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前草青青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3-08-22热度:0次
我来兴平马嵬坡,与其说是拜谒一位绝代美人的墓园,倒不如说为叩问一段硝烟、血泪、红尘、脂粉混为一体的旧唐风云。
进入漆水东泮的墓园,但见唐风唐韵的献殿勾心斗角,斗拱飞檐,杨贵妃的汉白玉雕像透射出美丽丰腴的清雅。殿后是墓冢,占地一亩余,高3米,墓顶及四周青砖围砌。前有碑楼,上刻“唐杨氏贵妃之墓”。墓地外围建有回廊,镶嵌大小石碑30余块,乃历代名人游历题咏。碑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杨妃唐皇的爱恨褒贬跃然青石之上,读之心中五味杂陈。
信步漫游,我却无心观赏碧草繁花,生怕不知轻重的脚步踩痛了古人的魂灵,惊扰了先人的幽梦。我感到这里的每块砖石、每寸泥土都承载着比金铅沉重万倍的历史,而唐史又是如此地鱼龙混杂和迷雾重重。蓦然间我仿佛羽化升空,思绪的双翼极速掠过时空隧道,奋力向前回溯……
那是公元755年的11月,安禄山起兵反叛。次年6月,哥舒翰失守潼关,长安城危在旦夕,唐玄宗仓皇出逃。当时情景,今言状之略显冗繁,未若《旧唐书》简明扼要。其一,唐皇窘态:“凌晨,自延秋门出,微雨沾湿,扈从惟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已下多从之不及?!逼涠?,兵变由来:“至马嵬,军士饥而愤怒,龙武将军陈玄礼惧乱,先谓军士曰:‘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众曰:‘念之久矣。事行,身死固所愿也?!逼淙?,贵妃殒命:“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一段泣血的历史,几行冷峻的文字,江山美人的故事便如此这般演绎。一代佳人在这里玉殒香消,一段畸恋在这里弦断音绝,只给马嵬驿留下一丘让人说长道短的坟茔,权作访古追昔的地标。我站立于此,一任清风梳理纷乱的思绪,心头仍挥不去“红颜祸水”和“昏君误国”两论之间的对垒。我想:纵有佳人欲乱世,天下人君复何为?如果不考虑唐朝的历史背景,不深究当时的封建政体和官宦制度,一味地美化真龙天子,硬把旧账算在一位女人的头上,未免有失公允。还好幸有古诗为证。“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蓖硖剖寺抟谄铰曳党ぐ簿磲褪闭庋鎏斐ぬ尽?nbsp;清人赵长令更是力透纸背直斥唐皇:“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震亲关;祸端自是君王起,倾国何须怨玉环。”
但是也有一些文人深谙微言大意,崇尚春秋笔法。在“意淫”国色天香的同时,背地却指指戳戳。他们戴着“变色镜”评昔论往,直把美丽视为万恶之源。如此一来,杨贵妃便成了恶毒的罂粟。他们歪批古诗,厚主薄妃。于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寓意即是“驿马不为军国驰,专司佳人送贡果!”而“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潜台词即是“狐精褒姒古已有,杨妃姐妹尤甚之!”还有“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分明在说:“无可奈何花落去,回天乏术李三郎!”更有“在天愿作比冀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似可释义为“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分飞!”既已如此,白乐天之《长恨歌》,或后世之《长生殿》,其内蕴便不外乎“千重谎言戏真爱,杨妃误国近半唐!”我不禁哑然失笑,当年连龙武将军等重臣对六军之乱都束手无策,“更无一个是男儿”,甚至玄宗都忍见“宛转蛾眉马前死,”恐怕只有“三尺白绫缢杨妃,”才能“聊稳军心护驾安”了!
风尘远隔千余年,先人立意亦难究。我无意贬损或曲解前代文人骚客。因为历史浩若烟海,在此岸或彼岸作观,景色迥异;旧事乱云飞渡,在此山或彼山放眼,影像大别。这正应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杀绕鹄飞系拿撕团咳?,西施、貂蝉是政治斗争的工具,王昭君是外交筹码;褒姒挟天子令诸侯,小乔还参赞戎幕。杨妃虽想远离政治,但她既为明皇贵妃,又有倾国姿容,不免作小人之靶,难躲政治台风和宦海恶浪。只不过安禄山反叛增加了不可知的变数,加速了马嵬兵变的演进而已。区区一介女流,置身人间恒河沙数之中,连玄宗都左右不了的事,凭何要让杨妃弱肩担当!
有学者认为杨妃生死乃千古之谜。国内学者俞平伯、周作人早年著文言“杨贵妃辗转到日本定居”。故听说日本有两座贵妃墓,京都等地还有其塑像时,我便波澜不惊。据日本学者渡边龙策《杨贵妃复活秘史》一文考证,杨贵妃逃脱后得到唐代舞女和乐师帮助,辗转扬州,在日本遣唐使团的藤原制雄协助下,乘船到日本久津,时为公元757年。登陆后杨妃受到天皇孝谦的热诚接待。后来,又以其智谋帮助孝谦挫败一次宫廷政变,在日本名声远播,深得日本人民,尤其日本妇女爱戴。至今还有日本妇女称其为贵妃后人。相比之下,那些拒不承认日军侵华历史,恣意篡改历史教科书,朝拜靖国神社的东洋政客们,真该汗颜和无地自容了。莫非他们真还不如普通日本妇女的朴素之见!
当我将遥远的思绪缓慢收回,重新审视今日的马嵬坡时,只见杨柳依依,芳草青青,花影婆娑,彩蝶翩飞。我猜度,定是恋花的蝶儿嗅见了千余年前的那一缕香魂!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