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野菜园子
来源:作者:闫永定时间:2013-08-16热度:0次
我这个人虽然被有些人定位为一个“文质彬彬”的“文人”,其实我是一个“野”字号的人。你看看:我在地质矿产部门干了几十年的野外地质勘察工作,退休以后又转行到工程施工部门干了十大几年的野外工程监理工作,在居家的日子里我总喜欢于驻地附近的田间旷野晨练散步,我还特别喜欢采挖野菜和吃野菜……——所有这些,统统都是与“野”字有关吧!
与我家驻地毗连的渭南南塬是我们单位和附近单位人们的天然休闲园,人们常年在这里晨练、散步,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但如此,这里同时还是我们的野菜园子呢。这里的树林下、沟谷里、塬坡边、田野上,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野菜生长。在人们回归大自然、返璞归真、崇尚天然的现代潮流下,我们住在这里,可谓是占有了地利的优势条件。
对于像我这样一个与“野”字有着千丝万缕情结的人,我爱在这里休闲晨练、散步,也爱在这里采挖野菜,爱吃这里的野菜。自从1975年我家入住这里以后,只要不离家出门在外,在居家的日子里,我于晨练、散步之时,往往会顺手采挖来一些野菜。这样的采挖之事,可以说是一个常年没有间断的“系统工程”。一个地区的农作物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也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野菜也是如此,不同的季节生长有不同的野菜,我们可以即时采挖,随时食用。
关中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的播种是每年的10月初,当小麦播种的时候,一种野菜—荠菜也随之而生了。荠菜与小麦的生命历程基本同步,每年的11—12月,小麦苗长到了1、2寸高的时候,荠菜也长到寸把高了。此时,我就会迫不及待地去采挖来一些,尝尝荠菜的鲜味。冬季来了,荠菜也像小麦一样的不怕严寒,不怕雪压冰冻,继续生长着。故当冬季的天暖日子,我常常要去田间寻觅荠菜。过了春节,大地回春,荠菜也像小麦一样恢复了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地长高长大。2、3月份,是荠菜生长的黄金期,也是我的采挖高潮期。荠菜的食用期虽然很长,可以从每年的11月吃到翌年的4月,但它还是有季节性的,为了能够在别的季节也能吃上荠菜,我往往在荠菜的黄金生长期,多多的采挖一些,经开水略焯,然后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就可以常年随时取用了。
每年的一开春,除了荠菜之外,在田野里还是荒凉一片的时候,最早长出的野菜那就要算白蒿了。白蒿就是茵陈,一般在春节过后即可见到它的身影。我们这里有“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拿回家当柴烧”之说,故白蒿的最佳采挖时间应该在每年的2月份。但是,这样的说法只是一般规律,实际情况往往与当年的气温和雨水多寡有关。如果冬季和春节期间干旱少雨,白蒿迟迟不予发芽,即就是到了3、4月份,若遇宝贵春雨,那雨后生发出的白蒿依然是不错的。当白蒿长出之时,我当然是要去采挖的。白蒿的主要用途是作药用,但鲜吃也是不错的。
到了3月底4月初,当草木盈绿、蜂飞蝶舞、春意正浓之时,田野上可就热闹了,蒲公英、苦菜、枸杞芽、刺棘(小蓟)芽等野菜纷纷登场。这时,我就会陆陆续续地适时采挖尝新,它们各有千秋、各具其味。
到了5月份,马齿苋、车前草、灰灰菜长出来了,它们的嫩芽嫩茎都是我采挖的对象。尤其是马齿苋,它不但数量多、容易采挖,而且持续时间长,一直可以采挖到8、9月份呢。
到了9、10月份,枸杞株上又发出了新的嫩枝嫩叶,苦菜和刺棘等又长出了新的个体,我又可以采挖它们了。到了11月,新的荠菜又来了,新的一个采挖、食用野菜的轮回又重新开始了。
你看,这一个一个的野菜轮番循环、常年不断,不就是一幅自由天然惬意的生活画面嘛!
荠菜、茵陈、蒲公英、苦菜、小蓟、枸杞、车前、马齿苋等,既可当菜吃,也都是中药材,依药食同源之理,我也常常用它们泡水煮水喝,预防或调调小疾小病。除了以上这些中药材之外,我还认识这里的地丁草、地黄、红茜、防风、鬼针草、苍耳、酸枣、野菊花等,也会即时采摘一些,以备日常之需。
如我之人,在我们这里,比比皆是。每每在上下渭南南塬的途中,均可看到人们采挖野菜的身影,不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手中,常常都会提着一包或这样或那样的野菜。
过去,人们采挖野菜、食用野菜,那都是为了弥补食物的匮乏,为了填饱肚子,而今社会变了,情况不一样了,人们在追求天然。尤其在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化肥农药的使用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当今,能够经常吃一些天然的、无污染的、营养成分齐全的野菜,那可是很多人的渴望呀。我们这里有这么一个休闲园、野菜园子,实在是有幸呀!一向有着“野”癖的我,视“野”为人生一大乐事的我,住在这里,既可以休闲晨练、散步,又可以采挖食用纯天然、无污染、营养齐全,还不花钱的野菜,何乐而不为呢!这是何等自由愉悦的生活,怎么能够不庆幸呢!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