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凝思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3-08-22热度:0次
在八达岭、在山海关、在嘉峪关、在贺兰山,我先后登临过一段段沧桑古老的长城,它们或雄浑伟岸、或气势磅礴、或险峻峥嵘、或岌岌可危、或行将湮灭……俯仰凭吊这一伟大的盖世奇迹,我隐隐觉得除了讴歌赞美之外,还有一种五味杂陈的莫名惆怅暗滋于心,仿佛一把掺和着历史泥沙的野草堵在我的胸口,逼迫着人去作“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涕下”的冥想和凝思。
我知道从卫星或飞船上发回的长城照片,曾让外国人惊叹地目瞪口呆和手足无措。它虽未列入世界七大奇迹, 却是唯一可以在空间俯瞰到的地面建筑物。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年),今存为明代所修筑。它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虎山口,犹如一条巨龙,飞跨千山,腾越万岭,用险制塞,凭隘筑关,是古代先民们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数千年的烽火岁月里,它一直充当着抵御外敌入侵的军事屏障,用自己的砖石和泥土之躯,固守着华夏民族的繁荣安宁之梦。
厚重坚韧的长城也曾伤痕累累,留下过太多的屈辱和遗憾。尽管这些后果连下令修筑它的历代君王们也始料不及!战国诸侯蜂起,七雄间虎视眈眈,各怀其志,广修城池,以求御敌,始开修筑长城风气之先,然却终未能抵得住强秦的战车兵马。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年轻的帝王之心是何等地气吞山河如虎,为了江山永远固若金汤,他铁腕挥刀,“焚书坑儒”,一边推行新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一边调集全国七十万劳工,经年累月,耗国伤民,将六国长城连为一体,扩而大之,终于筑成抵御胡匈的万里屏障,然而这一切竟是因了方士卢生“亡秦者胡也”的谶书蛊惑。谁也没想到二世胡亥自己却成了秦朝的掘墓之人,历史就是这样睿智和幽默并存,一方面深情有加地“时势造英雄”,另一方面却毫不留情地毁灭着“帝王加神话”!呜呼,灭秦者,彼胡也,此胡也?
秦始皇君临天下,即修长城确属劳民伤财之举,然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冷兵器时代,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凭借长城确可御一时之敌,却不能解除万世之忧。修筑长城的工夫越大,臣民对外敌入侵的担忧越重;国家花的钱财越多,军队的战斗力却愈弱。可惜后世的君王没能弄明白这一点,继续跳进了修筑长城的怪圈,汉、唐、宋、明无一例外。宋代也曾累修长城,以强关垒,然金兵铁蹄所踏之处,大小关城悉数陷落,徽钦二帝被俘,宋兵败如秋风落叶,北宋王朝顷刻土崩瓦解,惟余赵构的南宋朝廷在临安风雨飘摇。后来历史又上演了惊人相似的一幕,蒙古族成吉思汗的铁骑马刀纵横一挥,便跨越长城,于1216年攻下金中都(今北京)。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元朝建元大都,1272年将国都从上都(今锡林郭勒)迁往北京。待北方地区巩固以后,忽必烈遂于1276年灭南宋,实现了中国南北统一,及至明末,长城屏障犹在,先是李自成起义军浩荡入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后是清太祖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由此可见,守国之道,不在修城,而在修民。诚如康熙所言:“民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BR> 风云变幻,历史如烟,山河依旧,物是人非。长城作为军事层面的意义早已丧失殆尽,在新的时代却又担当起多种不同的角色来。一是浓缩演变为凝固的历史标本,成了人们凭吊纪念的载体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二是作为中华民族脊梁和华夏龙文化的象征,仰天俯地,光耀千秋。三是转化为极富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四是汇集了众多的古老传说和民间故事,成为文学艺术的精神源头。五是空间建筑学方面的样板和启示,诸此等等??梢运?,万里长城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凝结了数以亿计的人文历史信息,有待人们去作深入研究和精心解读。
然而,当我在宁夏等地看见岌岌可危的长城,或即将被黄沙湮灭或已遭人为损毁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种被蜂蜇箭穿的感觉。历尽岁月沧桑的长城毕竟太过古老,一如风烛残年颤颤巍巍的历史老人,极需华夏儿女们的崇敬和关爱。长城作为一段段风干的历史,它的实体?;びΦ碧岬揭欢ǖ母叨群鸵槭氯粘蹋鎏ㄇ惺悼尚械姆桨负痛胧?,并最终化作全民族的一致行动。切莫让它重蹈其它世界奇?;曳裳堂鸬母舱蓿铀锿虼粝掠涝段薹ㄍ旎氐闹占藕?!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蹦胱磐醪涑鋈木钜饩常已矍暗某こ蔷够罨饕惶鹾峥粘鍪谰蘖?,在千山万壑间凌空飞舞,舞出了华夏之魂和炎黄子孙的殷殷期盼……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