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退休后的读书生活

来源:作者:徐万凯时间:2013-07-31热度:0

退休后的读书生活
徐万凯

  三年前从工作岗位退休后,读书就成了我重要的生活方式。
针对自己文化底子较薄,读书首先要“补课”,特别是补一补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按计划我买了《论语》、《老子》、《庄子》、《孟子》以及《史记》等经典古籍,是那种大开本,带有译文的,很方便老年人阅读。因为喜好文学,还要读一些中外文学经典,特别是以前很少读的《诗经》、《楚辞》。为了使退休后思想不至于脱离社会,还能与时俱进,我就一直订阅着当地的晚报和信息含量丰富、分量重的大型杂志《新华文摘》。每当上午9点钟的时候,若没其他事,我就在书桌前捧起了书报。
  但此时读书已不是少时读书。少时读书可用一目十行来形容快,好文章用心多读几遍便能记下而终身受用。现在却是视力、记忆衰退,常处于看不上几页纸就已老眼昏花,其内容也是看后便忘的多。但我不气馁,也不怕慢,就准备了两个笔记本,一本记名句箴言和难懂难记的地方,以便增强记忆和用时好查阅。一本则记下书中漂亮独特的语言和写作方法,借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用老办法把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剪接下来,然后合编保存,以便反复阅读欣赏,现已合编10多本。
  此时的读书于我也不是“学而优则仕”,书中也没有“黄金屋”和“颜如玉”, 更不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却真真切切有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觉。      
  读古之经典书籍,感受到儒家仁者爱人,是一种带着温度的思想,就像和暖的春天。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火一般的理想和热情,就像帜热的暑天?!把だ弥橛谄降?,一切顺其自然,是道家在生命中如秋凉一般的清冷。法家则“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在社会生活中犹如严冬一样冷酷无情。正是这犹如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的古文化大观奠定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基础,至今仍然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读史书使我能理清一些历史脉络,甑别善恶,在思考中反省人生和社会。读中外经典文作品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大餐享受,如吟颂唐诗宋词,那带着中华文学特质的美感就会顺着身体的气脉直通心底,融化于全身,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精神享受。重温《红楼梦》、《悲惨世界》等文学作品又会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人性的巨大震撼,再次阅读鲁迅的作品使我重新感触了什么是中国“魂”和中国人的“脊梁”。坚持阅读晚报和《新华文摘》等报刊或上网游览,就能“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使我触摸到社会跳动的脉搏,感触到时代发展的气息。
  读书的过程还使我体会到对社会、对生活进一步的认识,对思想进一步的开阔,对知识进一步的积累,在“知”和“行”相统一中不断提升自我。于是在自己休闲写作的杂文随笔中就多了一些“子曰”或“古人云”的先贤人物引言,给文章增添了历史的长度和思想的厚度,对一些事物的描写也有了新的高度。如我有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的散文,写作前就读了大量前人描写三峡的诗文,在与这些诗词大家的“交流对话”中我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观,“可怜十二奇峰外,更有零星百万峰”的奇叹,“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的赞颂来概括三峡的奇美与壮丽,使文章增色不少。我还在阅读毛泽东选集前四卷的基础上写下了一篇《毛泽东理论著述的文学风采》的文章,被一家大学的学报所刊用,如果不是阅读给我知识和力量,我一个卑微的小人物怎么可能去触及这样的大题材呢?
  这就是我退休后的读书生活,一种有着自己梦想的读书生活。
  通联:重庆一三六地质队
  地址重庆渝北区龙溪街道花卉园西一路9号
  邮编401147 电话13012335536
  邮箱xuwankai1950@126.com
                                          2013年8月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感谢山

下一篇: 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