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老家的变迁

来源:作者:熊志忠时间:2013-08-21热度:0

老家的变迁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家乡也奇迹般地改变着。
昔日,我的家乡只不过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因村前有一片竹林,便取名竹山村。听前辈们讲,祖先是从千里之外的福建迁徙而来,选择在此落户,图的是因此能过上好日子。然而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村落是变大了,人烟也兴旺了,但贫穷的日子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老家离县城虽然只有不足二十里的路程,但在当年,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偏僻的乡村。尽管镇上通火车,村庄离镇上也只有二里多路,但上县城坐火车来回需要四角钱的车费,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少的费用。父亲当年是大队书记,由于要去参加县里召开的一些会议,每年要进二、三次县城,为节省四角钱的车费,父亲每次进城都选择步行。交通的不便利,经济的拮据让村民想进一次城都成了一种奢望,村里就有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县城。
没有出过远门的村民,每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民大多朴实而勤劳,可村民的日子并不像当时宣传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而是一直未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在我的记忆里,当年村庄的建筑都是一些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穿的都是补了又补的土布衣裳,那时有句流行语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已经是一个16岁的大小伙子,可开学报到的那一天,我想换一身体面的衣服,翻遍了整个衣橱,连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都找不到,为此我怄气不去上学,结果挨了父亲的一顿痛骂。
 1978年我参军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也正好是我国开始搞改革开放,离开家乡之后回家的机会就相对少了,但每次回家看到的都是一个不一样的家乡。就说住房条件的改善,先是砖瓦房取代了土坯房,如今家家又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交通条件的改善更是让人吃惊,当年坑坑洼洼的砂石马路如今已变成了六车道的景观大道。夜晚,大道两旁灯火通明,连城市公交车都通到了家门口,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凭“老年卡”免费乘座公交车,年迈的父亲还经常进城给我和小弟送一些新鲜蔬菜。现在村民的生活跟城里人比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城里人有的农村人也有,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手机、电话等也走进了村民家庭,有线电视、网络都进村入户,有私家轿车也不算稀奇事。过去荒凉的山地也已得到了开发,工厂建到了村旁,村里的富余劳动力用不着到外地打工,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工作。
     老家的快速变迁,让人目不暇接,如同一个不真实的梦,但那片土地却真实地讲述着一个由苦难转向欢笑和喜悦的故事。我想家乡的发展不会停滞于此,她应该和这个时代所有的事物一样,还会有一个更加灿烂的未来。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湖畔心语

下一篇: 夏日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