区亮相,这里再也看不到昨天礼拜集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市北区的高科技一条街,榉林山的美丽花园小区!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