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恒久惟此山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3-08-20热度:0次
我作恒山游,正逢北雁南飞之深秋。先是在应县观瞻古代木塔,后到恒山脚下游览悬空寺。建于辽代的木塔,藻井雕绘举世无双,经风雨,沐战火,距今1800余年,虽硕果仅存,仍岿然挺立。始建于北魏后期的悬空寺,靠西面东,俨若玲珑剔透的木雕悬于巨大的绝壁屏风上。下仅立木支撑,上却栈道飞架,构思布局精妙,险奇俊巧令人叹为观止。两处建筑之精美绝伦,似有先声夺人之感,紧紧抓住人们的好奇心去恒山寻幽探胜。
北岳恒山,原名常山,其脉祖于阴山,莽莽苍苍,横跨塞外,东连太行,西跨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东西绵延五百里,横跨晋冀两省,逶迤今山西朔州、应县、浑源等8县,是海河支流桑干河和滹沱河的分水岭。天峰岭与翠屏峰,海拔2000余米,是恒山主峰的东西两峰,两厢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恍若仙境。史称“入天北柱”,“绝塞名山”。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恒山而为险隘,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恒山人杰地灵,自然景观人文传说相得益彰。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巡狩四方,见此山气势磅礴,遂封北岳为万山宗主。大禹治水时有“河之北属恒山”的记载。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隐居恒山修行多年,终成仙道,从果老岭倒骑毛驴升天而去。半山腰的甜苦泉,相隔一米,味道迥异。甜泉深仅数尺,却取之不竭,可供万人之饮。为此,唐玄宗李隆基曾赐匾甜井为“龙泉观”。而苦泉却味极咸涩,入口难以下咽。两井在无声中昭示着人生祸福参半、清修甘苦并行的道理。
千百年来,由于地质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恒山十八景多已湮灭,只能在古书里意会其貌。但当我站在恒山之巅,循着漫天雁鸣和遍山红叶向北眺望,“危峰过雁来秋色,万里黄沙散夕阳”的意境霎时奔来眼底。遥想当年,边关要塞,古城烽烟,短兵相接。春秋时的代国,战国时的燕、赵,两汉时的匈奴,东晋时的慕容氏,北魏时的拓拔氏,无不凭恒山而争天下;煌煌大宋,辽金小国概莫能外;元扫天下,清统江山,亦是凭借以恒山为主体的长城沿线天险。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排兵布阵,策马挥戈。这是恒山独有的最可引以自豪的战争史诗。至今一些关隘、城堡、烽火台等古代战场遗迹尚在,教人凭吊之时,心生无限感慨:气势壮观,风景如画的恒山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战火硝烟!
往事如烟散史书,恒岳平添浩然气。博大雄浑的恒山,虽成之于天造地设,然却因人文荟萃、战火洗礼、神奇传说、古迹众多,在我心中愈显高大。群峰奔突,气势磅礴,是恒山自然景观的宏观特征。正如北宋画家郭熙所说:“泰山如坐,华山如站,嵩山如卧,常山如行?!碧拼思值菏疲骸把衣偷蛑?,鬼恒浩难测”,则点睛出恒山的地貌特征。登上恒山,苍松翠柏、庙观楼阁、奇花异草、怪石幽洞,再加上徐霞客冠为天下巨观的悬空寺,整个恒山之景如诗如画,令我身在世外桃源,流连忘返。我忽然觉得应该为此次恒山之行做个小结,然而有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岳之高游”的佳句在上,我最终只能心领神会,默默无语。幸而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恒山留有墨迹“壮观”二字,恰好道出了我的游悟和观感。
我不是地质学家,也弄不清恒山究竟是千万抑或亿数岁龄。但我确信司马迁《史记》之语:恒山居于北方,为万物所伏,系恒常之数。君不闻恒山曾因避汉文帝刘恒名讳,一度改名常山。但所幸名异意同,无损恒山毫发。倒是天子刘恒早已化为粪土,而恒山却历久弥新,愈加壮丽。念及于此,我便信口吟出了“遥望大漠起孤烟,千载恒久惟此山”的诗句,聊为本文划上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