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总是一声好笑

来源:作者:孙春雷时间:2013-07-13热度:0

这一年,是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的夏天,馨山竹海滴翠,苍松迎君,二次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来到了宜兴的馨山崇恩寺。
   皇帝的行程起源于清王朝的一则后宫阴谋,也贯穿于乾隆皇帝二次下江南的行程上。这一次下江南,当銮驾走到河南地界时,乾隆皇帝突然传下圣旨,要驾临少林寺,在经过了少林寺下院显圣寺的惊魂之夜后,乾隆皇帝的銮驾才一路向南来到了江苏的宜兴市,在馨山崇恩寺驻骅。
   当年的那则后宫阴谋起始时,乾隆皇帝沿在襁褓之中。陈阁老抱乾隆进宫,被雍亲王搞了个“调包计”,以后宫所生幼女换下了陈阁老的儿子,上报康熙皇帝说“后继有人”,从而夺得了皇位的继承权。乾隆皇帝从雍正皇帝手中继承大统登基做了皇帝,而那个被陈阁老换走的公主却命运多舛,只身来到少林寺出家为尼。
   这就是乾隆皇帝二次下江南时为什么突然改道少林寺,驻骅显圣寺的由来。
   和那位命运多舛的公主一样,陈阁老抱着公主从皇宫大院出来后,一路仓皇回到了江苏宜兴,立即隐身于古刹佛门之中,以避杀身之祸。
   2013年的夏天,我沿着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水路,从河南的台前县过黄河,一路行来,来到了江苏宜兴的馨山崇恩寺。正是黄昏时分,一抹残血夕阳,照映着巍峨的崇恩寺塔林,清风徐来,恰是馨山清凉世界。我站在崇恩寺那座镌刻着乾隆皇帝郝赐的“天下第一祖庭”仿古门楼下,听惠济禅师为我讲述着崇恩寺270年前的那段故事。
   在乾隆皇帝来到崇恩寺之前,这座丛林兰若已经是江南著名的佛家道场。
   始修于康熙二十二年的《江南通志》载,明光宗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秋,明代著名禅僧天隐圆修来到了宜兴的湖父镇磬山诛茅开馨山禅堂,力恢纲宗,大宏临济禅宗风尚,四方大众纷纷皈依到天隐圆修禅师门下,一时间,馨山禅堂名扬四方。天隐圆修禅师嗣下有四个徒弟,其中箬庵、玉琳两位禅师最出优秀。到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清兵入关的第一个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恭迎玉琳进京,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玉琳通国师”,并皈依到玉琳禅师门下,受菩萨戒,赐“如联亲临”象骨折扇一把。玉琳禅师不恋富贵,让其弟子茆溪行森在北京弘法,自己则云游四方,参禅悟道;到康熙元年时玉琳禅师归还磬山禅院,康熙皇帝派出大臣护送,并为馨山禅堂改名为“磬山崇恩寺”;到雍正皇帝时,皇家的恩泽再次降临到崇恩寺头上,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雍正皇帝亲自为崇恩禅寺赐写了匾额“宏阐法印”。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雍正皇帝又拨款对崇恩寺进行了修缮并新增殿宇,赐御制碑两座。
   在这其间,发生了一件历史的疑案。野史记载,玉琳禅师的弟子茆溪行森曾为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剃度,才有了顺治皇帝的五台山出家为僧的野史相传;而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茚溪行森因劝度顺治皇帝受火刑圆寂,为顺治皇帝出家五台山的野史进行了佐证。关于这件事儿,杭州圆照寺所刻塔铭中曾有茆溪行森临终佛偈一首:
   慈翁老,六十四年,倔强遣瘟,七颠八倒,开口便骂人,无事寻烦恼,今朝收拾去了,妙妙。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呵呵,总是一声好笑。
   一个僧人的修行到了“度天子为僧”的分上,可谓是大圆满了,没想到茆溪行森到临终时却以“总是一声好笑”视之,可见僧家的洒脱与豁达。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从清顺治皇帝到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的三代王朝中,大清皇家对宜兴崇恩寺恩宠有加,也就是因了与皇家的渊源,崇恩寺成了整个江南地区佛家寺院中的一杆旗帜。
   就这样,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之后,崇恩寺迎来了乾隆王朝的兴盛;而乾隆皇帝在登基之后,二次下江南、三次下江南时,都选择了在崇恩寺驻骅,再次给崇恩寺增添了无限的荣耀。
   同样的野史,也为乾隆皇帝驻骅崇恩寺抹上了神秘的色彩。
   这崇恩寺正是乾隆生父陈阁老的出家地。在此之前,乾隆皇帝曾多次派人到江南一带寻找生父,只得到陈阁老已经皈依佛门在江南名刹中修禅的消息,并没有得到陈阁老确切的下落。乾隆皇帝生母说,陈阁老脚下有一颗豌豆大的黑痣,可凭黑痣认父。于是,乾隆皇帝二下江南时就带了诸多的袜布,每到寺院,都要叫寺院众僧当众领受皇恩——脱旧袜换上皇帝带来的新袜。同样,在崇恩寺,乾隆皇帝再次赏赐众僧,趁众僧换袜之际认出了父亲陈阁老。
   为避皇家之嫌,乾隆皇帝并没有当场相认生父,而是回到京城禀告了生亲,让生亲确认。到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再次来到崇恩寺准备迎接生父陈阁老进京时,却不料陈阁老已经坐化圆寂了。乾隆皇帝遗恨万分,他在寺前倒着栽下了一棵柏树,祈祷上天说“前日相见,若果真是生父,倒栽之柏,定能成活”,并当场御笔封赐崇恩寺为“天下第一祖庭”。
   不知是后人的附会还是神通显现,乾隆皇帝倒栽的那棵柏树果然成活,到如今依然生长在崇恩寺中。也就是因为乾隆皇帝的亲笔御封,磬山崇恩寺从此成为江南佛学之隆,天下归慕之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到“康乾盛世”时期,不得不以崇恩寺马首是瞻了!
   在一篇名为《禅窟中兴:宜兴佛教的体验之旅》文章中这样写道,“……现在的崇恩禅寺,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磬山法象的后贤大德,如台湾法云寺戒德、竹林寺佛声、普陀山方丈妙善、上海玉佛寺真禅妙悟、常州天宁寺松纯、镇江金山寺慈舟、崇恩寺前住持纯如、现住持觉悟妙悟、美国佛研会寿冶,及当今各山长老明旸、星云、圣一、性空、楚光、隆贤等联合谨启募建磬山崇恩禅寺缘起。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先后建成大雄宝殿、藏经楼、天王殿、三圣殿、玉琳国师楼、玉佛殿、禅堂、钟鼓楼、山门、牌楼以及天王殿广场等。磬山崇恩禅寺在废墟上建成,重现了当年‘第一祖庭’的风采。”
   如今的崇恩寺续佛慧命,再次成为了人们心灵栖息的净土,修禅悟道的宝地。走进崇恩寺,走进茂林修竹掩映的小径,品味着涧隐溪绕的清静天地,倾听着梵呗绕梁的佛乐,再看金碧辉煌的殿宇,慈眉善目的菩萨,一切的一切,无不是僧家净土。面对崇恩寺的兴盛与辉煌,如果这个时候你能停下脚步闭目沉思,让灵魂穿越时光回到贞观之治的李唐时代,你或许能听到馨山崇恩寺开山时悦耳的馨音:漫天的风雪中,一位禅僧走到了馨山之山,在这里开山建设了馨山禅院,奠基时挖出的那块墨玉如钵如馨,击之仙乐萦绕……
   历史,从来不是一块美玉,而是由一个个美丽的珍珠串成。这些珍珠因受了千年的风雨冲洗而变得鲜艳夺目,坎坷曲折的历程才能把这一只只珍珠打磨得圆润光华,从而让一段段的历史璀璨无比。
   在供奉着玉琳祥师的国师楼前,我看到了崇恩寺的兴盛如也,也看到了崇恩寺从一方山野兰若变为皇家赦封寺院的蜕变,沧海桑田,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崇恩寺辉煌的今天。因了续佛慧命,崇恩寺有了顽强的生命力,虽几经劫难,但一次暗淡的劫难之后总会迎来一曲精彩的华章。从唐代那位禅僧开山馨山禅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馨山因了禅院的存在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中,禅院也因馨山之名香火旺盛;天隐圆修禅师在馨山诛茅开禅堂,座下箬庵、玉琳两位弟子再兴馨山香火,让馨山崇恩寺兴盛于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四代;到咸丰皇帝时,崇恩寺经历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鸦片战争,整个座寺院几乎成了废墟;到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时,宗鉴大和尚与弟子汉禅、绍春重修崇恩寺,使崇恩寺再一次成为全国著名的演法道场,列国内十大禅寺之首。
   惠济禅师告诉我,今日的崇恩寺是在原崇恩寺的基础上重建的。那座郝封的崇恩寺在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的抗日战争中遭受劫难,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被占领宜兴的日军付之一炬,仅幸存几间禅房。到1966年开始的革文化命的运动时,革命的小将们破四旧建立新规则,这几间禅房也成了革命的对像,逐一被拆除。到这个时候,崇恩寺历经风雨飘摇,昔日兴盛已经成为了发黄的册页,只留下坍塌的院墙,倒圮的殿宇,如果没有近代佛教的中兴,怕是再过一百年,那损毁于战火中的柱基都要风化成尘埃了。
   听着惠济禅师的介绍,恍若之间,我似乎听到了禅师茆溪行森的那首禅偈,“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呵呵,总是一声好笑”。连那“大清国里度天子”也成为一声“好笑”的时候,这崇恩寺的兴衰成败只不过是在历史这个大屏幕上演出的一幕幕幻相罢了。
   《心经》有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使是这眼前的崇恩寺,难道不也是空相吗?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一场盛典的演出,这场演出只有悲喜交加才能勾起人们的欣赏欲望,却又不知不觉地陷入到了悲喜交加的过程之中而不能自拔,迷茫在幻相之中。不仅是崇恩寺,如红尘之中的我们,即使再短暂的人生,也同样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心灵蜕变之旅,当我们明白其中奥秘的时候,才突然明白,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场好笑!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绿岛恋曲

下一篇: 三聚成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