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关于雨具的记忆

来源:作者:闫永定时间:2013-07-21热度:0


    多年以来,我形成了晨昏两次外出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习惯。当然了,大风、大雪、暴雨、雷雨、雾霾等特别恶劣天气是要除外的。我外出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徒步走路。在一般的下雨天,我肯定是要外出的。因为我们住在城乡结合部,我行走的路线既有水泥和沥青砼路,还有石渣路和泥土路,所以下雨天我外出时除打把雨伞外,还是要穿着雨(胶)鞋的。
    近日多雨,时不时地就下那么一会儿。这不,吃过了晚饭,又下起了小雨。我像往常一样,“武装”了一下,穿着雨鞋,拿着雨伞就要出门。妻子唠叨起来“下着雨还要出去转!就不能歇一天?!”。我不顾这些唠叨,挽起裤腿,在此起彼落、清晰悠长的雨水 “滴答”声中,进入雨幕中……我走着走着,发现一只雨鞋裂开了口子,雨水灌进了鞋里??蠢?,是需要买一双新的雨鞋了。要买新的雨鞋,于是就开启了一段难忘的记忆,想起经历的一些关于雨具的故事。 
    我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生人,自打记事时起,在我居住的家乡小镇上,每当下雨,人们往往没有什么像样的雨具可供使用,所谓的雨具也是非常简单的。
    下雨的时候,外出人的头上就是一顶草帽。大多数人的草帽也是非常破旧的,常年的雨淋发霉其颜色是黑黢黢的,其帽沿常是豁豁牙牙的。
    草帽作为雨具,在雨势小的时候还能起点作用,若雨势一大,或在雨中走动时间较长,其遮雨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这样,人们就要另想办法了。那时候没有塑料布、塑料薄膜之类的东西,家乡人也没有用蓑衣的习惯,常常是将一条麻袋或厚布搭在肩、背上而已。
    至于雨伞,那是属于奢侈品的,使用者是非常非常稀少的,只有富裕人家、教书先生和商店掌柜等才会拥有。那时候的雨伞,基本上都是那种暗红色的油纸伞,也有少数人使用着一种橘黄色的油布伞。
    我1953年之前在我们小镇上小学期间,使用的就是草帽。草帽多是在麦收的时候,为了捡拾麦子和搂拾麦秸(作为烧炕燃料),为遮阳而买来的,一顶草帽的价钱在1毛钱左右。一顶草帽一般要使用两年,晴天用来遮阳,雨天用来遮雨。这种晴雨两用的草帽的使用,一直延续到1956年的初中毕业时。
    小学期间和初中期间,我的同学们也基本上与我一样,使用草帽遮雨,只有极个别的富裕人家同学才拥有雨伞。记得是1954年左右,我父亲为了生意(父亲曾经与他人合伙经营过小商店)上的需要,买过两把黄色油布伞。我看到后,心里羡慕的不行,非常想拥有其中的一把,但为了免得使父亲为难,我始终没有开过口。
    这一时期,家乡人脚上的雨具也没有像样的。那时候,我们小镇上的东西南北街道和胡同巷道,统统都是泥土路,因此常常是晴天一路土,雨天一路泥的景象。晴天时还比较好说,人们可以在街巷里洒一些水,减少尘土的飞扬,怕就怕的是下大雨,更怕连阴雨的时候。一下大雨或连阴雨,土路变软,到处都是稀泥糊糊、混沌一片。
    下雨的时候,人们大多数仍然穿着布鞋,没有雨鞋之类的东西。这样,出门一趟,轻者两只鞋上沾满厚厚的泥巴,重者则会鞋湿、鞋底沾满泥巴、鞋内灌满泥水。我上小学期间,家距学校约有四五百米的路程,上学要穿过好几条巷道和一条大街。要是遇见连阴雨天气,那可就难刹我了。尤其在秋冬交接时期的连阴雨天气里,走在冰凉的泥浆水中,真是苦不堪言!为了少受泥水之苦,走路时往往要顺着墙根走,要跳上跳下地走在各个商店门前的台阶上。因为只有一双布鞋,所以下雨天常常是穿着湿鞋在学校度过一天又一天的。鞋湿了,到了晚上,就把湿鞋放在做过饭后的灶膛里,让灶膛的余温把湿鞋烤干,以备第二天继续使用。
    那时,我看见有的高年级学生,他们穿着一种自制的“雨鞋”。他们是在普通的布鞋上涂抹桐油,让桐油渗入布缝内,鞋帮鞋底变硬了,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另外,我还见过有的学生穿着一种板凳鞋,也避免了泥水与脚的直接接触?!鞍宓市本褪怯靡豢榻虐宕笮〉哪就钒遄?,于板子下面钉上四个高约两三寸的木腿而成。人们外出时穿着这种板凳鞋,摇摇晃晃地走在泥水之中,如同走高跷一样,扭扭捏捏、滑稽有趣。后来得知,这种“板凳鞋”的正式名称叫作“泥屐子”。
     1953年,我离家去蒲城县城上了初中。初中时期,大部分同学也是没有专门雨具的,只有少部分同学有了雨伞和雨鞋,个别同学有了晴雨兼用的运动鞋。好在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同学,都是家不在县城的寄宿生,吃住均在学校的大院子里,用不着往返走动于家庭与学校之间??銮?,我们学校是爱国将领杨虎城的私立中学,学校设施不错,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之间都有走廊相连,下雨时穿行期间,基本上淋不了雨,也湿不了鞋。那些拥有雨伞和雨鞋者,大多数都是家住在县城的同学。周末,我们寄宿生是要回家的,如果遇见下雨,那可就麻烦了。我们只得戴着草帽,穿着布鞋,泥里水里地去走那几十里的路程。那时,我自己确实也有自知之明,知道买双雨鞋或运动鞋是需要好几块钱的,家里的经济状况是不容许的,所以心里就没有这种奢望。
     1959年,初中毕业了,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我放弃了保送上高中的机会,去西安上了没有学费的地质学校???,父亲让我到西安以后,可以买一双雨鞋或运动鞋。我到学校以后,考虑到学校里和大街上的道路都是石子路,雨天的路不会太泥泞,只会有一些水罢了,所以我从实际出发,买了一双运动鞋。这样,晴雨兼用,经济实惠。这一双运动鞋,它配合着母亲做的几双布鞋,陪伴我走过了三个春秋的晴晴雨雨之日。
    在西安的三年时间里,下雨天,我的头上依然是草帽一顶,雨伞仍然属于奢侈品的范畴,一直不敢问津。
    1959年我从学校毕业了,参加了野外地质队的工作。几十年来,单位里每每有作为劳保品的登山鞋、雨靴、雨衣发放,这些物品虽然粗陋、不怎么美观漂亮,但它们在雨天却是非常实用的。因此,在那个时代,在自己收入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也就无需另外添置别的雨具了。
    几十年过去了,社会变了,社会环境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在变,雨具也随之在变。此一时彼一时也,物质充盈了。到了我的下一辈,在她们走出家门之前,下雨天,她们脚上穿的是塑料鞋、雨鞋、雨靴,她们头上顶的是油布伞、塑料布雨披、折叠伞……如今,人们不再会为一件雨具而发愁了,即就是生活上的困难户,一人一把雨伞和一人一双雨鞋雨靴或塑料鞋,也是能够做得到的。如今,城市街道、社区、乡村的道路状况都有了很大改善,道路不再泥泞,一般人也用不着穿雨鞋了;遮雨也多不再使用什么雨衣之类的东西了,取而代之的是轻便、实用、漂亮、五彩缤纷的雨伞了。
    头上顶着草帽、麻袋遮雨,脚上穿着布鞋、桐油布鞋、泥屐子走泥水路的日子俱已远去,它们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记忆却无法磨灭,它们已经成为逝去岁月里的一道风景,它们也像其它已经弃之不用的老家什一样,同样镌刻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民生印痕。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