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嵩山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3-08-09热度:0次
嵩山是一座文化圣山,佛道儒教彼此交融荟萃。嵩山是一本地学天书,五世同堂彰显沧桑厚重。
这座年逾数十亿龄的圣山,在我眼里恍若沧海桑田里走出的人瑞老道。他一袭青衫,慈眉善目,手持仙杖,颈佩珠链,乘云御风而来。他时而仰天长啸,声若洪钟大吕,时而俯身祈祷,音韵疾徐而远。在他面前,莫说已届天命之年的我,恐怕连传说里寿享八百的彭祖,也像混沌初开的天真孩童,怀着一腔对先哲毕恭毕敬的虔诚之情。
巍巍嵩山,雄峙中原,天心地胆,由此而生,宗教文化,居此发轫。其形雄奇俊秀,空灵如禅,其蕴广积厚淀,博大精深。不群策群力,不穷书问典,不溯史搜证,不探秘百科,仅凭个人书生意气,万难读懂这部天书。多少次寻寻觅觅,多少次冷冷清清,多少次空手而归,拜读嵩山仿佛成了一次无尽的精神苦旅。多少次艰难登攀,多少次古寺踏访,多少次扑朔迷离,拜读嵩山仿佛成了一次艰辛的文化探秘。但那次参观嵩山地质博物馆之后,一场古今交集的五彩梦境,却让我凭借梦想的翅膀,穿越遥远的时空隧道,领略到46亿年前洪荒远古中的神秘蒙太奇……。
那时,天地茫茫,混沌未开。太阳尚未出世,地球尚在孕育,嵩山还沉睡在古海洋之中。光阴荏苒,时空交互,几乎和太阳、地球同龄的嵩山崭露头角,周身遍布40亿年前地球学变化活动的轨迹。其后又历经“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和“少林运动”三次剧变,历尽浮沉颠荡,饱尝演变阵痛,几番沉积褶皱,方才形成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使得嵩山像伟岸的巨人横空出世。
进入嵩山地区,峰回路转,移步换景,举目古建庙宇,俯首地学奇观。在不足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清晰地保存着“嵩阳运动”(25亿年前)、“中岳运动”(18.5亿年前)和 “少林运动(5.7亿年前)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面及典型的构造形态遗迹,令人叹为观止!在不足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连续完整地出露着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地层序列,被地学界称之为“五代同堂”。这些天造地设的自然奇观,在中国乃至世界名山里绝无仅有!
五世同堂,在人类学的层面,意味着一个家庭人丁兴旺,幸福安康,为天伦之乐最极致。须厚积祖宗荫德、躬行济人善举方可得享。五世同堂,从地质学的角度,则寓意着一座山岳显露五个地质纪年的岩相特征,蕴含亿万斯年海陆沧桑巨变的巨量信息。人生在世,纵有百岁,亦譬如朝露,恍若流星,不过匆匆过客而已。而地火奔突,海水沸腾,地壳运动,此起彼伏,大山崛起,旷世持久。若非沧桑尽历,天工开物,奇景齐聚的嵩山恐怕难以成就。
嵩山之奥,还在其自然之美之外的人文荟萃。自三皇五帝,多有传说系于中岳。早在十五万年前嵩山地区即有人类活动,裴李岗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丰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即有“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的记载。据说曾有三十余位皇帝和众多文人骚客在嵩山留过印迹。相传汉武帝登临嵩岳,松风乍起,呼声如雷,下官遂敷衍“山呼万岁”,武帝辄封“万岁峰”。武则天中岳封禅,曾投金简以除己罪,始有登封之名。乾隆皇帝亦题有“自古山川秀,太少无穷奥”,诗中“太少”即指太室、少室二山。同是嵩山登顶远眺,范仲淹慷“不来峻极峰,何能小天下”之慨;清朝诗人施润章则状“中原归林底,长啸依古松”之幽。徐霞客嵩山七日之游更是详记自然人文胜景。且莫说古代嵩山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但凭荣膺世界遗产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乃至其中的少林禅寺、嵩阳书院、中岳庙、汉三阙、观星台等任何一处人文胜迹,都足令厚重嵩山高屋建瓴,在五世同堂之上锦上添花。
沧海桑田只等闲,雄峙天中河之南。昔来彭祖八百岁,愧见中岳亿万年。在对嵩山几番亲履、虔诚拜读之后,作为晚生侪辈的我,诚惶诚恐地写下以上诗句,藉此聊作结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