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南山市场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6-21热度:0次
台东镇的市场形成已经将近百年历史了,根据历史档案记载: “1926年7月28日,警察厅、财政科、工程所呈文商埠局,将市场三路劝商场东院处所设搭小棚摊场改建为96间平房市场,同年12月建成,投资1.06万元。并按规定租给摊贩,分批迁进。翌年7月12日,台东镇商业代表杨圣训等9人筹集股资5万元,兴建台东商业市场,定名胶澳台东区商业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呈报北洋Gov实业部,1928年2月4日核准发给注册执照,所设市场面向居民群众,以招商租赁、提倡市面为宗旨,设有蔬菜摊贩、鱼肉市场、洋杂货馆、估衣铺、饭馆、说书场,以供平民日常生活和工余娱乐之需要”。
解放后,南山市场调整在人和路以东,桑梓路以北,台东一路以南,延安路以西。那里当时平方居多,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许多居民打开门,摆出块塑料布,放点百货用品就开始做买卖了,还有许多临时板房,卖起台东小吃。记得那时比较有名的有灌汤牛肉包子,牛肉锅贴,排骨米饭等各式名吃。
我的少年时代就经常喜欢光顾南山市场,那时的南山到处是破旧的民房,道路两旁,有卖米面的,卖菜果的,卖烟草的,卖鱼肉的,卖花鸟的,卖废旧物品的,卖小吃的,形成一个自发的自由市场,逢到过年过节,那市场简直就象赶庙会,买年画的,买玩具的,卖鞭炮的,更有那卖食品和肉制品的,热闹非凡。南山市场的水产品是青岛市品种最多,价格最低的,经常吸引许多人擦肩磨背前来光顾购买,那时在台东三路,博兴路,四方路都有这种自由形成的市场,后来被政府纳入正规管理。南山市场与其他市场的不同之处,面积特别大,除做买卖的外,还有说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摆连环画的。买卖的商品品种也比较丰富,从花鸟鱼市,瓷器玩具,应有尽有。
在文化大革命中,南山市场就开始萧条,只有几家国营的粮店、煤店、食品店、杂货店经营,没有人敢在市场交易,那时自由市场被称为资本主义泛滥。我记得我有个姓徐的邻居大哥,他思想很解放,在文革期间就托人从烟台,福山等地拉来许多苹果,然后往商店批发或者晚上拉着车卖,不知被谁告发,按照投机倒把罪名关进监狱好多年才出来,偏偏我们院子有个姑娘看上他了,非要嫁给他,她妈妈因为他有过那一段不光彩就是不同意,可惜,妈妈说了不算,姑娘就是嫁了,后来有了两个儿子,在改革开放中,那个徐大哥成了市北区一家工厂的厂长,并且承包经营了好多商店,两个儿子都当了兵,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在八十年代,我由市南工作调整到台东三路来,和正在复苏的南山市场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每天中午,都喜欢到南山买灌汤牛肉包,并且经常买些捎带回家让父母尝尝。过年过节,总要买烧鸡和鲜鱼孝顺老人,这里的蔬菜比较便宜,新鲜。下班回家逛市场也是经常的事情了。南山市场那时已经被纳入正规管理,南山市场重新开放后,分为:水产品市场,茶叶市场,肉类蔬菜市场干海产品市场,宠物市场,花草市场,那时的外地游客到青岛来,必须要逛南山市场,因为那里的海米和干海产品比较其他地方的都便宜。
但由于南山市场占用了六七条马路,摊位乱摆,占道经营,乱写乱画、乱搭乱建、乱排污水、乱倒垃圾等严重影响了青岛城市形象。规划、市政、工商、卫生等管理执法部门费尽了力气,疲于奔命,收效却始终不大。市民对此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了一顶“破草帽”。最后,在南山旧城改造后,南山农贸市场也实现了退路入室。
南山市场已经退路入室多年了,但是,南山市场当年是青岛市最大的农贸市场之一,它的规模和交易量堪称农贸市场中之最,在退路入室开办市场也是效果比较成功的市场。
硬环境好了,软环境也不能放松。南山市场管理处联合工商管理部门,以及个体协会一起,在市场门前设立了公平秤,杜绝短斤少两现象的发生。
南山市场彻底变了样,这种变化是可喜的,也是市民、业户期盼的,现在走在南山市场,看到的是整齐的街道,高大的楼房,商品齐全分类管理销售的各个市场都在室内,整齐排列的商品和售货员热情的服务态度,我们真切地感到:南山市场变了,它不愧为全市最佳的农贸市场。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