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拥堵的车流

来源:作者:宋宜忠时间:2013-09-02热度:0

    堵车,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管理中的最大难道。北京告急,又是限号又是限牌;上海告急,牌照已涨过6万;广州告急,也实行了限牌;深圳告急,正寻思出路。四大一线城市全面告急,二线城市也相当拥堵,象我们住居的三、四线城市同样告急,上、下班高峰时段,行车如同步行,慢慢地向前挪动。哪来的这么多象“蝗虫”一般的车流。
    1992年以前,中国还处于贫车年代,别说看不到私家车,连公家车也相当稀缺。那时我们地委大院,四大家加地直机关几十家,就一个小车队,十来台上海、伏尔加、吉普等小车,书记、专员都没有专车,每次要外出,我们这些当秘书还得去车队提前预约。当时仅能保证书记专员用车,副书记副专员尽量满足,各部委办的领导就碰运气了。那时,我跟我办的领导就搭客车下过县,到县里县长也只坐一台两万多元的吉普车陪我们四处调研。那时候大院外的大一点的局,也仅一台小车。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要再快一点。国内经济一下热火朝天,机关办实体、沿海炒地皮、股市兴起来、谁的口袋里都象有钱了,单位车辆也迅速增加,其中广东和广西成了走私车的天堂。我们到越南旅游,沿中国交界处,摆满了进口轿车,都是向中国走私的。这时候,我也抽出来办实体,也加入了为实体购车的大军。先后看了皇冠、丰田、蓝鸟等进口车,最后还是定了蓝鸟,享用了半年,上级一声令下,实体土崩瓦解,又回机关上班。我们那时不叫下海,是拿着行政工资为单位创收,瞎闹。但几年时间,机关单位的车辆至少翻了两番,县处级单位都配了车。我们下县也方便了许多。
    建国初期中国的汽车生产十分落后,到1971年才突破10万辆,经历了20年时间,1992年达到100万辆。从100万辆到200万辆,又用了8年时间,以后平均每年以100万辆的增长速度飞速发展,2009年突破1200万辆,如今中国基本保持千万级规模水平。我记得小车进入平民家庭大约是在2005年,现在大中城市家庭可能开始接近户平一台。
    由于儿子购车的缘故,我也开始接触购车的网站,了解了各种品牌。在深圳,豪车太多,令人瞠目。好在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常住人口不到300万,另外一千多万农民工,尚未加入购车大军,否则该城早就步入限牌之列。既便这样,深圳的机动车拥有量已达230万辆,也是停车位难求,我儿购车后,自己小区已无停车位,他岳父母小区也一位难求,最后在隔壁小区找关系搞了个停车位,也不知能泊多久。我所居住的小城市的市委大院,因为过去估计不足,建房时没有考虑地下停车场,现在已车满为患,可能再过几年,只好向地下发展。据说发达国家已达到成年人平一台,如果几十年后中国也达到这个水平,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