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摸螃
来源:作者:朱玉富时间:2013-08-07热度:0次
闷热的夏天,河水清澈,也是农家人避伏的时节,这个时候聚集在家的小伙子为吃上鲜嫩的螃蟹,便相互招呼一声:“吃了晚饭一道摸螃蟹去,开开荤。”就这样,两三个小伙子一碰头天一抹黑就草草吃晚饭,在村西的河边小石桥碰了头。他们的上体光着脊梁,胯下围着褂子遮盖。一手拿手灯,一手提着柳编的鱼篓,扑通、扑通跳下水。这是三十年前,鲁中山区农村司空见惯的风景。
那时要吃河蟹,有什么稀奇?河沟里有的是,只要你有本事跳下去摸。一晚上能摸20多斤,但是摸螃蟹是一个技术活,必须眼疾手快,做到十拿九稳,当然,村里全家人能吃上一顿丰盛螃蟹宴的依然为数不多。因为光有技术还不行,必须胆大,摸螃蟹不仅有时能摸到水蛇,还能碰到狐狸、獾什么的野物。
首先,要准确判断螃蟹的藏身处——蟹洞。蟹洞是扁的,因为螃蟹是横着走的,(曾有农谚“你是属螃蟹的横立着走,意思是很牛的意思)并且洞口边有新鲜的紫青砂泥,水蛇的洞口是圆的。因为蟹打洞较深,把深处的沙泥都扒到洞外。外行的人辨不清,看到洞就把手伸进去摸。忽然哇呀呀大叫起来,并拼命往外游。原来他摸进了蛇洞,捏到一个凉凉的东西,拉到洞外一看,是一条青花蛇,吓得面如土色,连忙甩手往外逃。有经验的人看到圆洞是不会贸然摸进去的,里边可能有蛇;而且,即使碰到蛇也不怕。那红黑花纹的蛇俗名叫“臭长虫”,是不咬人的。还有一种叫青鳗蛇,它没有洞,在水里游走,也不咬人,也不用怕。摸蟹遇到蛇,大体都是这两种蛇,怕什么呢?
其次,要有经验和技巧。螃蟹又叫“横爬”,伸开腿有半尺长的活洞只有三寸宽,横着爬行自然进出有余。但到底下藏身处却宽阔得多。摸蟹人手不大容易伸进去。这时就得拿出随身携带的铁铲把洞挖开些。如果伸进去手指只能凑到蟹脚,要沉住气,不能拉起蟹脚就往外拖,不然往往拉到的只是蟹脚,蟹身还在里面,令人奈何不得。有经验的人不强做,而是手指搔搔蟹脚,手缩后些等待。不一会儿蟹自动爬出来,让你逮个正着。若遇到很深的蟹洞,手伸进去直到肩膀还是够不着,请不要放弃,这可能是大蟹。怎么办?那就随手折根水茅草,将水茅草轻轻伸进洞底桶几下,然后手拔出来在洞口等待。蟹受到惊动,就要转移,往往不一会就爬出洞口欲逃走。说时迟那时快,一把将它揪住。若动作稍迟,它接触到洞口人的手,马上会往里缩,飞快再逃回洞里了。如果还用老办法,用水茅草往里桶,任凭你把它戳死,再也不肯爬出来,令人望洞兴叹。
在水深的水坑、水库岸的洞穴里摸蟹,往往会有遇到大水蛇的骇人经历。如果在水深处摸到洞,那必然是蟹洞,虽然眼睛看不到,但这是经验。摸蟹人必须会扎猛子,这儿叫“倒栽葱”,潜到水底里去摸,一次不行,头冒出水面吸几口气,再扎进去摸。有时要扎好几个猛子好容易才摸到深水洞里的蟹,累得气喘吁吁。
每每摸到蟹,总是反过手把螃蟹塞进背后的鱼篓里,盖上盖子。它就爬不出来了。这种鱼篓,鲁中人称之为“蝈蝈笼子”,也可以逮蚂蚱用。它的肚子扁圆而大,脖子细长,口上有盖子,好似酒壶。盖子的柳条密布倒排,中间用线编押,像一只倒扣的头顶帽。把蟹投放进去就逃不出来。怪不得后来人们就把那些只打进账不打出账的精明小气之人喻为“属牛X”的,光进不出,真是形象幽默。
摸蟹人一般在晚上10多点钟回来。如果10点多钟以后还不回转,家人和邻居都知道他们碰到好时运了,一定摸到蟹多的沟舍不得离开。等到他们终于回家,立即有好几个人围上去,眯着眼瞅他们的鱼篓,发出羡慕的赞叹声。晚饭时候,每家都把饭桌和凳子搬到屋外。这种夏日乘凉兼吃饭的习俗使得农家院顿时热闹得很。摸到鱼蟹的人家端出一大盘红红的螃蟹,着实令人家羡慕。这时有的娘子不免开始埋怨自己的丈夫是旱鸭子,家人闻不到一点螃蟹腥气,嫁了这样的男人真窝囊。而那边鱼蟹吃得开心的女人拍拍空空的饭筲箕说:“有啥好呀,捞鱼摸蟹不务正业,黑灯瞎火胡折腾,多吃了几个窝头而已嘛?!?BR> 农村里还有一种以摸蟹为副业的,他们蟹经娴熟,每天满篓而归。次日清早拎着一串串扎在绳子上的蟹到集市上去卖。聚少成多,整个夏天过后手头积下不少零花钱。当然,秋后的螃蟹更是让人谗水欲滴。俗话“秋风爽,蟹脚痒”,那时候水里的螃蟹不仅最肥壮,而且母螃蟹肚子里都储存了蟹籽,且爬行最活跃了,在沟河纵横的山沟,乡村里的人都爱去摸蟹,形成农人们特有的一种传统风俗和风景。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