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嘎子时,第一次见到山里人用的手推车,感到有些怪怪的。怪在哪呢?怪在车厢里到处是大窟窿,外加上那么一对长长的辕子。
城里人用的板车,有后堵、有车厢、有密不透缝的底板。而山里人用的手推车,没有后堵,底,就四个大横撑。车厢的两个翅膀子,是两个木方卯上一块横板。从车厢里,能看到两个车轱辘。
手推车虽然样子简单,结构却是用标准的柞木榫卯而成,周身不用一根钉,牤实抗造。拉起柴火来,是长辕子爬犁的两到三倍。比城里板车载量大多了。此乃山里人的发明创造。
通过实践,使我懂得了手推车大窟窿与长辕子的作用和价值。大窟窿不光绑绳方便,装柴火灵活实用。长辕子有利于驾驭,能加大装载量。
六七十年代的林区人,都烧大柈子。一节柈子60公分长。拉烧柴的人,在家里就把锯把上做个标记。上山截木材,不用带尺。四节柈子,用锯量四下,快捷方便。两米四长的圆木,在手推车里摆放的齐刷刷的,驾辕子的人,“坐坡”时,后背靠到木材时,能使上劲,且不会被木头戳伤。
有更长一些的木材,就随车辕子摆放,一直摆放的挺高,木材摆放时,把手臂活动的地方留出来,长辕子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都是板车做不到的。城里人到山里来居住,用板车拉烧柴,会遭到山里人嘲笑的……板车载量少,不得不入乡随俗将车型改造车手推车。
手推车底的大窟窿,可以随弯摆放有大疖包木材。疖包朝下,上边还是平平展展的。
上山拉烧柴那可是个艰苦的活,比四大累还累。人多柴火越来越少,路途越来越远。一出去就是七八个小时。出发时,兜里揣个发面饼子,贴在胸口上。几个小时后,拿出来吃,还是温乎的??柿?,抓把雪……
在山里,连爬犁都不敢使用陡峭山坡上,用绳将木材一趟一趟牵引下来,装爬犁;再用爬犁把木材倒到手推车处,装车。在凹凸不平的山野里,人像老牛一样牵引,鼻尖都快碰到地面了,汗珠掉地下摔八瓣儿。那汗出的,三九天帽子都不戴。稍一停下来,耳朵“滋儿”的一下,就冻坏了。手脚冻坏了,是常事。冻坏了手脚怎么办?山里人用冬天树上结的“冬青”洗脚?;蛘哂醚坦W印⒏汕炎友?、洗脚。即把烟梗子放入开水里煮,干茄子秧也是一样……
手推车放坡时,相当危险,要把车辕子周起来,必要时两边,一面一个护辕子的。还有的在车后,栓个“撸死狗”,即一截圆木,或一捆柴火。车辕子短了,怎能行那?
手推车还分“大轴的”和“小轴的”。大轴的也叫“通轴”。通轴粗。小轴细。大轴的拆卸方便?;箍梢缘薄案芰濉本佟?BR> 有“通轴”的 车,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也是一种骄傲,不起眼的手推车,不是家家都能够买得起的。
山里人的柈子,用“溜”或“平”计算?!耙涣铩奔匆幻赘?,60公分宽,四米长。
“一平”即一米高,60公分宽,十二米长。
谁家要是买柈子,就问:“卖多少?”
买“一溜”或曰“买一平”……
那个年代,谁谁谁家,要是有个齐崭崭大柈子垛,外加一圈齐刷刷的大杖子,和一个像样的大门。往往受到人们的夸奖。这才是正经过日子的人家……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山里人也都烧气,烧煤,电气化。手推车逐渐的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化,甚至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