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穿越青岛浮山

来源:作者:李岩时间:2013-07-31热度:0

穿越青岛浮山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所谓,远看山,近观景。我以前爬过浮山,是从此山的北坡,说是爬过,只不过刚上到浮山余脉的半腰,浮光掠影罢了。从浮山后六小区眺望冷峻孤傲的浮山,但见她九座山峰的整座山脉络呈自东北而西南走向排列,一脉相连,峻峭秀拔,九把利剑,直插云霄,又被称作“九峰山”。
  其实,我认为,看山,远看有远看的意境,近观有近观的妙趣。原来的我的脑海里,浮山虽然近在咫尺,但一直听说浮山陡峭险峻,始终没有开发,有些地方很难攀爬。因为我除在浮山北面走马观花看过一次她的外表,并不知道她藏在闺中的真容。所以对我而言,应该是不识浮山真面目,只缘不在此山中。这次,我们要从南坡走进她,掀开其神秘的面纱。
  浮山,顾名思义,就是浮在海上的山。它坐落于青岛市东部,市区的南面,为崂山向西南延伸的余脉,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山脉一直延伸至青岛市区,最后断然止于胶州湾。海拔368米的浮山主峰,山虽不甚高,却常有云雾盘绕。站在山下,时常能看到“浮山戴帽,大雨来到”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
  五月三日登临那天,恰是一个晴天,但雾气较重,不过远远望去浮山仍然依晰可见。浮山不算是一座很高的山,但很精致秀气,它紧邻着黄海,向北守护着岛城。我们一行沿青岛大学和海洋大学之间的青大一路往北走,很快就来到了浮山南麓进山的路口。一进山顺山路上行,满目的绿色扑面而来,树木和植物散发出阵阵清新的气息,我们就像来到一个绿色的天然氧吧,空气纯净,景色怡人。
  边爬边赏景,越往上爬树木的枝叶越浓密。天有些闷热,紧走了一阵就大汗淋漓。我们坐在一块青石上歇息,在四周的青松和刺槐伸展开的枝叶掩映下,不一会儿就凉爽多了。石头旁开满了白色的野花,香气沁人心脾。
  登上山坡,左前方的山丘上可以看到一个陈旧的白色圆顶楼阁。我小心翼翼地登上去向西南方眺望,在雾气中勉强能够俯瞰大楼林立的市容。此时的高楼大厦,一座座就像浮在仙境的海市蜃楼,朦胧飘渺,别有一番梦境。走下来开始向第一个山头挺进。我看到,与浮山山谷里和山腰以下的山梁生长着茂密的槐树不同,而在高处的山岭和山峰上却处处可见苍翠的黑松。起初,顺着山路走较平坦好行,但走了没多久,上山的山路就变得陡峭崎岖,险象环生了。有些地方,已不能称其为路,只是在岩石之间攀登了,有时还得手脚并用。
  第一个山头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大家气喘吁吁地爬到离山峰还有几步之遥的地方,看到人们要大登上峰顶,必须穿过一片嶙峋峭立的山岩,那些陡峭的山岩张牙舞爪,两边是令人目旋的沟壑。我看见一些小青年毫不畏惧,一个个艰难却很灵巧地跳跃过去,他们临峰而览,令人羡慕。我们几个老胳膊老腿的,为安全起见只好作罢。
  我们在这里席地而坐,吃了些随身带的水果,补充了一点体力,便从这个山峰的南侧绕过去,很快,第二个山峰就展现在面前。一路上,风起云涌疑为山在晃动,树梢滴露恰似珍珠晶莹落雨,忽闻山涧欢声笑语,抬头张望却难觅人影萍踪。
  越过山梁,我们想,这个山头我们不能错过了。大家顺山梁前行,北坡上,看到大片曾经被大火劫后余生的黑松,现在仍是一片焦黄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像是对人们警示着大火无情,防患于未然,防山火重于泰山。好在这个山峰都是圆滑的岩石,虽然没有侧路,但凭我们的体能爬上去还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一阵手脚并用,终于站上山巅,极目远眺,顿感天高地迥,身轻漂浮,惊叹宇宙之变幻无穷,倾身转觉离天近,举目回望万岭低,只觉得离天三尺三,山在足下,我只身在其中,此时穹天、高山与人妙趣融为一体。
  第三个是仙人洞峰,仙人洞峰的山巅有两块巨石相倚而立,中间形成过山的通道,“仙人洞”因此而得名。我们从这里一过,虽然成不了神仙,但我看那些成年累月爬山穿越仙人洞的人们,练就个好身体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不过,好容易爬上这两个山头,我们就只能在那里呼哧呼哧的喘粗气了。一路上,五一节来爬山的人还真不少,男男女女络绎不绝,大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大多数是同学,有的是一家子,其中中老年人不占少数。他们许多人经常爬山,而且在长期的爬山锻炼中结成的“登友”?;褂泻芏嗳嗽谕谏揭安?,看来可能就住在附近吧。远处,传来了喊山人长啸当歌“嗷——嗷——嗷——”的声音,受他们的感染,我们也情绪高昂,跟着敞开喉咙“啊——啊——啊——”地喊叫起来,尽情抒发满怀的豪情,同时也借此宣泄一下胸中的积郁。这时,山峰峦之间,喊声此起彼落,一阵阵啸喊在山谷峰峦中久久回荡……
  第四峰危峭峰,山上怪石众多,有的估计达几百吨甚至上千吨。最引人注目的的是在一处山峰的顶端,悬落着一块巨大的椭圆形石头,看上去有很大部分是悬空的,真可谓一触即崩的危石。该峰的北面,有一面高一百多米,宽三四十米的直上直下的悬崖峭壁,如刀劈斧削。站在悬崖旁边往上往下一望,立觉眼晕腿颤。看来,从这条路线由西向东攀登浮山,步步为营,完成穿越不成问题。当我们鼓足干劲,奋力登上一个山峰后,再下来就会有一段山腰上比较好走的山岭小道,然后前方会又有一个陡峭的山头再等着我们征服。
  如此这般循序渐进,当我们一连登上或越过几个山头后,终于又爬上了一个山顶。虽然,涔涔汗水浸透了衣衫,累得我们一个个上气不接下气,但看到浮山的山峰一座座被我们踩在脚下,这种爬上山峰“一览众山小”的兴奋,还是让我们像个孩子似的快乐。我忘情地骑上一块酷像飞马的青石,快马扬鞭,留下一幅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雄姿,颇有些“魏武挥鞭”的豪气呢。这种优哉游哉的心境,久坐在办公室里是找不来的呀!
  爬山途中,最令人陶醉的还是浮山的奇峰。一脉相连的浮山九峰,耸立的山峰,峰峰皆奇绝,而且她的奇绝浑然天成,没有丝毫的人工雕琢。再攀登上第五个山峰,回望黑风口的峰顶,巨石耸立,造型奇特,因五块巨石就像人的手指,所以有人又叫它“五指峰”,相当于第四峰,其山间有一块巨石就像倚山斜立的观世音,脚下是一只仰头爬山的石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各峰之间的奇石中,形象千奇百怪,有的像俯卧的骆驼,有的像巨大的龙珠,还有些上面坑坑洞洞,像是穿越大气层时被燃烧而成,又被人命名为“天外来客”。浏览着浮山上的这些奇峰怪石,我不能不赞叹大自然的造物魔力,也不能不钦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在山峰上,我们石板作桌,天当餐厅,摆上了丰盛的午餐。这时,天空中飘来一阵凉风,略见铅灰云长的天上,悄然飘来一丝丝毛毛细雨。喝着罐装青岛啤酒,品着酒肴,眺望着远处山峰青黛明晦,座座山峰笼罩在云霭之中,清晰可见。
  当我们又奋力攀登上一个山峰时,我看到在其东面的山峰中,豁然屹立着两座像巨大石笋的山峰,直上直下,犹如擎天的石柱直指苍穹。人们称之为“天柱峰”,从西往东排列为第七峰。天柱峰就是浮山的主峰,海拔300多米。在相当陡峭的主峰上,用肉眼也可以看清,两个小青年手趴峭岩,勇敢地登上峰巅,在山巅上直立着手搭凉棚远眺,此时让我感到了宇宙的浩瀚,人类的渺小,此情此景,也让我倒吸一口凉气,替他们捏着一把汗,当时幸亏没有什么风,要不可真太危险了。在天柱峰的脚下,有一座很破旧的小寺庙,据说,凡是攀登天柱峰的人,都要先到小庙里拜拜神仙,祈求平安、幸福。
  在峭壁悬崖上,处处可见顽强的黑松盘石而生,根深枝繁叶茂,亭亭伸展如盖,使人感到一种苍劲、冷峻和古朴。在山上,雾气渐渐淡了下来,翘首眺望东面的崂山,雄伟奇绝,傲然矗立,远处山海相连,海天相接,天海一色。遥遥望上去,在天与海的连接处,隐约中闪耀着一条很长很长的水平线的淡蓝明亮的光带,一直向南方延伸开去。了望南面的浩淼黄海,蔚蓝色的波涛万顷,分不清大海与天际的界限。诸如大公、竹岔、小麦诸岛,以及航行在海上的巨轮,洋洋洒洒散落在一望无垠的广阔海面上,这些斑斑点点在淡淡的云雾中时隐时现。放眼西面的市区,一座座崛起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再看北面浮山后的这一大片新区,在群山峻岭的环绕中,一片片住宅楼排列整齐,浓绿中的红色瓦顶星罗棋布,四通发达的公路纵横交错,远远望上去恰似一幅美妙的图画。
  下山途中,青山新雨,莽莽苍苍,满目翠微,山林里翠鸟鸣啼,婉转曼妙不绝耳畔,山涧里清流潺潺,“哗哗”的水声在小溪中欢响流淌,悦耳令人心旷神怡。我想,在时常受干旱困扰的青岛,市区的浮山为何就常年林木苍翠,泉水淙淙呢?原来是浮山的云雾变成露滴雨滴,滋养着林木花草,渗透进山的缝缝隙隙,整个浮山才始得如此苍郁滴翠,加之大海的水气蒸腾变幻为云霭,源源不断飘然而至此,这才有了浮山云雾不竭的源泉呀。所以,漫山遍野云雾的常年缠绕,也正是浮山得以涵养的巨大水源。在庵前和两侧山涧里,有许多人在汲水,浮山的泉水清冽甘甜,周围一些居民每天都用它煮饭和沏茶。我们便用喝完的矿泉水瓶子满满地灌了几瓶子,回家煮开泡茶,岂不乐哉?
  这时,天色放晴,浮山的云的变化越来越美。眼看着山峰之间云缠雾绕,就像给山峦披上一层银白色的面纱,给人一种极其神秘和飘逸欲仙的感觉。浮山的云非常美,美在它的变幻与流动,一朵朵、一缕缕雪白的云絮,轻盈曼妙,从山峰、山腰间徐徐飘过,亦梦亦仙。进而,当整个山峰被云雾笼罩住的时候,我们就只能看到云的静谧和悠雅。过不多久风来云动,只要在山上身临其境,就能感受到流云的飘动。云气会从人们的身边,从黑松树的针叶间,从嶙峋的山岩旁,或贴紧山梁,或沿着山坳,随风飞速地飘荡,乱云飞渡,从从容容。
  下山来到公路上,恋恋不舍地回望浮山山峰,座座山峰依旧是那么静寂孤傲,直插云天,一层浓浓的云雾笼罩着,山势更显峻峭冰冷,淡淡的青霭显然是由大海飘来,为九座山峰披上洁白的纱衣,雄姿傲然,妩媚动人。哦,天地悠悠,情趣悠悠,今日方知浮山真面目,恰如仙境无限好,来日约定到此再攀登,旖旎风光花枝俏。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