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后备资源外业调查手记

来源:作者:枯藤残鸦时间:2013-08-13热度:0


  按照工作安排,这几天由我和耕??坡揽瞥じ涸鸲匀?0亩以上的未利用地进行现场踏勘,目的摸清家底,全面了解我区后备资源主要是荒草地和裸露石岩地具体地块情况,为下一步实施土地开发复垦项目收集第一手资料。
  为争取时间,每天7点多钟,搬上一箱水我们准时出发。
  面对着航拍影像图上花花绿绿的各类标识,几个人时而分开时而相聚,仔细在图上搜寻着那一抹可爱的嫩绿色(荒草地颜色标示),爬荒山、越裸岩、钻树林,过沟涧,撒下一路的辛苦和汗水,收获的是一块块基本具备开发复垦条件的地块
  奔走很辛苦,但是我心很愉悦,因为我工作,我快乐。
 第一站  芦山脚下
到所里汇合后,一辆猎豹一辆普桑,载着我们一行六人,很快就来到了庐山西侧脚下,这是我们今天行程的第一站,图上显示为山南坡为70亩左右的荒草地,西侧紧挨着是一大片的裸砾石岩地,车子就停在地块东侧的山间路上,路东大片整齐的土地,就是我们2010年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庐山地块,那块地由于地形复杂岩石多,实施难度是当年五个项目之首,费用低,加上土源缺乏,实施后的效果一直让我耿耿于怀。
来的路上还想着呢,今年这么旱的天气,一定是白地皮了,出乎意料,映入眼帘的竟然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庄稼:顶着黄色小花的早花生,摇曳着身姿的棉花苗,还有蓄意待发的红薯秧,如果再能及时的落几场雨,这新开发土地上的收获一定不亚于我们塔山的吨良田。
山中没有路,一行人踩着一路的荆棘,避开脚下大大小小三尖六棱的石头,穿过山涧沟,不一会就爬上了一个大土埂,我一个人被甩在最后,紧赶慢赶,气喘吁吁也终于爬上半山腰,展开图,几颗头在太阳下凑在了一起,仔细比对,需找着目标。
由于山中没有具体参照物,手中图又是1比5万的,没有一定经验很难给图斑定位,几个人一边查看图纸,对照地形,一边七嘴八舌发表着意见和建议,咱虽然平时一直是个大迷糊、忘事精,但十几年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不夸口的说,还是有点看图识地的小本事。
仔细比对着图上标注明显的道路线和四周围村庄、山头,四下多走几步,不一会就八九不离十的确定了两个图斑的大体位置:脚下不远处,零散散林立着大大小小的裸露石岩和星罗棋布的采石坑朝南延伸到阚山铁路线,西侧淹没在“二次进军荒山”新栽的小树林里。
整片地里稀稀拉拉没精打采的站着几棵杂树,目及处或成片或成垄东几棵红薯秧,西边一棵南瓜苗,是群众自发收拾的零星地块,有的种在大坑里,有的种在山涧里,薄薄的土层的乱石间,各色荆棘和杂草纷纷站着各自的领地。
似乎它们才是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而我们则是闯入它们领地的不速之客,面对着如此复杂的地形,艰苦的开发条件,一直少言寡语的吕科长兴奋的发表着看法“这块地给个1万五(亩均标准)就能开发出来,先把表面杂石、荆棘清理干净,再用啄木鸟凿开突出的岩石,覆上土,可不就是一块漂亮的耕地。。。。。。?!?BR> “现在耕地开垦费才多少钱一亩,给1万五,你做梦呢,亏本的买卖谁愿意干”同行的阚所长笑着搭言,
 “你放心吧,用不到退休,这块地会被我给变成耕地的颜色”
作为整理中心主任的我,当即夸下海口
“王主任说的没错,现在后备资源这么紧缺,早晚大馍头吃完,也得拾起这些馍渣子 ”
“就是,咱先看着,凡是皆有可能”
大家七嘴八舌发表着各自的看法,嬉笑中,在荆棘中穿梭回返。
来的时候只是低头想着找图斑,竟然忽视了身边的美景。
初夏正是山花烂漫,紫荆树顶着满头淡紫色小花,像星星眨着眼睛,一只只黑色、白色的凤尾蝶上下飞舞,或双飞或群舞,有时候停留在叶稍,更多是飞舞在花间,我穿着一件粉红的上衣,有一只竟然落到了我的肩上,高兴的我手舞足蹈。

第二站    山顶上的绿色庄园
从西山下来,车子七拐八弯,穿过芦山项目区来到了第二个地块。图斑显示是一块裸砾石岩地挨着一块荒草地,经过一翻比对,我们确定石岩地就是面前的小山,海拔不高,但是周围很是陡峭,南北走向如一条趴着的鳄鱼,尾巴一直连着北山。
这种石质属于彩色叶岩地,西侧已经被开采出一条很深的山涧沟,露出或绿或黄的片片岩石,远望山上块石嶙峋,杂草丛生,岩缝里稀稀疏疏几株杨树,显然长了很多年,却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这种地块面积小,施工难度大,即使开发成耕地,意义也不大
——这么一座陡峭的山,缺乏灌溉水源,能收获的希望应该微乎其微,我一边打量,一边在心里盘算放弃。
往前已经没有路,要想查看位于南面的荒草地,最便捷的就是登高望远,手脚并用,没有几分钟大家就爬上了鳄鱼头。
我气喘吁吁停下来,脚下是采石后留下的几十米深的绝壁,远远南眺: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近处是密密麻麻、高高矮矮的坟头,我有点泄气,按照目前标准,一旦开发,仅仅坟地赔偿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跑了一上午,一点收获都没有,我们垂头丧气,准备原路返回。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刚才是手脚并用,满怀希望兴冲冲上来了,这想下山,却不是那么容易,再加上我穿的是一双凉鞋,两面都是深崖,试了几次,我都没敢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稍楞片刻,一行人听取了翔的建议,顺着山势往上爬,寻找“传说”中的下山路,拨开一人多高的荆棘灌木,小心蹬着突出石头,我们好不容易爬上了这座山最高的地方——鳄鱼背。
突然豁然开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开阔的庄稼地,有好几亩,全都种植着玉米,已经有一尺多高,墨绿叶子像箭一样指向蓝天,一棵棵排列整齐,精神气十足,一条光洁的小路从玉米地里穿过,朝山下延伸,一看就是精心打理的结果。
“我门前种两垄花生,一天两遍水,还蔫泱泱的,这玉米种在山顶上怎么长的这么好”我很是感慨。
“这种风化以后的叶岩,最适合种庄稼,还富含多种矿物质呢”阚所指着脚下,细如粉沙、花花绿绿的土壤给我解释。
“这山上又不能上机械,一锄头,一铁锨,这得花费多少工夫?”
“就是我们开发复垦都不愿意碰的这种地方,他们靠着个人力量,就形成了这个规模,真是不简单”
“你不知道,老百姓冬天没事,每天扛着一把铁锨上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也能开出不少地呢”,
几个人念叨着,依依不舍的下山来。
直到现在,对于那片山顶上的绿色庄稼,我都念念不忘。
第三站   留下记忆的红旗渠
下了庐山,朝左一拐弯,车子就到了310路上,没走多远,往北拐进了一条上山的砂石路,我一边喝水,一边朝着窗外闲看,蓦然间一堵庞然大物映入我眼帘:灰色的大块条石垒成的高大墙体耸立着,堵住了视线,那古旧的模样,让我恍惚到了长城脚下
“这到哪了?,这是什么?”我好奇的大叫,
“这是咱区的红旗渠呀,你看全部使用大块石头権起的”阚所指给我看“听说,当时可死了不少人呢!”
“就是,那时也没有什么机械,全部都是人工,这么大的石头一块一块垒上,真是不简单”开车的帅子也跟着感慨。
真的呢,和路平行,顺着山势上行,一道石头大渠,从南到北贯穿,有5、6米宽,刚看见的是山脚下的最南端,与国道310垂直,几十米高,状如长城,越往北,地势越高,石渠越矮,等车爬上一个高坡顺着山路往右拐,车正从石渠上穿过,从上面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水渠,间断存上一点水,石渠沿着高坡分别往东、往西和往北分叉,窄了很多,我发现,除了这条东西大渠,还算畅通,分叉的渠已经被土掩埋,我们通行的地方并没有修桥或函洞,就是用土填实当做了路,看来这条费了千辛万苦修建的红旗渠已经走完了他的历史行程,光荣退出了历史舞台。
跑了一上午,太阳已经偏西,看来是该吃饭了,一车人都在兴高采烈交流着私家烧龙虾和秘制红烧肉的做法,我一直沉默着,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观场景不断在我眼前浮现:漫山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人人面黄肌瘦却全都斗志昂扬,肩拉手扛,老儒妇幼干劲冲天。。。。。。一时间,我竟然忘了饿的咕咕叫的肚子。
第四站  高庄河畔
下午的第一个地块,是高庄河堰70多亩,图上是荒草地,位于高庄村和阚山电厂中间的田地中,南北走向,现状密植着挺拔的小杨树,远远看去就如一条绿色巨龙,邻近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焚烧秸秆后的土地黝黑一片,唯有这片绿色煞是喜人。
去年所里就打算申报开发这块地,最终没有成功,据说,有高人指点,说如果砍伐树木,开发这道河堰,就会破坏整个高庄村的风水,搞不好还会死人,迫于群众压力,只能放弃。
依我看来,他们所谓的风水其实是无稽之谈,但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这片绿色长廊确实是整个村庄的天然屏障:正好可以阻挡东面电厂滚滚的烟尘。
虽然了解这情况,为慎重起见,我们还是踏上了这块土地。
车子在大堰最北端小路上停下来,离杨树林有一小段距离,中间有零星种的辣椒和一片才翻过的空地,午后的太阳火辣辣的,感觉很近,我没有取遮阳伞,顶着图,一路小跑,准备穿过这片空地,到大坝上查看。
“你们踩了我的庄稼了!”
我们刚努力爬上大坡,身后不远处传来一阵大喊
转身细看,就在我们车前面路上,站起了一个扶着铁锨的老太婆正凶神恶煞般冲着我们大声嚷嚷,
“我地里好不容易点上东西,都被你们糟蹋了,干什么的”!
“这不是空的吗,哪有庄稼的影“翔小声嘀咕着。
“大娘,对不起,我们不是故意的”我赶紧陪着笑脸大声道歉,
她不再说什么,朝我们慢慢走来,
我和翔赶紧展开手中的图,认真查看起来。
等我们返回的时候,正碰上她,身后拖着一把锨,黑黑瘦瘦,满脸的皱纹,看来有70多岁,
“你们在干吗?”她充满了好奇,
“我们准备给整地的——”刚才的事情让翔的语气很冲,
“你们整地,好事呀”她立马脸上堆满了笑,讨好似给我们极力作解释“刚才可别见怪,前天落雨,我刚点的豆子,怕踩!”
这片河堰的尽头高低不平,一看就是她自己独自开垦的零星地,一棵棵辣椒很茁壮,是精心侍弄的结果,一定付出了很多辛苦。
我自己也在楼下空地开垦出一片巴掌大的地方,种上几棵茄子和花生,每天早晨和晚上只要有时间,我都要仔细巡视一番,就像每天晚上看儿子一样雷打不动。
浇水、拔草、逮蜗牛,松土,我很是用心,一天早晨,有人倒车,不小心爬过路牙石,压歪了我一棵茄子,我心疼好半天,又不好说,赶紧搬了几个花盆挡上,想着自己那棵被压弯的茄子苗,我感同身受笑着再次给老人道歉。
一棵庄稼不能收获满囤满仓,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是一颗庄稼也是庄稼,那是我们收获的希望,我懂那位老人的心思。
其实我和她,都是在做着相同的工作,那就是把荒草地变成我们的赖以果腹的庄稼地。

第五站    大运河畔的绿色畅想
昨天跑了整整一天,弄得腰酸背痛,从局里出发,一路上静悄悄,四五个人都沉默不语,全没有了第一天的兴奋。
今天要查看的是汴塘镇大运河畔地块,地籍图上显示为几百亩的荒草地,这对于我,一个整理中心主任来说,算得上是一块大肥肉了,要知道每年上千亩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早让我们筋疲力尽,我们区 属于山前平原,后备资源相对匮乏,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复垦,已经面临严峻的考验,真是有那么几百亩的荒草地具体开发条件,也不枉我们这两天奔波的辛苦 。
对于经常跑现场的我来说,运河两岸的情况我还是了解一些:其他镇上运河两岸几乎都栽上了杨树,而且早已经出具规模,成了运河两岸绿色的屏障 。
每个河段情况千差万别,我们还存着一点幻想:既然地籍图上标注的是荒草地,八九不离十,怎么也会有点,就是有个百八十亩也行。
还是眼见为实,车子在庄稼地里穿行,走了好久,终于到了目的地,一下车,一阵凉爽的风吹来,像三伏天吃了甜西瓜一样让人感觉浑身畅快淋漓,眼睛所及都是粗大的杨树,笔直的树干,茂密的树冠,遮住了头上的蓝天,留下一地的阴凉,我们以为找错了地方,赶紧摊开了手上的地籍图,几个脑袋又一次聚集在一起,反复斟酌、比划,真真切切就是这个地方。
“原来这里是一大片荒草地,几年前被群众承包都载上了杨树,土层厚,又不缺水,几年就长成了这样”同行的村里干部给我们解释,
“真是要开发也容易,把树木砍了,清理一下树根,再进行平整,也挺简单”这几年村里都尝到了土地开发复垦的甜头,很是积极。
上级拨款,不用村里掏一分钱,就把荒草地、裸岩变成了耕地,还给建设相应的各类配套,天上掉馅饼的美事,谁不愿意。
“我看这块地行,比起山地开发,简单多了,明年就纳入项目库,二、三百亩,可不是小数目”老吕津津乐道,作为耕??瞥?,每年都要申批大量的建设用地,而其中的占一补一,就成了他最头疼的事情,对于他来说,每一块具备条件的后备资源,都是一块香饽饽,自然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这么一大块树林地,要是砍了,真是让人心疼,如果让我选择,我宁可不要啥耕地指标,你看看,这两岸葱绿的树木,还有这大运河,多美的一副画面”。
我们已经穿行到河边,运河上波光粼粼,岸边树木婆娑,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像在呢喃,又像在唱歌,远眺河如白练,树如卫兵,一动一静,相辅相成,此时,岸边的树木成了运河的绿色屏障,而蜿蜒远去的河流,则满载着树木多少美好的愿望。
我的提议,似乎促动了大家心思,一个个都不再吱声,眼睛却都在贪婪的享受着面前的美景,口鼻中呼吸着在城里难得一见的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树木、青草和河水散发出的淡淡青涩的滋味。
   这种滋味已经远离我们太久,但是一直都存在我们记忆深处,当我们在城里被水泥、钢筋的建筑环抱,被汽车尾气骚扰,被大街上各种气味包围的时候,这种滋味就成了我们深深的怀念。
    作为一名常年奔波在土地开发复垦现场的我,常?;嶙跃醪蛔跃醯南萑朊苤?,面对一块野草杂生的土地或是一片浓密的树林,或是一条几十年来一直汩汩流淌的河沟,我既陶醉与它们原生态的魅力,可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为了增加耕地指标,去改造和开发这些地块,当看着怪石嶙峋,杂草丛生的荒地,经过我们的治理,变成可以收获的庄稼地,看到当地农民脸上满意的笑容,我又为自己所从事的这项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神交赋

下一篇: 打山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