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节庆蒸磕花和枣饽饽的习俗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7-05热度:0次
参观民俗馆,看到展柜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木制磕花模具,心中感慨万千,不由的回忆起儿童时代的艰苦生活和许多乐趣。
儿童时代,记得我家中有许多这样的木制磕花模具,平日里吃粗粮比较多,木制磕花模具老是在抽屉里睡觉,可是一到节庆日,木制磕花模具就派上了用场,尤其是春节将要临近的时候,记得母亲经常念叨:“腊月二十三,糖瓜街上甜。腊月二十四,家家扫房间。腊月二十五,大锅煮豆腐。腊月二十六,选购牛羊肉,腊月二十七,宰鸭又宰鸡,腊月二十八,发面蒸卡花,腊月二十九,开坛尝新酒,三十大年夜,鞭炮响一宿?!崩霸露哪盖拙桶鸭抑械奈郎际帐案删涣耍鞘焙钅盖椎睦衔菟淙恍?,却也充满了温馨,买菜,做饭,置办年货,尤其到了腊月二十八,母亲就把洗刷干净的木制磕花模具拿出来,开始蒸各种各样的馒头,蒸枣饽饽、蒸年糕,包黏豆包,还用磕花模具制作有鱼形的,元宝形的,圆形月饼样的,提蓝形的,内中包上糖的,可是让我们搀的流口水,因为哪个年代细粮白面供应的很少,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白面馒头,更不用说是这么丰富多彩的白面食品了!
像二月二的炒棋子,端午的粽子一样,在我们四方,七夕也有自己的美食——磕花饼,也有叫磕巧果、磕花的。木磕子多用梨木、枣木刻凿而成,象征吉祥的图案有小花篮、老虎、鱼、桃、葫芦、石榴、莲蓬等等。七月七磕花用的是小磕子,长30厘米左右、长条型。上面有一串七个不同图案的模子,每一个只有现在的一元硬币大。装上和了鸡蛋、白糖的面团,一下能磕出七个小巧玲珑的花饼。七夕那天,小孩子往往兴致勃勃,在面板上和母亲一通忙活,看到一个个小磕花像艺术品一样铺满了盖垫,高兴得像过年。
青岛人七夕这天家家户户做“磕花”,用油、鸡蛋、糖和面,再用莲子、柳叶、桃、鱼、兔、元宝等造型的“磕子”(模具)扣出烙熟,用麦秆管间隔开,再用线穿在一起,下面坠个穗头,挂在小孩的脖子上,或亲友之间相互馈赠。
根据民间传说:青岛地区的枣饽饽,磕花馒头都是崂山名士胡峄阳点化他的儿媳妇在馒头的基础上创制的。胡峄阳,清代理学大师,崂山流亭洼村人,一生教书为生,才智过人,民间已将其神化。在青岛各地设立的胡三太爷庙就是供奉他的神灵,现在,他的庙堂只有在崂山尚存。而节庆吃磕花馒头的风俗却长期在四方的民间流传保存下来!
年三十,我们四方还有一项重要的风俗就是必须要给祖先和亲人写牌位供奉,点上香火,把精心制作枣饽饽,磕花,水果等摆供,除夕夜里的饺子一定要包素的,因为家中供养的祖先或神灵是不沾荤腥的,所以多以白菜做馅。解放后随着时代进步,家人对饺子的用馅已经没有讲究,有用虾仁,肉,鱼肉,蛤蜊等鲜美的材料做馅,可在饺子里加硬币、年糕、红枣到午夜更岁时煮好,鞭炮一放,大家就开始吃了,我们兄弟姐妹比较多,每吃到一个硬币,可以到父亲那里领取人民币一角。如果吃到一个包着年糕和红枣的饺子,
就会得到爸爸妈妈的祝福!
从初一开始,我们就要吃磕花馒头,吃着妈妈从腊月二十七就制作好的酱肉,熏鱼等各种可口的酒菜了,这时,我们会发现:许多磕花馒头里面包的是玉米面,玉米面是甜的,妈妈加上了糖精,那时,社会上还没有发现糖精的害处,工薪阶层的穷人都在食用。
春节过后,我们家的磕花模具又放在抽屉里了,一直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的时候,妈妈又把磕花模具洗刷干净,用圆圆的月饼磕子制作了许多白面磕花,从我记事的时候到18岁插队下乡当知青,没有看到过爸爸妈妈买过一次月饼,吃得都是妈妈制作的磕花月饼,我们在月亮圆圆的升到天空的时候,就每人端一个盘子,口中喊着:“缘月来,缘月来,八月十五缘月来。”虽然妈妈制作的月饼还是白面在外,里面包玉米面,可是对于童年的我们,那就是世界上最甜美的月饼。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父母早已经离开了人世,家里存的那些精美的磕花模具也不知道流失到什么地方了,也没有人再去给我们制作那天下“最香甜的美味——磕花”了,市场上买到的白面磕花虽然很白,却怎么也吃不出当年妈妈制作的磕花的香甜味道。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传统的习俗也在默默衍变,有的甚至已经丢失。因此,挽救民俗文化,是我们每一个老人的责任。
看到青岛民俗馆摆放的磕花模具,我不由的想起了我的妈妈,想起当年的磕花,我想:“如果青岛民俗馆根据四方的许多民间小吃的记忆,开办民俗作坊,现场销售品尝,肯定也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促进青岛民俗文化的发展!”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