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为人们送温暖的老店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7-11热度:0次
柴米油盐粮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在我的记忆中,每年冬季买煤取暖也是居民生活的一件大事。
1956年1月,国家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青岛市224户私营煤炭商(市南36户,市北43户,台东59户,台西63户,四方10户,沧口13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合营后,为便于管理,成立了青岛市煤建总店和6个区店。1957年全市共有煤炭零售网点400处(其中国营1处、公私合营85处、合作314处)。1958年总店撤销,各区店改称区煤建公司,归各区商业局领导。1962年划归中国煤建公司青岛市公司领导。1962年全市有零售网点101处(其中国营1处、公私合营70处、合作30处)。1965年撤销区煤建公司,成立22个大的直属核算店。1966年5月,将直属核算店合并,成立了掖县路煤球厂、单县路煤店、大港煤球厂、热河路煤店(1975年并入大港煤球厂)、东光路煤店、平安路煤店、升平路煤店。
1963年起对城市居民生活用煤实行按人口定量供应,标准为:每户1~3口人的每月供煤100公斤,4~6口人的每户每月供煤125公斤,7~9口人的每户每月供应150公斤。1969年4月,为节约煤炭,支援工农业生产,对以上三个标准各减25公斤,10口人以上每户每月增供10公斤。服务业区别不同行业,按营业额核算用煤量。具体为:一、四季度饭店、旅馆、理发、浴池、洗染业的供煤标准分别为0.35公斤/元、0.30公斤/元、0.60公斤/元、4.5公斤/元、1.6公斤/元;二、三季度饭店、旅馆、理发、浴池、洗染业的供煤标准分别为0.35公斤/元、0.25公斤/元、0.45公斤/元、3.5公斤/元、1.4公斤/元。集体食堂的供煤标准具体为:月吃粮食1000斤以下的,斤粮供煤0.45公斤;月吃粮食1001~5000斤的,斤粮供煤0.40公斤;月吃粮5001斤以上的,斤粮供煤0.35公斤。取暖用煤:凡用锅炉取暖的单位,按取暖面积核算供煤量,在烤火期(12月至第二年2月)内每平方米供煤12公斤;使用炉子取暖的学校和单位,每个炉子供煤300公斤。
市北区的大港煤球厂是全市最大的一家煤球厂,从60年代起,煤场开始生产机制煤球,质量不错,每吨25元。人们拿着购煤本早早就去排队购买。煤场职工的家属们不辞辛劳,用架子车把机砖送到顾客家里,只收取廉价的运费。刚开始, 人们排队能买上干的机制煤球。后来,因货源紧张,去迟了连湿的机制煤球也买不上。
蜂窝煤在东光路煤店、平安路煤店、升平路煤店、掖县路煤球厂、单县路煤店、大港煤球厂、热河路煤店都生产,由于市场需求太大,几乎不做储存,基本都是做好后马上装车送到居民家里去,我家是老市北,每个月末的周日就要考虑去大港煤球厂或者去辽宁路的一家小煤店把供应的煤炭买回家,看到煤店院子里堆放着亮晶晶的黑色山丘,横七竖八的地排车,红彤彤的炉子里燃烧着的暖暖的炉火,门口排起长龙的煤店,开出票来去过磅,辛劳的送煤人,这些曾经熟悉的影像至今温暖着很多人的记忆
记得在那个时代,普通人家平时烧湿煤,用煤面和水搅拌的湿煤填炉子以烧旺取暖。由于煤炭供应,常常不够烧,就托熟人从火柴厂厂买一麻袋包火柴杆下脚料引火,买点木粉与煤面掺合一起搭配着烧.冬天,就在屋子里安上带铁皮烟筒的炉子,取暖兼做饭。
那时候,虽然买煤计划供应,但是,一到冬天买煤就排队,市民要凭定量的用煤票证来排队购买,台东东光路煤店正式工人和运煤工最多时到了30多人,负责威海路到仲家洼,太平镇到南山市场、南临字路区域内的民用煤供应。那时候一吨煤是32元,送煤工,“送500公斤的一车煤,顾客给一块钱劳务费,但是,居民的工资太低,工作10年也就是30多元工资,所以,大部分选择自己运输。
看那买煤现场,煤店外的大街上,爸爸和儿子,丈夫与妻子,哥哥与弟弟,老婆孩子齐上阵的运煤景象就在辽宁路,在台东一路,在延安路,在我的眼前闪回穿梭,黄褐色的麻袋装满了黑色的煤炭从大街小巷里流进千家万户的煤池子,燃烧在铁皮的火炉里,红色的火焰温暖了你的家他的家我的家。
记得当年为了节约煤炭,家家都从山上挖黄泥和在煤面中做成煤饼子由太阳晒干后留着冬天烧。掺黄土也要有讲究,掺多了煤坯不好烧,火没劲;掺少了煤坯强度不够,轻轻一磕就碎了,还是不好烧?;仆敛艏拥谋壤笤嘉宸种蛔笥易詈谩5泵汉秃昧撕?,从外观上看跟糨粥似地略带粘性就可以了。脱煤坯的模子有木制的和铁制的。长宽就跟一张A4纸差不多,厚约3厘米。当然也有略大一些和略小一些的。脱坯前要在准备脱坯的地方先撒上一层干煤末,以便起坯时好起。由于场地限制,我们一次脱坯基本上是在50块到100块之间。因此每家一年之内都要脱上几次煤坯。
说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做饭时一打按钮就开火了,既方便又干净,打煤坯的活再也不用干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岛市的供热,供气的覆盖已经成了主旋律,煤店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市北区大港煤球厂成了全市最大的旧货市场,东光路煤球厂已经被改造成商业综合楼和居民小区,宝应路煤店利用原来的房屋开办了养老院,综观全市煤店,基本都已经被改造开辟为新的服务网点和拆迁,但每当寒冬来临,我总是回忆起那使用煤证到煤店买煤的情景!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