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散记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8-01热度:0次
题记: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的第二故乡永远萦绕在我梦魂里,环绕它的青山、绿树,蔼蔼烟雨,还有那崖、那水、那桥、那乡亲的笑脸,永远的留在我的记忆里,小村,是我的青春梦,我的悠悠故乡情。
转眼间,从农村返回城市三十多年了,插队时候发生的有些事情就这样在心里困惑了很久,不敢回头。现在想起来,当年响应号召的我们,走过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现在重新在城市建立了家,也已经是很幸运了。闲暇之时经常想去看看我们当年插队的小村,村头的小河,绿纱轻掩的知青屋。我不时的在问自己: “那里还有我当年的歌声,河边飘逸的柳絮,洗衣服的石板,和经常伴我入梦乡的乡村伙伴吗”?
在2006年的秋天,我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当年插队的小村。我们的小村还是静静的座落在潍河旁边。绿树,红瓦,炊烟袅袅。小桥,流水,土路弯弯。下了公共汽车,走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穿过一片白杨树林。再跨过一条几乎没有水的蜿蜒小溪。哦,我的第二故乡到了。远处咩咩的羊叫声与或远或近的狗叫声此起彼伏,小村的房子变得我难以认识了。村头路边有一棵大槐树,原来是老队长上坡敲钟全村劳动力每天背诵最高指示的地方,现在开设了一个烟酒店,当年的大队长(革委会)主任郭有功就是烟酒店的老板。记得在我们插队的时候,他已经有四个孩子了,其中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他的三个女儿曾经跟我上过学,当年我是村里的民办教师呢。现在,他的小儿子和一个女儿已经去城里打工了,那两个大女儿早已经嫁到邻村。小儿子郭平把个五六岁的强强甩手扔给俩个老的。
郭有功今年六十来岁,有点驼背,虽然只是读过初中,但是在文革时候却是村里的文化人,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起来造反夺了村委大权,是他带着村里的全体领导成员去公社把我们接到小村。在农村插队的日日夜夜,他曾经是决定我们知青命运的核心人物。
郭有功看到我的到来,高兴地两眼眯成一道缝。急忙跑出来握手:“真想你。怎么也不来看看老乡啊!”
“忙啊,今天休假,这不是来看您们了吗?”我说。
一个剃着光头,顽皮的男孩凑上来对着我的数码相机镜头做着鬼脸,“强强,不要调皮,”郭嫂急忙喊着孙子。
郭有功的儿子郭平和妻子去城里做建筑工人,把孙子留给了老两口,老两口开着小店。照顾着孩子,由小女儿和女婿经常来家帮着操持地里的活,也落得清闲。
“村里现在还好吗?”我数落了几个熟悉的至今难以忘怀的名字。
“亮子已经去了内蒙,做贩牛生意,很少来家,喜子开了个豆腐坊。天贞开了个磨房,对外加工面粉,明海现在可阔气了,他女儿嫁给了潍坊市的政府官员,儿子开了个汽车修理厂?!碧焦泄Φ慕樯?,我不由的佩服起眼前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的思维还是那样敏捷,记忆力还是那样的好!
“晓红的两个儿子怎样了”?我急切地问:
晓红是68年我们一起插队的知青,当我们来到农村的第一天,大队里就安排我们听贫协主席张大川给我们知青做忆苦思甜报告,贫协主席张大川在台上声泪俱下的诉说了他家的苦难史,他的爷爷是外村来逃难的孤儿,被老爷爷收留,他的父亲也外村来逃难的孤儿,被爷爷收留,他自己也是外村来逃难的孤儿,被父亲收留,几代人都没有结过婚,娶上媳妇,他那年已经三十八岁了,还是光棍一条。他的嚎啕大哭震撼着会场,也震撼着我们城里来的十五个知青的心。晓红姑娘是我们学校的高中毕业生,是我们知青组的付组长。善良,美丽是我们学校同学和知青男生仰慕追求的偶像。她当时神情激动,要求发言。她的发言使我们大吃一惊,她决心在农村扎根一辈子,把自己嫁给三十八岁的贫协主席张大川做媳妇。村民们吃惊的原因是:贫协主席张大川好吃懒做,是个标准的二流子,文化革命起来造反,才跟着郭有功当了贫协主席。农村姑娘谁也不愿意嫁给好吃懒做的二流子。这么漂亮的城市姑娘嫁给他岂不是鲜花插到牛粪上吗?知青们吃惊的是,我们来的第一天就走了这样一位好同学,对她的行动也是感到既惋惜,又敬佩。当时我是知青组的组长,在那种形势下,没有别的选择。立即上台发言,表示支持晓红的革命行动。在一个阴冷的风雪天,我们送走了晓红,她做了贫协主席张大川的媳妇。后来,她给贫协主席张大川生了两个儿子,她成了全县,甚至全国知青扎根农村的典型。但是,人不是钢铁做的,农村的艰苦,两个孩子的拖累,加上张大川好吃懒做,她病倒了,得了肝硬化腹水,很年轻的她就离开了人世。贫协主席张大川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好吃懒做的恶习不改,妻子离去不久,也一命归天了??闪牧礁龊⒆有铱饔写辶斓己椭谙缜椎陌锩?,现在已经长大了!
看着我着急的样子,郭有功介绍说;“他的两个儿子始终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现在已经在城里按了家,在集体企业打工了?!?BR> 听到郭有功的叙述,我感到有些释然,总算得知老同学的孩子的前途有了归宿,也能使晓红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但是由于村里的熟人大部分都不在家,任凭分到手的土地荒芜反而去城里打工,我又感到茫然。我想起了村南的学校,我当年的自留地和在地里栽下的梧桐树,告别了郭有功,我奔向了南崖。
我的青春献给了这里,因此,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勾起了我太多对往事的回忆,看到村里乡间小路已经修了水泥路,心中感概万分。
南崖有村中一百亩土地,由于地势高,过去村里把学校,磨房,发制品加工厂和村民的自留地都设在这里,在靠近公路的地方,有一片小树林,矗立着一处小山包据说那是清朝状元陈官俊的墓地,他曾经做过皇帝的老师,因此,他的墓地就这样气派和风光。南崖的土地由于地势高,灌溉费事,因此多种地瓜和间种玉米,还有当年队中分给大家每人4厘地(相当于现在的1分2厘)。我的自留地就在村头,由于离村太近,村民的鸡鸭经常前往捣乱,我就干脆栽了四十棵梧桐树,在我离开村回城的时候,四十棵梧桐树已经有碗口粗,可以做房屋的懔条了。我的梧桐树现在还在吗?怎么没有看到呢?我在南崖寻找着我的树。我惊异看到:许多地荒着,长满了杂草,有的土地栽种着地瓜和玉米,长势却不太怎样。
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和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汉在地里择菜,我向他们招招手,他们急忙从地里走出,看到我的样子,诧异的问:“您找谁,”
“您是陈乃田吧?”我看到,站在我面前的乃田虽然已经是标准的农村老汉,但还有当年那个聪慧英俊的摸样,我们插队的第一年他是生产队的会计,我是记工员,我们每天都在打交道,在寒冷的冬天,我曾经在他家里吃过热地瓜,喝过玉米粥,他妈妈的热情,他妻子的贤惠,还有他女儿燕燕的名字也是我给起的。我怎能忘记他呢!
“你怎么知道我?你是谁?”他诧异地望着我询问。
“我是于向阳,当年的老知青,你当年的弟弟回来了,您不认识吗?”听到我的谈话,他非常高兴,“你离开35年了,没有想到还能见到你,欢迎你回来?!奔泵φ泻羝拮樱盎丶?,带向阳弟弟回家!”
“我当年栽的梧桐树呢?怎么我找不到呢?”
“你栽的梧桐树在1976年大队就用它盖了学校,那块地分给天福家当了宅基地。现在已经盖成2层小楼了?!蔽宜匙懦履颂锏氖种竿?,果然前面有一座2层小楼。和红瓦绿树的村办学校在一起。对于我栽下的树能为村里的教育出把力,我感到欣慰!
我跟着陈乃田回到他的家里,这是一个很讲究的普通的农家小院,黑漆的大门,宽敞的院落,迎面是五间灰砖红瓦的房子,左边是厨房,猪圈,厕所,右边的两间厢屋可能是仓库。室内厅里摆放着29寸彩电,旁边有音响。墙上挂着两幅字画。我想:到底陈乃田是个文化人,室内布置也如此雅致!
“大娘呢,她老人家好吗?”我问。
“早已经故去了!”听到这句话,心头一紧,一股热泪涌出眼眶:多好的大娘,在冬季的寒风中,跑到我们知青组,让我去她家喝一碗玉米粥,吃一个滚热的甜甜的红薯。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我想起了陈乃田的女儿小燕子,当时,小燕子的名字还是我给起的呢,就问:“燕子现在怎样了?”“她就在村里开了个挂面厂,我让她来现在家?!彼低?,陈乃田拨通了电话,
燕子从小就是乖巧听话的孩子,从小依偎在奶奶身边,帮助奶奶做很多事情,上学学习很好,从来不让家长操心。初中毕业后就回到了村里,仍然愿意依偎奶奶。她心疼奶奶那双精瘦且骨节粗大长满了老茧的手。她特别懂事的是,每次看到陈乃田从外面做事回来筋疲力尽的样子,她都会问:爸爸,你上炕休息?我给你倒水;妈妈,衣服我来洗?我先给你捶捶背。把三个老人哄的团团转,后来,找了个女婿,就在村里开了个挂面厂,好多大超市都来要货,生意很红火。我们知青回城后陈乃田又有了一个儿子,很聪明,懂修理汽车的技术,现在在村里开了个汽车修理厂,一家人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村里人谁见了谁眼红!
“爸爸,谁来了,”随着清脆的话语,一个打扮入时、面目清秀的姑娘出现在我的面前,难道这就是当年的小燕子,谁又能看出这是个农村姑娘呢?“这是……?”小燕子看到我有些迟疑地问。
“这是你的向阳叔叔,当年在村里插队的知青?!背履颂锝樯芩?。
“我知道了,我的名字还是你起的呢!我经常听奶奶谈起你?!惫媚锔咝说厮?!
在吃饭的时候,我和陈乃田谈起了村里闲置的土地,陈乃田说“近年来。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赚钱,把分到手的土地都荒在那里,许多土地杂草丛生,野兔子也在草地出没。幸亏今年中央出台了免除农业税的新政策,估计今年秋天村民能回来种这些荒地,眼看要到秋分,种麦子的季节快要到了,今年可不能让土地再荒下去了?!彼档秸饫铮履颂镉痔钙鹆怂募苹好髂臧汛搴蟮拇蠊党邪吕?,改建成养鱼池,再在他分的地里盖上塑料大棚,种蔬菜,再加上挂面厂,汽车修理厂,估计全家一年收入几十万没有问题。
看着眼前这位普通的农民,我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敬意,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有多少农民成了企业家当上了大老板。
在陈乃田的陪伴下,我看了村里现在的环境和房屋。看来,昔日的小村已经进行了统一规划,原来破旧的房屋没有了,弯弯小巷也没有了,取尔代之的是整齐的村街,红墙碧瓦的小屋。小村依旧是青山葱翠,绿水长流,芦花在风中轻笑,荷花在水中静默不语。
“大哥,你怎么来了?”面前一个胖胖的中老年妇女向我喊着。
“这是谁???怎么我记不得了”,我在冥想。
“我是袁玉风,我家从东村搬到西村来了!”
哦,我记起来了,她就是我们知青组的第二个嫁给老乡的姑娘,当她来到农村的时候,她怎么变成这样??!原来她是全组最年轻,最漂亮,最苗条的姑娘。
插队来到农村时,她才15岁,走到田野,第一次感受到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不禁被这里的景色给陶醉了。摘一颗酸甜适口的山杏,尝一颗红得诱人的樱桃,吃一口农家田里的黄瓜……这里的一切对于她来说都是那么的新奇。但是,她们女知青的大姐晓红出嫁走了,也给她带来强烈的震撼。那夜,她哭了,为了自己的大姐嫁给了贫协主席,她哭了。但是,从那天起,她开始了尿床,因为那时我们没有知青自己的房屋,只是住在房东老乡家的大炕,她夜间尿床,别人的被卧也湿透了,这就引发了女知青之间的矛盾,农村有个说法:这种病,嫁人就好了,在房东陈大娘的作和下,袁玉风嫁给了农村供销社领导的儿子,那年她15岁! 我们回青岛就业的时候,由于她已经和当地百姓结婚了,就没有回青岛。她后来也在东七村的供销社干了售货员。
“你现在怎样了?还在供销社吗?”我问。
“我退休了,两个儿子都就业了,我就不干了………这里空气好,粮食,蔬菜都新鲜。我这辈子就这样了,现在,我们的村子真的‘甜’起来了,也不再是苦的啦?!?BR> 听到袁玉风爽朗的回答,看到她那饱经风霜的脸,虽然年纪显得比实际年龄老气,但是身体很硬朗,不象我们这些回到城里的老知青,许多人都有腰酸腿痛,高血压,心血管病。 我不由的感叹到:是啊,现在的乡村已经富起来了,这里曾留下了我们的足迹,留下了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我们把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块黑色的土地,这里有我们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
太阳落山了,是到了我离开的时候了,我的身边聚满了乡亲,我的眼眶里融满了泪水,告别了陈乃田,袁玉风,郭有功等众乡亲。再见,乡亲们,再见,我的第二故乡!
悠悠情思青春泪,甜甜乡音牵肚肠,回回首,三十八年过去,我们的汗水,我们的热泪,我们的青春,都留在了小村的黑色土地。我的第二故乡啊,你会永远萦绕在我梦魂里,环绕你的青山、绿树,蔼蔼烟雨,还有那崖、那水、那桥、那乡亲的笑脸,永远的留在我的记忆里,小村,是我的青春梦,我的悠悠故乡情。
昨日的故事始终荡在我的心弦,在漫天霞光中已写进了今天的风景线,挂牵在心头,牵挂在潍河的两岸,随潍河的流水奔向明天!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