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遥想当年

来源:作者:张建华时间:2013-07-03热度:0

                      (1)

  那时,读书要去很远的学校,学校是当年英租界里的一座教堂,楼顶有尖尖的钟塔。
  那时,每天上学都是跟着地质大院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去的,每次出门母亲总要叮嘱一下邻家的哥哥姐姐们。因为离家远,中午大家都在学校吃饭,往往是自己带碗和米来,交给食堂的大妈就不管了,每当揭开食堂的大蒸笼,大家都在锅里找自己熟悉的碗,然后,打一份菜,端到教室里,或在学校的操场上,或在食堂的餐厅里吃起来,若是有人带了点豆腐乳或是咸菜罗卜干,那就特受大家的欢迎了。
  吃完饭,把碗一洗,放进食堂的碗柜里,等着明天再用。
  这样,在学校就餐的情景,依然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甚至有时闻到某种菜的味道和饭香,也会勾起那时的回忆。
  我小学读的学校,是九江市的育红小学,后来听说改了名,叫学洲小学,总之读小学给我的印象依然很深。有次,我跟着拉黄泥到长江边筑堤坝的板车回家,虽说身上沾着黄泥,但有板车坐依然很高兴,可到家后,同学告诉我,到处找你找不到,大家都是坐你爸的车回家的,当时的我,说不出心中有多么委曲。因为爸爸常年跑野外,难得顺路到学校来接我,偏偏我没坐上,当时,年幼的我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那时,记得我们班上有个高高瘦瘦的女老师,辫子长长的,快到腰上了,总觉得她很美,常常有一种亲切感,很想受到表扬,仿佛受到老师的表扬,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了……

                      (2)                 
                 
  那时,夏天是属于孩子们的节日。
  一放暑假,孩子们脱离课堂就像脱缰的野马,随心所欲,自由地玩耍。那时没有多少暑假作业,更没有什么兴趣培训班,家长也不怎么管你,偷去游泳的孩子,若是被发现,可能会有一顿狠揍,其它的事情,你尽管去做,没谁管你。
  常常,我们喜欢去逮金龟子和蝉。爬树是拿手好戏,打着赤脚,脚趾像利爪抓牢了树枝,眼疾手快,目标很快进了你早已准备好的瓶子里。那些,还未成熟的果子,成了孩子们眼热的吃食。枇杷树、葡萄架,是孩子们喜欢光顾的地方,那些圆圆泛着光的小果子挂在枝头,格外诱人,看得你欲滴。
  当然,需要冒点风险,那棵枇杷树下很有可能窜出一条大黄狗,冲你汪汪叫;那个葡萄架旁的屋子里,很有可能跑出一个老头子,手里拿着竹棍,嘴里喊着什么一副凶巴巴的样子。
  孩子们一哄而散,跑得远远的,躲在一棵大樟树下,洗也不洗,吃着那些酸酸的涩涩的葡萄,还津津有味。
  之后,就去游泳,一般只敢在小河和湖边,水浅浅的地方玩,深的湍急的江边,那是不敢去的。为了不让妈妈发现,下水前必须脱得精光,这样短裤就是干的,回家不易被发现。与其说是游泳,不如说是玩水,打水仗,互相抛水花,让身子浸在清凉的水里,抵御炎夏炙热的高温。
  夜晚,是惬意的。家家户户开始吃晚餐,丝瓜藤爬满的荫凉下,支起小桌小凳,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家家都在外面吃,饭菜很简单,大多是自家菜地里种的蔬菜,南瓜、茄子、辣椒、空心菜,还有一个丝瓜鸡蛋汤。孩子们吃饭时也不老实,捧个盛满饭菜的碗满院子窜,喜欢到邻家的餐桌上去互通有无,尝尝别家的菜肴,感觉非常有味道!
  饭后,在烈日炙烤了一天的水泥地上洒上水,然后,摆上一张竹床,或躺或坐,开始听奶奶们讲故事,数着天上的星星,看见流星时,孩子们会高声大叫,引得众人抬头。故事里的八仙,开始在脑海里翻腾,活灵活现,浮想联翩,此时,静夜里可以听到各种虫鸣和蛙声……
                 
                      (3)   
              
  那时,母亲在九棉一厂的子弟学校当代课老师。
  九棉一厂离我们家很远,那时没有公交车,上下班要走很远的路,白天还好,可以沿着一条小坝走近路,晚上就不行了,非走大路不可。而那时,政治学习抓得很紧,每个星期都要抽出两天来学习。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就让我去接她。
  那时,我还在读中学,自行车学了不久,勉强能行。也不知哪来的胆子,骑着自行车就要去接母亲。
  天很黑,大道有路灯,长长的灯影把人拉长了又缩短了。每次我都会提前到厂门口去等母亲。尽管,技术不熟,但母亲完全信任我,鼓励我,她跳上后座,吩咐我别怕,人多的地方就下来。这样,到了新桥头这样繁华的路段,我就告诉母亲,这儿人多,于是我们母子俩就下来走路,我推着车,看着甘棠湖倒映的灯光,感觉自己仿佛长大了。

  如今,一场大病,母亲的腿脚不便了,我尽管有了两个轮子的电动车、四个轮子的汽车,母亲却再难坐我的车了。医生说,要做康复练习,但愿母亲能尽快好起来,又能坐上我的车,带她去看更多更美的风景!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