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印象西湖

来源:作者:李岩时间:2013-07-26热度:0


                                         1 
   
  西湖给人的印象是美妙而恬静的。我去过三次西湖,第一次76年在大连上大学到上海石化总厂实习结束时和同学去的,第二次是两年前跟旅行社去的,第三次便是这次冬末早春自己去的。三次游西湖,感受各不相同。 
  初次去西湖的印象很淡漠了。第二次去在西湖荡浆泛舟,至今还记忆犹新。然而第三次春节期间游西湖,还是别有一番感怀的。这次春游西湖,对西湖又作了一番了解,对西湖有些著名景点的来龙去脉更加深了印象。我是和应老板从温州自驾车去杭州的,上午十点出发,一路上跑高速公路很便捷,下午一点半左右就到达杭州,我们入住杭州国贸大酒店后,稍事休息就搭出租车去西湖边上的知名的知味观特色餐馆就餐,然后便步行去西湖边向雷锋塔方向溜达。 
  突然发现一堆人围在一棵松树下都仰着头指指点点,我走上去一看,原来是有几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在树枝上欢快地蹦蹦跳跳,惹得人们的目光一直追寻着它们,我忙举起相机拍照,留下了小家伙矫捷的身姿。从知味观的湖边往雷锋塔走,我还是第一次走这个路段,一路上感到很新鲜。正好是下午的三、四点钟,虽然有些阴天,但偶尔钻出云层的太阳放射着霞光映在湖面上,使本来就在淡淡雾气的笼罩下亦梦亦仙的湖面更加神秘莫测,那些游船飘在上面像是穿行在天上的云雾中,惟妙惟肖,恰似仙境。 
  应老板和我边走边聊天,话题自然围绕着眼前的西湖。诚然,杭州西湖还是很有历史的。最早据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一般认为,武林山即今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东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西湖的名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此时衍生出西湖较早的另外两个古称:明圣湖和金牛湖。约在东汉时,一名叫华信的地方官,在西湖以东地带筑塘抵捍钱塘江咸潮而得名钱塘湖。这是唐唐以前西湖通用的名称。白居易诗文中每每提及钱塘湖,如《答客问杭州》中“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诗人张祜也有诗作题为《早春钱塘湖晚》。 
  据说,史书上出现“西”湖之称,是由于早前的钱塘县城,隋以后从位处西湖之西,迁建到西湖之东,也就是原来在城东的钱塘湖,现在位于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这和全国其他地方同名西湖者是一样的。至迟在唐代,“西湖”这个称呼已经被频繁使用,同样是白居易诗文,就经常用“西湖”一词,如其诗题有《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别》等等。北宋诗人苏轼(东坡)在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后,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西子即春秋时越国的绝代佳人西施。比较天下数十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也惟有杭州西湖当得起如此盛誉。南宋时,西湖出现了畸形的繁华艳丽,偏安江南的统治集团不思恢复故土,却沉湎于湖光山色,奢靡享乐之中,一掷万金,花天酒地,西湖于是又被人称为“销金锅”,非常恰当,也非常辛辣。 
  除上文提及的名称外,西湖尚有众多别名,诸如:龙川、钱源、石函湖、放生池、上湖、高士湖、明月湖、美人湖等等。每个别名,各有来历。石函湖是因唐长庆年间白居易筑石函以蓄泄湖水而来;上湖是相对于其北地势较低的下湖而言;放生池是由于北宋天禧年间杭州郡守王钦若奏请以西湖为放生池而得;贤者湖系南宋文人楼钥以西湖有贤者之风而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西湖拥有这么多的芳名雅号,正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她悠久的历史,秀丽的风貌,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迷人的风光魅力。 
   
                                     2 
   
  我们在杭州西子湖畔,沿着曲径风荷小路,边赏景边聊天边拍照,不知不觉走了半个多小时,离西湖的雷锋塔还远着呢。于是,我们花十元钱坐上了围着西湖转的电动游览车,用了很短时间就到了雷锋塔前。每人花三十元买上票便开始登塔。上次和秀才王等人来杭州西湖欲登雷锋塔看夕照,但因旅行团不含这个项目,只好望塔兴叹。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雷锋塔和南屏晚钟景点实际上是比较接近的。原来的雷锋塔在建国以前早已经塌掉,现在我们看到的雷锋塔是近年来后建的。塔身是钢结构骨架的,一共五层,里面每一层墙壁上都有不少古人的手?;蚧瘛U驹谖宀愕乃壬?,环绕四周,西湖美景尽收眼底。应老板告诉我,塔下看到的那一片浅绿色房顶的建筑就是杭州的国宾馆,当年毛圣和国家领导人来杭州都下榻在这里,当时这一带周围是戒备森严的。走下雷锋塔,黄昏已经降临。夕照下,雷锋塔在霞光飞渡的红晕中傲然屹立,熠熠生辉。 
  因下午吃的太晚,肚子不饿,我们便准备夜游一阵西湖再说。我们计划去“残雪断桥”,估摸着方向走了一阵子,问路人听说还很远,干脆搭上计程车前往。很快,车沿着杨公堤跑了不远就到了白堤的端头“残雪断桥”边。断桥残雪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为西湖冬季的一处独特景观。断桥位于浙江杭州西湖白堤东端,由于断桥背城面山,正处于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上,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佳处所。每当瑞雪初晴,如站在宝石山上眺望,桥的阳面已冰消雪化,所以向阳面望去,“雪残桥断”,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故从阴面望去,“断桥不断”。就着月光,在断桥上我看到了唐朝白居易写的《钱塘江春行》一诗。诗曰: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哦,美丽的西湖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天然动人的曼妙图画,有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断桥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是西湖三大情人桥之一。它的名字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这情节总是催人泪下,给每个游览断桥的游客以无尽追思和遐想。 
  据明代《西湖游览志》所说,断桥是由于孤山来的白堤到此而断才得此名的,宋代叫宝佑桥。元代因桥畔住着一对以酿酒为生的段姓夫妇,故又称为段家桥。最早记载“断桥残雪”的是唐朝的张祜,他的诗中的一句“断桥荒藓涩”,从中可知断桥是一座苔藓斑驳的古老石桥。大雪初霁,原来苔藓斑驳的古石桥上,雪已残而未消,难免有些残山剩水之感,于是就拟出了“断桥残雪”这一西湖难得的景观。 
  今日断桥,是1921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我头顶着月光和星光走在桥上,脑子里想着的却是皑皑白雪中的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惺惺相恋的场面,他们的苦恋感人至深。 
   
                                     3 
   
  第二天上午,我们在观赏了孤山脚下的中山公园后,白天又再次来到白堤的西头,并步行一直朝白堤东头的“残雪断桥”走。早春的气候清爽怡人,堤上两端的草地已经绿油油了。堤上的垂柳开始鼓芽,看来很快就会绿枝摇曳了。我看着堤上的游人,一个个脸上都荡着笑容,显得春风满面。我想,在这里不论是多年居住在杭州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待到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白堤和苏堤两堤,桃柳夹岸,红肥绿瘦,花开芬芳,柳絮飞扬,再加上两边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山色空蒙,青黛含翠。那时走在堤上,游人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走进了世外桃源。夜游“残雪断桥”,浪漫异常,情意绵绵;丽日晴天,白堤上的春晓风光妖娆、妩媚。 
  从白堤我们又走到“平湖秋月”景点。这时,天上忽然飘起了蒙蒙细雨,姑娘们纷纷撑起五颜六色的花伞,花伞在流动着,本来就很窈窕的杭州姑娘此时更显得妩媚娇柔、楚楚动人了。雨一直不大,我们不用打伞,在春雨霏霏中漫步西湖岸畔,别有风趣。“平湖秋月”三卷大殿基址今已发掘出土。两峰插云五孔石桥亦修复。这个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傲舸Ч诺拿魍蚶昙涞奈骱澳究贪婊?,《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新中国成立以后,经重新规划和逐年翻建,扩建,新建,这里形成了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更加适宜赏月品茗,休闲消遣。西湖秋夜之月,自古以来被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本」芷胶镌戮扒段г谖骱熬扒幸残硎亲钚〉模嗣侨钥梢栽诖搜胺煤吞逦兜嚼饭偶:臀幕毯?。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nbsp;
  应老板说,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八艺社所在地。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走着聊着,突然不知从何处传来了《平湖秋月》的古曲,曲调缠绵悱恻,悠扬悦耳。在北方的流行曲名中好像叫“闺舞”,现在流传的则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又名《醉太平》,又有说以江南丝竹八大套中的《欢歌》发展而成,此曲广泛流传在粤剧音乐中。听说这是30年代,吕文成于中秋时节畅游杭州西湖,西湖美丽的景色,使他感慨万分,触景生情,遂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的乐曲,赞美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曲调轻柔秀美,表达了他对西湖美景的感受。 
  “这是广东音乐抒情乐曲中的佳品。该曲以清新明快、悠扬华美的旋律,描述了杭州西湖的胜景之一平湖秋月的景致?!庇习褰樯?。是呀,皎洁秋月清辉下的西湖必定是幽静迷人的。我可以想象出,秋夜的景象平和、静谧,晚风轻拂,素月幽静。那一潭平静的湖水,映照着一轮皎洁的秋月,碧空万里,波光闪烁,青山、树、亭台、楼阁,在月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此时,整个西湖好像是一个童话世界。这个乐曲奏出诗般的意境,也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描绘出中国江南的湖光月色,画意诗情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全曲一气呵成,酣畅抒情,被誉为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平湖秋月的美,宋朝孙锐曾在《平湖秋月》一诗中写道: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观赏完“平湖秋月”,虽然遐想得很美,但白天的景色大大逊色,让人心有不甘。嗯,那年秋天再来,一赏平湖秋月的美景。而后,我们又乘车去了新开发的“茅家埠”。那里是西湖的边缘,游人罕至,在茅家埠的湖里荡舟,幽静恬淡,犹入无人之境,天马行空,独往独来。那里还是幽雅饭庄和品茶的好地方,但由于我们中午已经预定了西湖边上的“味庄”,还有应老板的朋友在那里等着,便匆忙向那里赶去。 
   
                                    4 
   
  “花港观鱼”边上的味庄原是茶室,后改为饭庄,主食就是当地的小吃,几乎天天人满为患。我们和刘老板会合后便坐在二楼一个靠窗的位置上,直接冲着“花港观鱼”公园。我们点了正宗杭帮菜东坡肉、油闷笋、龙井虾仁、菜嫂三丝等,还点了杭州特有的精致的小点心。我建议要了五年的特制花雕酒和杭白菊花茶,几个人吃得喝得都非常满意,直称赞味道纯正。这个店里服务小姐也很热情,我说这里的“杭白菊”味足好喝,比青岛的菊花茶要好喝得多,她笑说你们那儿不舍得放菊花,放的多一些味道自然就足了,我想她说的是有道理的。 
  吃完饭我仍和应老板去了“花港观鱼”公园?;ǜ酃塾愕卮λ盏棠隙挝鞑?,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早在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港。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港侧畔建了一座别墅,称为“卢园”。园内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畜养异色鱼,于是游人萃集,雅士题咏,称为“花港观鱼”,成为西湖十景之一。旧时的花港观鱼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后经扩建,现在全园面积近三百亩。园内景观由鱼乐观、牡丹亭、花港、绿草殷殷的大草坪和丛林几个部分组成,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鱼乐园中放养着数万尾金鳞红鲤,游人在观鱼池的曲桥上投入食饵或鼓掌相呼,群鱼就会从四面八方游来,争夺食饵,纷纷跃起,染红半个湖面,以为胜观。在这里纵情鱼趣,真是鱼跃人欢,其乐融融。我还发现,这里的鲤鱼喜欢排长队漫游,好像有一条头鱼在前面当领队,后面跟着大队人马蜿蜒游动,不快不慢,悠闲自在,像极了我常爬崂山的穿越队伍,就是不知道它们有没有收队,这样一直游下去,不知有没有“鱼”掉队,如果有掉队的,有没有强鱼帮游,看来我是杞人忧天了。但是,我还发现花港观鱼湖中的鲤鱼都很“胖”,看来光是游人每天就把它们喂饱了,我看着湖里那一大群一大群的大大小小的肥鱼在笨拙地游弋,心想它们是该减肥了,“美人鱼姑娘”看着还是瘦点好看,因为如今不是欣赏胖美人杨贵妃的时代了。 
  花港观鱼公园里有知名的牡丹园,据说是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开元寺僧惠澄自长安获得一枝牡丹携回寺里栽种,杭州自此始有了牡丹。现在,杭州牡丹要以花港观鱼的牡丹园最为繁盛了,有“酒醉杨妃”、“娇容三变”等品种,千姿百态,绚丽多姿,别有情趣。牡丹割成十几个各具形态的小区。小区里面,栽种着数百株色泽艳丽的牡丹,从高处俯视,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态妍,令人流连忘返。听说园内植物配置精致,四季有应时之花,八节有长青之树,发展了“花”、“港”、“鱼”这一名胜的特色。刚走进公园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花枝招展的孔雀。我发现一只雄性的花孔雀一直和一只雌性的白孔雀调情嬉戏,一会儿双首相亲“接吻”,一会儿“女”跑“男”追,上演了一幕“许仙”与“白娘子”的动人爱情故事,让人忍俊不禁,感叹这“夫妻俩”的温馨恋情。 
  应老板边走边向我介绍,说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传说花港观鱼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题,其中的“渔”字,繁体写法是四点,代表火,乾隆改为三点,代表水,寓意百姓生活风调雨顺。 
  清代许承祖就在《花港观鱼》诗中这样写道: 
  水上新红漾碧虚,卢园景物尽邱墟。 
  就中只觉游鱼乐,我亦忘机乐似鱼。 
   
                                    5 
   
  走在杭州西湖一带的大街上,我看见电线杆上到处都是“印象西湖”的广告宣传,以前耳闻过,后来仔细一打听,才知道著名导演张艺谋主要策划的这一“节目”在杭州大有名气,杭州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印象西湖是“铁三角”继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后又一部“印象”系列实景演出,音乐由日本音乐家喜多郎担纲,张靓颖主唱。印象西湖是由杭州市委市政府、浙江播广电视集团及浙江凯恩集团共同组建的“印象西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一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铁三角”导演团队联手打造的山水实景演出。从2007年3月30日,“印象西湖”就粉墨登场,如期公演。 
  据说,“印象西湖”以西湖浓厚的历史人文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将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现,同时借助高科技手法再造“西湖雨”,从一个侧面反映雨中西湖和西湖之雨的自然神韵。而且整场山水实景演出,通过动态演绎、实景再现,将杭州城市内涵和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向世人推出。听搭乘的出租车司机说,部分节目就在“望湖楼”对面的湖边搭起台子演出。音乐方面,是世界级的音乐巨匠喜多郎先生受邀出任音乐主创,其空灵悠远的乐章与西湖的神韵相得益彰。具有海豚音的超女张靓颖友情演唱主题歌,她那天籁般的声音给整场演出增色不少。观众看到的是一场高艺术水准的山水实景演出,同时享受到一场世界级的音乐会。 
  这个项目的演出具体地点在岳湖景区:南至赵公堤,北至岳湖楼,西至曲院风荷,东至苏堤。在岳湖楼南边设置可容纳1800人的升降式可收缩可移动阶梯形看台;在湖面演出区域内配备特制的灯光和激光照射,以满足舞台及背景的需要。项目的方案设计充分考虑环保、绿化、安全等因素,各项技术、设备全部采用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先进最环保的方案。听说演员的表演将在西湖水域上表现,以自然的山水、景观为天然舞台做表演,称之为“西湖实景演出”,这是一个特别的水上剧场的概念。拥有一个具有千年文化积累超大的视觉空间。它不是歌舞、不是戏剧、更不是晚会。它的演出内容必需和自然景观一致,所以它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自然环境是演出的一部分,随着一年四季的不同,每天气象的不同,自然景观的变化,这个天然的舞台所表现的视觉感受也就不同,实景演出之魅力正在于此。 
  遗憾的是,我在西湖没能看见这个演出,只听说全剧以各种虚幻的西湖景色片段构成,从开始小船载着“许仙”登上“水中阁楼”开始,所有的表演都没有故事,而是一种意向的表演。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是从湖面升起的三角形雨帘,两只大鸟在雨中翱翔,伴着张靓颖《印象西湖雨》的歌声,甚至还能看到白娘子与许仙诉情的戚戚情景呢。 
  当天傍晚六点正,我乘上南航的飞机飞回青岛。当飞机在杭州机场升空时,我仍在极力透过小圆窗寻找着灯火下的西湖。我在想,西湖的美景不仅只是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都会让人留恋不舍,无论何时来西湖,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的。 
  我会再来西湖,不厌其烦地体验西子湖畔的美丽与魅力。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伞下听秋雨

下一篇: 雨季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