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二月二习俗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7-08热度:0次
在青岛,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从远古青岛的民间就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钡拿裱?。
在我们青岛地区的二月二这天,都有什么习俗和讲究,根据童年的记忆和老人们的介绍:二月初一龙睁眼,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初三龙出汗。要想丰收,吃饱饭,就得按照民间习俗:“各家各户的女人在初一到初三不能动刀剪,不能做针线。要赶到二月初一以前把棉裤变夹裤,棉袄变夹袄,这也真难为了家里主事儿的娘儿们,一家子七八口子,刚过完年下,还没缓过劲来,就又忙活着赶在二月二头里换季,别说,起早搭夜、点灯熬油是跑不了的事儿!。如果不提前忙活,媳妇就要受到婆婆的责骂,怕在这个时候动针伤了龙眼,龙鳞,造成龙王的惩罚,和对人类的报应,”当然现在人们冬天都穿毛衣毛裤是不需要家中的女人做这些穿衣换衣的工作了,也没有这些讲究了。青岛民间还有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在正月里不允许任何人剃头,而理发师也是在腊月忙完后,开始耍正月,二月初一才收拾门面开业,二月初二开始接纳客人,有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理发高升金银留。
青岛民间谚语:“二月二打房梁,蝎子游蚓(蜈蚣)不下墙”。当时在海云街,小村庄一带的民间建筑工人在二月二以后也开始出门揽活了,现在的山东农村,基本也是流传着在二月二以后进城打工的习俗。因为谁都怕在屋里呆得好好的,房梁上掉下了东西,就算是掉下个蝎拉虎子(壁虎),也够您吓掉魂儿的。所以,想盖房修屋的都要在二月二以后动工。
青岛民间的卫生谚语也很有趣:“二月二,扫锅底,有省柴来又省米!”这是讲在古时候都用柴禾烧炕,作饭,一冬儿下来,取暖做饭烧火的树叶、柴火和烟煤,会把锅底沾上很厚的黑灰,趁着这节令的时会儿,大扫除一回也不是个坏事,至于费米不费,那估摸着是为了说着顺口,您家人口多,把个锅底扫薄了,也是该吃多少一点也不能少!
青岛还有谚语说:“二月二扫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这是指老百姓的土炕,在严寒的冬季暖和着老百姓,也暖和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包括臭虫,跳蚤等吃人血的害虫,在二月二以后,他们也开始活动了,如果让他们叮咬一口,那可是令人伤心难过,因为皮肤会起疙瘩,奇痒难忍??!尤其是那臭虫,变着法儿的在后半夜爬到人身上吸血,吃成一个个黄豆粒大小鼓溜溜的小红灯笼。所以,二月二这天,扫炕席,清扫卫生是必须的,可以保持到年底睡觉舒坦,不进虫子!
实际上青岛的二月二吃的习俗也是最重要的,由于青岛属于山东,属于我国的北方地区,许多吃的习俗都是由祖先传承而来,这天的饮食名称:元宵,是龙眼睛;面条,是龙须子;褡裢火烧,是龙舌头;饺子,是龙耳朵;薄饼,是龙皮;米饭,是龙子;馒头,是龙蛋。最让人不解的是,摆上几对鸡爪,就说是龙爪。助兴的菜有:芥菜缨炒黄豆嘴儿,芥菜的谐音是“借财”,黄豆嘴儿(不是黄豆芽)代表“金豆”;老腌儿鸡蛋切开流油儿,叫“财源滚滚来”;上一盘豆腐,取个名儿叫“兜?!?;特地留下的白菜头,把叶整个剥开洗净,用来把桌上的菜、饭包起来捧着吃,这叫“包财”。吃着“包财”千万别说散喽,使劲捧着吃图个好说头儿。
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理发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多少年过去了,至今四方民间还保留着炒糖豆,炒面棋子的习惯。
我记得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都要炒好多糖豆,她提前一天就把大豆和花生用水泡好,然后凉干,再炒熟后加上糖衣,特别好吃,可惜没有人能学会她的制作方法。她早年就住在太平镇一带,据说那里的老人都会做这种好吃的糖豆。
在穷人来说:吃饺子是最省钱节约的了,所以,在二月二,我母亲早上让我们吃糖豆,吃面棋子,而在晚上,总要包饺子给我们全家吃,她说:饺子是龙耳朵,吃后可以让我们耳聪目明,生活幸福。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我的父亲、母亲早已经离去,我们对这些习俗已经感到淡泊了,但是,许多回忆总是那样牢固的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