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塬去!”——我们的休闲园
来源:作者:闫永定时间:2013-07-29热度:0次
每天,于晨曦微露或太阳初起之时,在“走,上塬去!”的招呼声中,我们单位和附近兄弟单位的人们就陆陆续续地从各自的小区出发,向渭南的南塬走去,开始了晨练,从而拉开了一天生活的帷幕。
我们单位驻地在渭南市中心城区的南部边缘。在这里,有五六家大的工厂单位和渭南师范学院南校区,还有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渭南站。前些年,这里曾被规划为渭南的文教科技区,后因规划变更,这里成了中心城区的边缘区。由于远离了城市中心,这里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稠密的商业网点,没有热闹的人流,没有夜晚的多彩霓虹,也没有休闲的游乐场所和公园。鉴于此,一些人为了享受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不愿继续在此固守寂寞,于是就在中心城区购买新房,纷纷搬离了这里。
这里虽然不是中心城区,虽然城市的“味道”不怎么浓,但这里有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条件,这里依然居住着众多的居民。像我等的一些老年人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对这里已经产生了感情,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环境,已经感受到了住在这里的诸种好处。我们住在这里,似乎还有点“故土难离”的味道。
在我们驻地的南侧不远,就是渭南南塬。渭南南塬被规划为渭南城区的生态保育带,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实行了退耕还林,以林木为主的绿色屏障已经基本形成。这里成为附近居民的一处天然休闲之地,人们把上南塬作为晨练、休闲的主要形式。每天早晨起床,我与很多人一样,在简单的洗漱之后,便急切地走出家门,去上塬晨练,仿佛要会一位约好的“恋人”。
每当我们外出晨练时,在幽林中,在和风中,在缓缓升起的朝阳中,在树林涂上一抹暖暖的金红色中,散步的,跑步的,竞走的人们络绎不绝。唱歌人的歌声、唱戏人的戏声和从收音机中传来的音乐声此起彼伏。
继续前行,沿着塬坡那曲折迤逦、逼仄的小道向塬顶爬去,沟坡边上的树木郁郁葱葱,路旁那星星点点的各色花朵在万绿丛中别具一格,带露珠的花瓣是那样的委婉动人。草丛中时断时续地传来虫鸣声,沟谷中也不时地传来鸟叫声,路边有时会窜出一只野兔,偶尔也有野鸡从草丛中惊飞。
经过跋涉,汗水已经布满了额头,甚至到了汗流浃背的程度。骤然间,塬顶到了,眼前豁然开朗起来。清晨,塬顶是看日出的好地方,伫立塬边,站在高处,清爽的风带着泥土气息,拂面吹过,远远望去,晨光在天际一线的缝隙中慢慢迸发出来,霞光在蓝天和绿野中辉映。在塬顶,视野更远更开阔,平坦的塬面上,田畴方方、阡陌纵横,映入眼帘的景物多么的赏心悦目!塬面上,冬春季是小麦的绿色海洋,夏秋季是玉米的青纱帐。夏日,塬顶之清风,异常的怡人,是享受清风的好地方。如果是雨过初霁,在氤氲湿润而清新的空气中,远方的秦岭、渭河和渭南城区历历在目;站在玉米田边上,望着玉米叶片上挂满的水珠,颗颗晶莹剔透,顿觉心旷神怡;路旁的树上不时的会有水珠落下,偶尔会有一二滴落进颈项,凉爽之感油然而生。
在塬顶,找个开阔平坦的空地一边做做操、扭扭腰、活动活动筋骨,一边拉拉家常、聊聊天,度过美好的清晨时光。时间长了,除了熟悉的同事外,与一些虽在同一单位,但因没有日常交往的不熟悉者也慢慢地熟悉了起来;由于经常上塬碰面,外单位的一些人也慢慢地熟悉了起来,也渐渐地成了朋友。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大家遇见时打声招呼,彼此投来热情的目光,心中不由得泛起一股暖意……
塬顶也是远望的好地方,我也有在塬顶驻足远望的习惯。在塬顶,俯瞰渭南城区更是少不了的。在塬顶,不同时间看到的渭南城区是不一样的。当空气清新时,站在塬顶,南翘远可看秦岭,北望远可见渭河,渭河南侧的渭南城区更是清清楚楚、历历在目;大多数时日,城市的粉尘常常使渭南城的上空好像戴上了一顶灰色的帽子,在朦朦胧胧中,渭南城区显得隐隐约约、若隐若现;冬日时,由于取暖燃烧煤炭等原因,渭南城区常常处在烟尘弥漫之中,城市之容实在难以窥见。每当我站在塬顶遥望渭南城时,每每看到的是雾气、尘霾笼罩城市上空的样子。此时,我确实感到了我们住在城市非中心区的好处。住在渭南中心城区的人们,他们已经习惯了那样的环境,他们也可能已经感觉不到住在那里有什么不好了。呜呼!
一般情况下,我是清晨或上午外出的,但有时候,在日上三杆或溽热高温的中午下午时分,为了放松一下在室内呆久了的不适,松弛一下自己,为了呼吸呼吸室外的新鲜空气,我也会走出家门,去树林下遛上一圈。这时,在林荫下,微风轻轻吹拂,暑气顿时消失。这样的感受是电风扇、空调所无法可比的。
晚饭后,我只到塬坡下走走,一般情况下是不上到塬顶的,但有时会在相好同事的拉扯下,偶尔也会到塬顶走上一趟。这时的塬顶,一抹金色洒落在翠玉般的庄禾之上,养眼惬意;夕阳的余晖散落在天际,艳霞四射、五彩缤纷……此景,真是一幅“夕阳无限好”的绝美画面。此时我想,李商隐的那首诗应该改作“向晚意正适,徒步登古原。夕阳无限好,何必怨黄昏”了。
上塬的人群终日不断、络绎不绝,尤以清晨为最。上塬的人们中,成群结队者有之,三三两两者有之,单人独行者也有之。他们中有成双成对的中年夫妻,有幸福的三口之家,有情切意绵的小情侣,但最多的还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经常相见的还有几位八旬以上的老翁。人们根据个人驻地和习惯,可以从不同的地方,选择自己的行进路线向塬顶进发。人们还可以按照自己的体力和健康情况,决定行走的路线长短,长者三四公里或以上,短者一两公里,最短者数百米。人们的行走速度可快可慢,时间可以在几十分钟以内,也可达到一小时左右,甚至两小时以上。休闲休闲,自由自在,各取其便。
有时,我也会像有些中青年人一样,带上照相机或手机,于外出期间拍上一些照片。迎着晨旭,拍摄那充满活力的朝阳;对着夕阳,拍摄那“无限好”的时光。于莺飞草长的时候,拍摄那桃红柳绿,百花争艳的春天;于青纱帐撑起的时候,拍摄那夏季的生命疯狂;于天高云淡、黄花烂漫、红柿高挂枝头的时候,拍摄那美丽的秋景;于大雪飘飞的时候,拍摄那银装素裹的冬日。有的人,或为老者拍摄那幸福的晚年微笑,或为情侣拍摄那青春的造型,或为孩童拍摄那稚嫩的一瞬……人们用相机记录着这里的点点滴滴,那一个个的画面,那背景,那色彩,那身态,那意境,统统都是美好的记忆,统统都是美妙的记录。
我是一个地质人,在野外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在大自然的这座“办公室”里工作了几十年,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大自然有了浓深的感情。也许由于职业的使然,职业深刻地影响着我对自然的热爱。住在这里的妙处,在于能够继续与大自然朝夕相处,在于能够继续从不同角度打量大自然,在于能够继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在于能够继续谛听体味和理解大自然。天然 、自然、悠然是我想要的生活。在这里,身临、目睹、耳闻大自然,于返璞归真中产生无限的遐想,陡增了生活的意义,怎能不让人怡情养性,让生命充满勃勃生机呢?
我把这里称为我们的休闲园。这里离开了都市的喧闹,这里亲近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到这里成了退休后的不可少的必修课。赋闲在家的我们,怀着一颗悠闲的心,在这里度过退休后的悠闲时光。当今,由于竞争的激烈、快节奏的生活、尘世的缤纷、繁华的诱惑,导致人们心灵产生种种的迷惘和浮躁。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当今社会上一些“污染源”也在污染着我们一些老年人的灵魂,对生活产生了太多的无奈,对喧嚣的红尘迷蒙了方向,对人性的贪婪欲望,把持不住了自己的心绪。我想,我们可以在我们的休闲园里多走走。在这天然的休闲园里,我们惬意地行走,忘记熙熙攘攘的人流,丢掉曾经的恩恩怨怨,抛去生活的烦恼和忧愁,瞭望天空,目视原野,沐浴清风,呼吸着要比城市新鲜无数倍的空气,耳听虫鸣鸟叫,就这么静静地走、傻傻地呆,做一个自然之人。
可能有的人认为我这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酸葡萄心理”在作怪……我要说,我们这些老家伙是过去了的“那个时代”的人,在那“透支青春和健康”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了一辈子,本来就没有什么厚实的“老底”,区区的养老金只是“温饱有余,小康不足”而已,的确也买不起城市中心区那么高价的房子呀!“知足常乐”,我们现在也不讲究什么,凑合吧,有个窝儿就行!还是那句老话: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你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发现自己生活的美好,看清自己的幸福。我们有这么一个休闲园,我们是美好的,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没有必要一个劲儿地羡慕别人,努力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应当简简单单,应当自自然然,应当本本真真,应当宁宁静静,应当淡淡泊泊,应当快快乐乐。我们这里就是一处这样的“洞天福地”。想想那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诗句,岂不快哉!
“走,上塬去!”我愿在这样的的招呼声中,陪同我们的老哥们儿,在我们天然的休闲园里,能够继续不断地走下去!
注:“塬”字,为黄土地区所专用。塬,系指一种为黄土覆盖,位置较高,面积较大,表面平坦的黄土地形;塬的四边比较陡直,为沟谷环绕或被侵蚀而呈现参差不齐状。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