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古冰川
来源:作者:李岩时间:2013-07-24热度:0次
今天惊蛰,二月二,龙抬头。春意盎然,又是登山爱好者登崂山踏青的好时节了。春暖花开,山花烂漫,缤纷的崂山在召唤。
最近山友们小聚聊起登山,纷纷说,每周两次登山,崂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已经基本了然,但对崂山的古冰川形成和发展却知之甚少。于是,查阅一些资料,方知我们看到的崂山山峰和曾经跳过的大石块河床,原来就是崂山亿万年来古冰川期遗留下的产物呀!
中国的名山,南北有差异,南方的大山巍峨葱郁,湿润秀丽,有的有十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的历史,而北方的崂山,屹立海边,雄壮伟岸,怪石林立,有着亿万年古冰川的形成期,但比起形成历史更久远的大山,它还是一座相对年轻的山,一座朝气磅礴的山。
青岛崂山位于山东半岛南侧,海拔1132.7米,部分山体为黄海所淹没。崂山的地貌景观十分复杂,形成众多的奇山异石。研究发现:更新世期间,崂山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从水下到山巅都留下古冰川活动的印记。崂山的冰碛物具有不成层、无分选、杂乱无章、大小不一、由带有磨光面的、个体差别很大的和带有棱角的岩块、砂等堆积而成,部分冰碛物伸入海下。崂山古冰川冰碛物的堆积地貌主要有终碛堤、冰碛丘陵和侧碛堤三种类型。崂山古冰川侵蚀地貌有拖蚀(拔蚀)岩块、磨光面、古冰斗、刃脊、角峰、哑口、削断山嘴“U”型谷、冰臼等。崂山低海拔古冰川遗迹的发现,对研究崂山地貌演化和第四纪黄渤海陆架环境变迁大有裨益。
每当我们登上崂山巨峰风景区,一路到达雄伟壮丽的崂山山门的时候,一般会采用两种攀登巨峰的方式:一种是乘坐空中缆车,到达索道上站;另一种是由前凤庵(巨峰索道下站)向北下台阶步行约200米,过小桥登攀。这时,可见突然出现的由巨大石块堆积的“高墙”,按冰川地质学解释,这就是古冰舌的前缘终碛堤。然后,我们沿束住岭拾级而上,到达巨峰风景区。束住岭是一个古名字,山峰起伏,非常壮观。据《崂山志》记载:“束住岭,为巨峰正脉。岭下有两道涧水,左右前来汇合,好像岭被涧水束住,故名。由此上至铁瓦殿,皆乔松、巨石?!苯┠辏刂使ぷ魅嗽笔档乜疾?,证明束住岭为最后冰期结束时所留下的一条非常完整的古冰舌堆积物。也就是距今15000年前,大冰川消融后所形成的古冰川堆积物,两道涧水是由古冰川侧碛内的冰融水所形成的,它们在终碛堤前汇合。
我们发现,崂山束住岭上的石阶路,都是建在冰碛物上。游人如果对崂山的过去感兴趣,便可以漫步在人工新建的石阶路上,尽情欣赏古冰川遗留下来的各种各样的古冰川漂砾,一块漂砾一般都在四五米大,它们杂乱地堆积在一起,厚度达20—30米呢。另外,在束住岭的高处游览时,有时还会发现许多巨型漂砾,且在这些漂砾上,还会在不同侧面找到许多小洞,那是滴蚀洞,是滴水穿石的作用。这些小洞即说明:在冰川融化过程中,它是由冰融水长期滴蚀而逐渐形成的。走在束住岭上,就是在冰碛物中穿行,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地质年代的冰川时代。从远处看崂山束住岭,在茂密的树丛衬托下,束住岭就像一条岩石的带子一样束系在山野之间,异常神奇和美丽。
更新世期间,崂山地区至少发生过四次古冰川活动,由老到新分别命名为:鲍鱼岛冰期、前凤庵冰期、流清河冰期和束住岭冰期。鲍鱼岛冰期时的雪线高度在崂山东侧只有60-90米(现代海拔),以后三次冰期的雪线高度逐渐升高,末次冰期时雪线的高度大约在850米。初步勘测,崂山及其周围共发育了六十余条古冰舌,东部的冰舌一直伸入到黄海之中。对崂山冰碛物进行孢粉组合分析,部分样品中冷杉的百分含量超过13%,反映在冰期时期气候寒冷,具备形成冰川的气候条件;样品的粒度概率曲线都呈双峰或多峰分布,为典型的冰川成因堆积物特征。
从山脉成因来说,崂山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崂山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开始呈现为现在的轮廓。而今我们看到的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秀丽景色。
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当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毓?,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构成了今天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
我们经常爬崂山,从地层上来看,零星出露最早的为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镇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宫、港东、崂山头及中韩镇的石老人一带,分布范围小,零星出现云母片麻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及少量闪角岩、黑云母岩、变粒岩等。以前金—夏庄—大枣园东北、西南向为界线,其东为崂山花岗岩的侵入体。第四纪地层分布较广,自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逐渐加厚,1~2米厚的残积层分布最广。
在构造上,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山区地质构造分三类:华夏系构造,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一般为北东走向,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东西向构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
研究认为:全球不存在统一的雪线,不同冰期和同冰期不同地方的雪线高度各不相同,区域地形特征和当地气候状况是决定雪线高度的关键。冰期时期,寒潮源地迁移和古华北湖的形成,对崂山地区乃至中国东部古冰川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山东丘陵300米以上的山地都可能发生过第四纪古冰川作用。崂山古冰川遗迹的发现,可以把中国东部古冰川研究推向新的高潮,为东亚地区及中国东部陆架古环境的研究注入新的内容。
崂山的寒冻风化地貌和风蚀地貌,是未次冰期较湿冷和干冷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古环境意义。同时,它们也形成了很多奇特的山岩景观,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从现代寒冻风化作用看,主要发生在年平均气温O摄氏度地带,而崂山3OO-400米高程年平均气温约8-9摄氏度,是不可能发生强烈寒冻风化作用的。如果我们追溯到晚更新世末次冰期,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据张兰生研究,末次冰期我国东部永冻土的南界由现代的漠河-根河一线推移到松辽分水蛉一线(年均温-5.5摄氏度)。岛状冻土界线由嫩江(年均温O摄氏度),推移到大连-北京一线,整个地理地带大约向南推移了1O个纬度。如果当时大连年均温O摄氏度,那么青岛年均温约2摄氏度左右,根据垂直温度梯度每百米O.6摄氏度计算,3OO-400米高程年均温正是O摄氏度左右,恰在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地带。整个末次冰期气候偏干,但气候也有稍湿对段,和每年的降雨时节都会对寒冻风化有利。
张兰生根据沉积物古温度信息,推演了大气环流,指出束欢冰期,中国东部几乎全年来自大陆的冬季风统治,夏季风仅能达到江南丘陵南部。而中国又处于欧亚大陆东部,高空为西风气流控制,所以在华北形成干燥中心,年降雨量仅达现代的1/3,也就是300—200毫米左右,这就相当于现代狼山以东的内蒙古东部半干旱地带。关于华北平原古环境,末次冰期时,太行山前、燕山山前堆积了洪积扇带,主要是砾石,构成荒漠戈壁景观。而平原内部,河流堆积主要是粗砂,辫状河流发育,多为暂时性河流,洪水期很短.大部分时期为干河床.这种堆积在平面上、剖面上都能占60%,而河问地只发育较少的壤质灌丛。当时风沙堆积作用加强,在盆地边缘有衍生黄土,一些沙漠动物驼鸟,骆驼化石在北京、倮定、邢台都有发现。
据赵松龄、夏东兴、李培英研究,末欢球期渤海、南黄海都发现风沙堆积,并有涉漠化可能。由此,联系到崂山风蚀穴,末次冰期在崂山脚下的洪积扇地带及之外平原区,很可能是一片干草原、荒漠。每当风抄骤起,拍打岩壁,久之形成龛穴。这种风蚀穴在石岛槎山、平度大泽山也有发现。崂山的旅赫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有巨大潜力,寒冻风化造成剑刺蓝天般的山峰,而山峰之下.又有球形风化形成的圆润如球的山岩,这两种刚柔结合的线条,构成一幅幅天然的图画,磅山奇石很多。据十几年前资料说,崂山有岩石景点300多处,已命名60多处。崂山岩洞也大有文章可做,觅天洞从嗣底,经石磴,梯子可攀上几十丈高的。天上街市,中间又安排铁索桥、夹偏石,乐趣无穷。崂山悬崖峭壁给石刻刨造方便条件,现已有古今石刻200多处。仰口的大寿字就是1993年镌刻的,高20米,宽l6米,超过青州寿字,夺得了天下第一寿桂冠。
在冰期之崂山系列的《泉心河谷的冰川地貌》一文中称:崂山的东南部山势陡峻,群峰耸拔,上刺青天,下插大海。其水潺潺,由高山峡谷中溢出,几经跌宕,奔流入海。泉心河流域是崂山东部的一条主要山涧川谷,它的流域范围南北向呈扇面展开,扇把为泉心河水库以下至入海口的狭窄山口,扇面从水库南岸往上依次为纱帽石、日起石、高石屋、天茶顶、灯笼崮、巨峰、丹炉峰、天马峰、槐木溜、滑溜口、山海崮、棋盘石、望下岭、偏坡石、大圈山一线为其流域范围。泉心河流域的源头,是崂山腹地最高山峰的群聚处,但见千峰攒簇,峭壁削立,海拔数百米至千米的山峰,从海畔跃起,几近咫尺之间。泉心河上游共有三大源头,以海拔500米以上的棋盘石、日起石、灯笼崮一线的狭窄山口为界,其上为高山区,幅面广大,川谷平缓,谷底沟川中堆满了光滑浑圆的磊砢巨石。这些经过异地挪移而来的巨石,在冰川学上称之为漂砾,是冰川期由冰川从高山上裹挟而下,在这一带遇到狭隘山口的阻碍,最终冰消雪化,永久迁移到这里来落户的。若要再度迁移,恐怕要等到下一次冰川期来临吧。
泉心河谷的500米等高线以下,就像渔网的网纲,数条高山川流汇为一体,川谷蓦然深邃平直,一路东下出泉心河山峡窄口,直入波澜壮阔的大海。在泉心河的低谷处,由于没有山岩峡口的阻碍,冰期由高山流动而来的冰川,在高山顶冰窖冰雪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作用下,将裹挟而来的泥沙碛石,一起推出山垭谷口,到雪线以下的冰舌部位沉积下来。在泉心河人??诖Γ幸坏乐饕身邮推鸦鹄吹氖?,上面长着一些稀疏的黑松和小灌木,那就是最后一次冰川期,由冰川带出山谷的碛石堆。历次冰川期由泉心河谷冰川裹挟而出的碛石,远不止直到这里,在大海退潮时,河口外的海滩上露出许多浑圆的礁石,那都是如今已淹没于大海的漂砾。至于冰川带出的在冰舌部位融化的泥沙碎石,恐怕还要深入海底很远一段距离吧。
如今登山爱好者热爬拍照的天波池景点,在崂山旧地图上标为偏坡石,海拔371米,在它南面的岩崮,海拔377米,偏坡石东面的大圈山顶,海拔315米。天波池的地理位置正如网友青山绿水所说,是被人为的搞混了;这里原名偏坡石,恰好有一个巨大的冰臼,就称之为天波池了,而坐落在华严寺西南山上的真正的天波池,却很少有人知道了!大圈山、偏坡石、望下岭一线为华严寺川谷和泉心河川谷的分界线,天波池所处的偏坡石山岭由于偏处华严寺川谷一侧,所名也为本分吧。天波池所在偏坡石山岭上布满山脊峰巅的巨型漂砾,均为冰期的冰川所雕琢,大都经过冰川的无数次洗礼,最终没被冰雪裹挟带走,而遗留在了这里,成为今天人们欣赏冰川杰作象形石的佳品。如泉心河入??诖Φ母呱较抗热牒?诖Φ男『谒筛?,下面就有冰川由高山带出的冰碛石堆。有直挂天际的天马峰,和直达谷底的冰期古冰斗石群。还可以看见泉心河大峡谷、元宝形的泉心河海湾、偏坡石山巅上的巨大漂砾漂砾群大冰臼和山顶上的漂砾等。
就近代崂山来说,《千年崂山》一文中有详尽的论述:崂山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崂山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
但崂山花岗岩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开始呈现为现在的轮廓。而今我们看到的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秀丽景色。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当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构成了今天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
地层零星出露最早的为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镇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宫、港东、崂山头及中韩镇的石老人一带,分布范围小,零星出现云母片麻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及少量闪角岩、黑云母岩、变粒岩等。以前金—夏庄—大枣园东北、西南向为界线,其东为崂山花岗岩的侵入体。第四纪地层分布较广,自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逐渐加厚,1~2米厚的残积层分布最广。崂山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山区地质构造分三类:华夏系构造,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一般为北东走向,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
崂山东西向构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崂山在夏、商、周属于莱夷(古国名,殷周时分布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春秋时归属齐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设置不其县,属琅琊郡直到西汉。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在不其县内置不其侯国。东汉光和年间(178~183)至三国不其县属东莱郡。晋咸宁三年(277)至南北朝属长广郡,郡治设不其县。隋开皇十六年(596),不其县并入即墨县,仍属东莱郡。唐、五代、宋、金、元、明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属即墨县乡区。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逼迫使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将崂山地区原属即墨县仁化乡的大部村庄和里仁乡、福海乡的部分村庄划入胶澳租借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乘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取而代之侵占胶澳租借地。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胶澳,辟胶澳商埠。1929年,胶澳商埠政区改为青岛特别市,崂山地区属之。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崂山地区。1945年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崂山地区属青岛市。
据清顾炎武所做《崂山志序》记载,秦始皇思长生不老,率众登崂山以求蓬莱仙山。因登山辛苦,谓此山为“劳山”。按《南史》明僧绍隐于长广郡之崂山,认为“劳山”从山,所以改为“崂山”?!洞呵锎芳窃兀骸拔馔醴虿罘テ胧保铰方龅桨辏ü诺孛?。春秋齐地。在今山东莱芜东北),就乘船率领大军从海上进入齐国,被齐国打败后退兵。则夫差未尝至此,而于越入吴之日,不知度人之经将焉用之。余游其地,观老君、黄石、王乔诸迹,类皆后人之所托名,而耐冬、白牡丹花在南方亦是寻常之物。惟山深多生药草,而地暖能发南花。
自汉以来,修真守静之流,多依于此,此则其可信者。乃自田齐之末,有神仙之论,而秦皇汉武谓真有此人,在穷山巨海之中,于是神仙之祠遍于海上,万乘之驾常在东莱,而崂山之名由此起矣。夫劳山,皆乱石巉岩,下临大海,逼仄难度,其险处土人犹罕至焉。秦皇登之,是必万人除道,百官扈从,千人拥挽而后上也。五谷不生,环山以外,土皆疏瘠,海滨斥卤,仅有鱼蛤,亦须其时,秦皇登之,必一郡供张,数县储偫,四民废业,千里驿骚而后上也。于是齐人苦之,而名曰劳山也,其以是夫。古之圣王劳民而民忘之,秦皇一出游,而劳之名传之千万年然,而致此则有由矣?!逗褐尽费?,齐俗夸诈,自太公管仲之余,其言霸术已无遗策。而一二智慧之士,倡为迂怪之谈,以耸动天下之听,彼其意,不过欲时君拥彗,辩士诎服,以为名高而已,岂知其患之至于此也。故御史黄君居此山之下作崂山志,未成,其长君朗生修而成之,属余为序。黄君在先朝,抗疏言事有古人节,概其言盖非夸者。余独考崂山之故,而推其立名之旨,俾后之人,有以鉴焉。
了解了一些有关崂山古冰川期的地形地貌,再爬崂山,踏在这些一万年前就形成的山脊上,感慨宇宙的浩瀚,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人类的渺小,感叹时光的流逝,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登千年山,万年山,亿万年山,赏千古风流,赏万古风流,赏亿万古风流,此情此景,悠哉,妙哉,善哉。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