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插队生活回忆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7-09热度:0次
一
公元一九六九的春节特别冷,天空从腊月二十就开始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一直下到腊月二十九,这是我们来到农村插队的第一年??吹酱逋仿饭狄黄酌C?,汽车,马车都不能行驶了,许多在外地工作的回家探家交通成了问题,有的人下火车后因为找不到路竟然落进田里的枯井。当时我们插队的潍县革命委员会和虞河公社革命委员会号召我们在农村过第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也只有如此了。刚下乡,一切还都感到新鲜,同学们一起就包起了饺子。村里专门派了贫协主席给我们做忆苦思甜报告:“旧社会全家讨饭,现在能吃上饺子了,应该感谢毛主席!”
那年的大雪是当地历史上数得着的,屋子外面大雪遮天盖地,屋内生了个炉子,也算暖和,我们全组十五个知青吃完年夜饺子,一点睡意也没有,就开始唱歌,下象棋。几乎一宿没有睡觉,第二天又按照村革委会的安排,踏着厚厚的雪到村里访贫问苦,听忆苦报告!
但过了初二以后,我们开始吃地瓜面窝窝头就萝卜咸菜的时候,同学们就感到乏味了,其中有的女同学想家落泪,怎么办呢?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我们几个年龄大得同学一看确实也没有什么节目。农村老乡天天都在喝酒,忆苦,讲阶级斗争也就是大家听熟了的并且能够背诵的故事!所以在正月初五那天路上的雪化了就坐上了火车返回了青岛老家。
二、
春节探家,我们在青岛过了正月十五又返回农村??剂私粽诺睦投4褐?,积肥,翻地,推小车。这些工作我们知青和社员一起下地干。 同学们都感到很累!脚上磨起泡,手上也磨起泡。寒风中,农业学大寨的旗帜在空中飘,在地头飘,在我们心中抖动。
这时,组里发生了第一次矛盾。就是有一个姓Y的女同学可能由于劳动太累,每天晚上开始尿炕。由于她们女生四个人一个大炕,把别人的褥子也尿湿了。而她偏偏担任知青组的付组长{因为她家庭是出身贫农},早晨要晒铺。当时她只有十六岁!大家笑话她,我当时是年龄最大,十九岁。又担任组长??吹剿恢笨?,别人又埋怨她,就组织她们学毛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可是,根本没有用,只好帮她们干,还得安排做饭?;沟贸龉?!思想压力很大,但又没有办法。小Y的尿床解决不了??!她天天哭,按排她专门做饭吧,她又不会做。我们男生更插不上手。仅仅几个月,小袁就返回了青岛,在城阳{市郊}找了个农民,多报了两岁,十六岁就嫁人了。
继续讲:小Y走了,同学们也感伤了很久。但是,生活的艰苦使同学们没有预料到的。生产队按照比例给我们口粮,细粮很少一点,吃光了全部是黑色的地瓜面。没有青菜。咸菜也是社员们送来的。我们组有一个姓T的姑娘身高1,70米,长的很俊秀。她插队时候只有十七岁,由于组内生活艰苦,她感到有点坚持不了,每天到一个好客的队长{信用社主任}家去做客,因为信用社主任家有两个姑娘一个儿子,儿子十九了。在一次做客中她再也没有回来——成了他家的新娘——{请看我当时的记录:爱的悲苍}
知青篇——爱的悲苍
我们知青组的姑娘唐永超因为受不了
生活艰苦嫁给了村长的儿子,同学们
都很伤心,没有去参加她的婚礼,到
村头狂吼了一夜知青们传唱的思乡曲。
新娘
带着泪痕
被迎娶进一座大瓦房。
从此,她就是那里的主人,
知青妹变成老乡
没有音乐,
没有歌唱。
父母也没有来,
小妹妹来做伴娘。
知青们也没有来,
他们走到村头的高坡,
弹起思乡曲,
唱着一首歌—爱的悲苍。
为什么、为什么?
她嫁给了老乡。
只为几顿饱饭,
老乡的热饭汤?
我们是知青男生,
没有温饱,
没有瓦房。
只有一颗红心,
已经献给了大地,
在晒着夏天的太阳。
妹妹、去吧,嫁给他,
我们的心已碎,热泪淌。
要温饱,只能这样、
老乡的爸爸是村长。
歌声在夜空里荡漾,
知青们开始大合唱。
“远方的儿女思念妈妈,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
一九七零年五月一日写于虞河
仅几个月,我们一起下乡的知青就走了两个姑娘,但是,由于劳动的强度太大,生活条件艰苦。使姑娘们最先开始反应。有一个Q诚珍同学嫁到高密镇老乡那里。L德英嫁到了青岛市郊老乡处。剩下我们十二个同学分给了两个队,在坚持劳动!我那时担任西队的组长,每天上坡,晚上回来抢着作饭,很艰苦。
三、继续我们的故事:
公社里拨了每个知青的安置款让村里盖房子,队里为了省下这笔钱。没有买砖,而是发动我们知青和社员们去村后的高坡坟场挖坟,上工哪天,我很害怕,但也不敢说,进了坟场,一股寒气逼来?;肷砥鹆思ζじ泶?。我们挖开浮土,用土掩盖好朽木和白骨,开始把砖头扒出来。连续7天,才习惯下来,我们知青把挖出的砖头全部运到南崖再加上土墼盖了六间草房当小学校,把原来村里的学校给了我们知青当宿舍,我们离开了房东家,村里的青年偷着给我们讲,这学校也是用前两年扒的坟砖盖的。我们没有办法,总算有了自己的房子。
冬天的夜晚,北风呼啸着,我们用被子盖着头,早上起来,脸盆的水冻成冰疙瘩,水缸也冻了,砸开一个洞,用瓢舀水做饭,刚做完饭,水缸又冻了,再挑上水。春天到了,水缸化冰了,一刷缸,发现里面淹死一只大老鼠,我们一个冬天都没有发现,竟然喝了一个冬天的老鼠汤。就是这样艰苦,我们还是每天和社员们一起下地,一起收工,晚上唱起歌,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四、
在七0年以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提到政府的日程上,我们的境况开始有所改善,我当时被推选为公社落实知青政策的知青代表,开始对各大队的知青点进行大检查。看到的各地知青的情况和我们的遭遇基本一样,因为村里都很穷,没有钱给知青做什么,但是,许多侵害知青利益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有个别的女知青被老乡侵害后本来不敢得罪他们,也站起来揭发。罪犯受到了严惩。受伤害的女知青迁回家乡就业。后来,在七一年,我被安排在学校当了民办教师。开始了新的一页。
那时候的劳动是艰苦的,我爱好诗歌,所以在晚上油灯下写下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给大家一篇积肥{拉尿歌}。
积肥——拉尿歌
这首诗是我刚插队时劳动的真实写照,
30多年了,发出来大家看看!
拉尿歌
身起夜茫茫,
带上凉干粮。
尿桶装上车,
铁勺锵锵响。
披绳拉车行,
跑步进城巷。
户外敲大门,
进院找厕房。
弯腰掏粪尿,
点滴桶中装。
眼见鼓车已装满,
驾车回转齐家庄。
干到半头晌,
肚子饿得慌。
尿车停路边,
郊外找食堂。
热水泡窝头,{用地瓜面做的}
吃的喷喷香。
蓑衣铺在地,
靠墙晒太阳,
两眼一迷糊,
早已入梦乡。
返家回青岛,
见到亲爹娘。
说说知心话,
泪水满脸淌。
弟妹来看我,
拉手问短长。
猛听一声喊,
两眼放金光。
交警身旁站,
凶恶似虎狼。
“拉车快快走,
不准停路旁。”
路人齐笑我,
乐坏老板娘。
眼中强忍泪,
压住怒火旺。
弯腰拉起车,
跑步回村庄。
----!
写于1969年3月于虞河
五、继续我的回忆:
我们组里有个女知青叫W惠民,由于我们的生活艰苦,她也长住青岛家中,有一天,她回到村里,由于我们都分开住,她也没有找我们大家,自己去场湾里装了些麦扬烧火做饭吃。由于麦扬是队里喂牲口的,队长派人把麦扬抢了回去,W惠民气的大哭,但没有办法。只得到我的住处要柴火用,我刚包出地瓜面包子,让她吃吧!呵,一个小姑娘一顿吃了10个,足有一斤粮的。吃完后,看看村里的艰苦情况,又回城里了!我们调回青岛后,她又过了3年才在当地就业了!继续讲我们的故事:
造反派也腐败
我们村的革委会主任G焕功经常对我们知青说,要开窍,聪明一些。他能掌握着我们上学和就工的命运,我们组里有个青年叫Sxx,长的很精悍,反应也很快。,他家又给郭主任送礼。果然,在一九七一年九月他就被推荐到县供销社干售货员,我们事前根本不知道。S同学走后,G主任找我谈话,你们要向小S学习,{意思是送礼}你们都有希望。当然,我们组内的同学们都开始向他家跑,我家因为兄弟姐妹多、太穷,光知青就三个,没有钱送礼,只有傻乎乎的等待!
因为有就工的希望,我们知青组内的裂痕加大了,残酷的生存竞争——后来、山东的造反派省长{革命委员会主任}因为王效禹山东的反复旧倒台,我们知青的待遇开始有些改善。但是、有的村庄出现女知青被侮辱,自杀、到县,市,省上访的现象引起了县里的重视。为了表示对知青的照顾,我也有幸被调到学校教学,使我的劳动和生活比以前有所改善。每个星期有一天休息的时间!
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就跟队里的马车到潍坊市去买半斤肉,回来包饺子。知青同学也来帮忙。晚上大家一起吃,有时候也包包子,记得有一天。有个叫邻村的知青G光起同学到我们村里玩,恰巧逢上吃地瓜面包子,他一顿吃了15个地瓜面萝卜大包,每个包子有1两粮??!看来、是吃饱了。但还想吃。
另外、现在担任寒亭中学校长的W新春同学也是我的???,他经常去我那里一起改善生活、畅叙。至今难忘!我把我们知青的一个帖子转来,大家看看,和我们的情况一样,我就不在写了!
[还欠一分钱]
作者:切格瓦拉
办公室里好热闹, 老师们正兴致勃勃地谈论各家的收入情况,讲得津津有味 ,个个脸上挂满了丰收后的喜悦。年终了,辛苦了一年的人们终于盼来了分红的欢喜日子,盼来了收获季节。而我盼来了什么呢?我一声不吭,埋头批改作业。老师们关心地问:“康老师,今年分得多少钱?怎么不见你吭气?”我无精打采地说:“有什么好说的哩,一年日战夜忙到头来还欠队里一分钱?!贝蠹胰α?,说:“你真会和我们说笑话,哪会呢?”我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只想哭,使劲克制自己。他们马上止住了笑, 忙来安慰我, 纷纷指责队干部怎么这么对待知青。
清晨,在去学校的路上,路过队委会,会计叫住了我,给我看全年的收入情况,说:“康姐呀,你还欠队里一分钱?!蔽依阕×?,怎么会呢?我是全勤, 全年才只挣得24.99 元。我年初才从别的地方转到这个生产队里来,队里重新为我添置了农具和床用了25元, 从我的工分款中扣除下来,因此就欠下了队里一分钱?!盎骨芬环智?!这不是一些作家笔下的艺术加工写法,这是摆在我眼前的现实生活。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醋耪飧鍪治抑幌肓骼?,我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不愿在别人面前流泪,不愿象个乞丐似的让人家同情。一声没吭走出队部,当时我已说不出话来了。走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眼泪象放了闸似的奔泻下来。队里离学校有好几里路,快到学校时我急忙调整好情绪,不能让学生们看到我这副沮丧的模样。
校长要我别着急,他们帮忙解决,放学后去帮我查查工分账。并让我马上去找知青办周主任反映情况,催他们将答应过我的安置费拨给我们生产队。其它老师也自告奋勇地提出为我代课, 让我去办自己的事。
我踏上了去区公所的路,边走边落泪,思绪万千想得很多,想得很远。当地人总认为知青穷是因为懒惰,常不出工干活,所以年终分不到几个钱,而我是扎扎实实干了一年呀,结果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是什么原因,我百思不解。当年我很懦弱,又背个家庭出身不好的包袱,就更不敢多言语。在个人利益这样的事情上,既使明知是不合理的我也决不会为自己的利益去争辩,就只剩下偷偷流眼泪的本事。
一幕幕辛勤劳动的情景再现眼前。
夏收打麦时,天蒙蒙亮去割麦,太阳落土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来,稍歇一会又投入夜战。打麦子打到半夜2点收工, 洗一洗,做口饭,睡不到2 小时天亮了又接着去割麦。有时中午收工后,还要忙着收拾分给自己的柴草,忙完又出工。就这样披星戴月干了六天六夜,忙下来浑身象散架似的,管它什么地方,一躺下便能睡着。
我是独起炉灶, 不象农村的青年,累了回去有老人心疼, 家务事可干可不干。我忙完农活后, 还得忙那二分自留菜地,为它锄草、上肥,不然我就没菜吃。要吃上一口饭真不容易,得挑着谷子去大队学校旁的碾米房加工碾成米,然后,自己再经过几道工序的加工,将米和谷壳分开。为了自食其力,为了生活,不得不如此辛苦。
不知怎么的,我转到这个队里来后成了个强劳力,无论挑土、插秧、割麦等样样都干在前头。大家的赞扬、尊重,成了我无形的动力,一步也不想拉下。尽管腹痛的毛病时时干扰我,疼得我弯不下腰直不起身,伤湿止痛膏围腰贴了一圈,也无济于事。有一次割麦时,我割得快,跑在最前头,强劳动引起肠痉挛的毛病发作,我一下子疼倒在地里。后面割麦子的社员抬头突然发现我不见了,叫我也没应,她们马上跑来才发现我倒在地里了,于是把我扶起,劝我回去休息。我就地歇了一会,又继续干起来。任其汗水淌,任其筋骨疼,我要以我的辛勤劳作表明知识青年不都是只会胡闹,不会干活的“只吃青年”。要让当地人从我身上改变对知青的不良看法。因为那几年该抽走的都抽走了,有路子的也回城了。当地人认为剩下的都是有问题的,不是家庭有问题,就是自己有问题。生产队都不愿接收知青,能接收我这个跨区的老知青已是破例了,所以我只有拼着命干。
夏日,在灼热的阳光下,背着沉甸甸的农药桶, 穿梭于棉田,刺鼻的农药味和汗水混为一团,似乎要将人吞没。
不久,调我到大队学校教书。但每逢学校不上课时老师们都得参加队里劳动,只要社员们在干活你都不能闲着,除非正好也是队里休息日才能稍歇一下。
秋收季节,傍晚,从学?;乩矗瞬簧铣苑?,换了衣服就加入双抢行列。和社员们一起挑灯夜战,直到深夜。脱粒机的轰鸣声震得人头昏脑胀,咬紧牙关一趟趟挑谷、一捆捆抱草,汗水和灰尘搅和在一块,成了个大花脸,浑身象从水里捞出来似的。有时乘着机器出故障的空隙,倒在草堆上打个盹,真想舒舒服服睡上一觉。好不容易熬到收工, 做点饭充饥,洗一洗,天已露白,赶紧躺一下,早上又照常去上课。
三百多个日日夜夜,多少汗水洒在了田原上,多少心血倾注在教学中……就这么奋斗下来,结果竟是这样令人心寒。难道我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成果竟是这么微不足道?难道这就是我的劳动价值!真是廉价劳动力。正年轻力壮时都养活不了自己,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来到区政府,见到知青办公室的周主任第一句话我就说:“我苦干了一年,连回家过年的路费都没有,还欠队里一分钱……”就再也说不下去了。他曾到我们学校去检查过工作,对我较了解,也很同情,马上安慰我说:“别急,别急。我们一定尽快给你解决?!碧怂囊幌?我这才舒心了点。
放学后,校长和几位老师陪我回队查账。以前队里是按头等劳力给我记工,自从我去教书以后就按最低的工分标准来记工,与老太婆的标准一样,这样一来我的总分自然就很低。因此算下来就只有24.99元这个微薄的收入。校长与队干部交涉,提出应该按青年组的标准给民办教师记工,不得压低民办教师的工分。
经过学校领导与队里交涉,会计改正了对我的记工标准。管理学校的贫农主席根据大家的评议,我被评上公社优秀教师,奖励了20个工分(折合10元钱)。上级知青办也将我的安置费拨给了队里,同时还补助了我50元钱??鄢茨甑目诹浮⒉窈痰瓤詈?,我一共得到90多元钱。这是我下农村以来收成最好的一年,那份惊喜就不言而喻了。我不光是为这90多元钱而兴奋,最主要是精神上的安慰。我一个知青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怀与重视,这是最感欣慰的。
由此,我不由得联想到一个问题,人们常认为农民自私、狭隘,这也是事实。有时自私得确实叫人受不了。但我又认为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当时农村的经济体制使他们形成了这样想,这样做。当时农村的分配方式就好比是块大饼,十个人分个饼,人均可分得十分之一,一百个人分,人均只能分得一百分之一,当然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多分得一点。老农常说:“ 增人不增田,年年过荒年。”知识青年来到农村是能帮助农民解决一些问题, 带来了新文化, 新思想等, 但也从他们嘴里夺走了一部分粮食,从他们口袋里分走了一部分钱。当然在分配问题上就会出现不公,就低不就高,你多得了一分,他就得少拿一分,自私这也是很自然的事了。尽管平时大家认为我属强劳力之列,我理应当得到较高的报酬,结果涉及到具体分配上就不以高标准来对待我了。哎,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我能生存下去吗?我不禁直打寒战??闪呐┟?,可悲的知青族。
六、
这就是我在农村最后一年的故事,一个辛酸的故事,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在农村、有许多艰苦的事情也有开心的故事。给大家讲一个捉鱼的事情吧!
有个叫C喜之的青年买了个手电筒,晚上非和我们到河里去捉捻鱼,我们在黑黝黝的夜晚来到村头小河的桥下,挽起裤腿,就跳进河里,在浅水里找着。果然,有鱼,但我们的技术太差,忙活了一晚上只捉了一条半斤左右的小鱼。喜之不小心,摔到河里,全身衣服都湿透了。不过,总算没有白来。大家也很高兴,回来熬了一锅汤,每人喝了一碗。心里畅快极了,总算在艰苦的环境下吃到了鲜鱼。也是一件乐事!
我的三弟下乡去了掖县,他们哪里也很苦,知青们很难吃到肉,由于他们下乡时只有16岁,都是些孩子,比较调皮。在一天晚上,他们带着铁锨,到村外打伏击,打死了一只狗,拖回来炖了一锅,好美的一顿饭?。?nbsp;
谁知、这只狗是队长家的,队长发现是知青给吃了,很生气,把最累的农活交给这些孩子。他们可真吃了苦头。后来。在知青就工时说我弟弟没有改造好思想,就不让他回城,害的他在农村比别人多受了一年教育。直到现在,谈起杀狗,我三弟还是眉色飞舞,不接受教训呢!
说到吃鱼,到很有许多回忆的趣事。我们下乡在潍坊,离海边较远,当时很少有海鱼。只有干鱼。有一次,大约是6月份以后,割完麦子。我从青岛回来带了10斤面包鱼,{便宜}回来后分给了几个好朋友老乡,谁知、老乡对我说:这种鱼怎么煮熟了咬不
去一看,原来面包鱼要剥去皮再进行炸或者煮。农民们连皮一起做了,我连忙教会了他们。农民们说:海里的鱼真怪,还带着厚厚的皮呢!岂不知这种鱼只是5分钱一斤啊!
在那艰苦是年代,我们每天从事的是烦琐的农活,休息 时躺在地头和农民一起聊天,讲故事,一天又一天,我们彻底变成了农民,记得回到青岛探家时、一口潍县腔,土话连篇,若得弟兄们大笑。记得有一次有位农民出了个谜语:大家能猜到吗?
草王造了反、
将军去出征。
倒了钩链枪,
砸了瓦罐城。
这首诗歌写的是在火热的夏天,地里的草长的太高,我们农民去锄草,在休息的时候,插在地上的锄头倒了,打碎了送水的瓦罐。当老农民讲完后,我感到有趣,便记了下来,今天、写给大家看看。
难忘的故事是一个接一个。记得那个年代,我们的生活特别困难,尤其是70年,我们那里发了水灾,粮食减产,队里没有特殊的照顾我们知青,天天地瓜面把我们组里的同学都逼回青岛吃家长了。我由于兄弟姐妹太多,生活艰难。就在这里坚持。用地瓜面窝窝蘸咸盐吃饭那是常事。割麦子时我的最好的就菜是一碗蟹酱。想起来,心寒??!
进入了1971年,我们组里已经有4个女知青结婚了,其中有3个跟了当地的农民。我们组里的小潘已经提升到杏埠公社当干部了,小隋去了供销社当营业员,我和小张在红卫中学当老师,剩下的几位知青同学因为生活艰苦,都返回城里,有的同学干脆在青岛找了个临时工,不回去了。
那时侯、我们的遭遇还是很艰苦的。没有白面,没有蔬菜。每月4元钱补贴。但我们的心情还是乐观的,每天唱歌,弹琴。其中有几个农民青年和我关系最好、他们的名字是:陈喜之、陈明海、陈乃田、和已经逝去的{陈天祥}。他们在我插队期间给我的照顾和帮助使我终生难忘!下面我将讲述他们的故事!
C明海是个富农子女,大家都不敢靠近他,他很孤独,经常到我们组里来做客!我有一首诗歌就是写的他。
可怜的孩子——陈明海
病重的逃荒者走投无路,
把孩子送给无子的陈洪柱,
他渴望孩子今后享福。
转眼间孩子已经长大,
风雨中走上坎坷路,
但他的心理无限苦。
因为养父是富农,
黑五类的帽子象座山,
他落入阶级斗争的大熔炉。
批判会上他是靶子,
义务劳动要受监督,
没有恋爱、温情和幸福。
晚上,知青们唱起歌,
他悄悄地来到我们屋。
让激情的歌声把他的凄楚驱逐!
写于1971年6月2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