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之顶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3-09-30热度:0次
五云山西北隅,有一片钟灵毓秀之地,这就是晚清翰林赵东阶的故乡---方顶村。
春日雨后,我来方顶寻古。车过冯沟桥,转向西行,须臾之间,桃红柳绿处,一处恬淡的烟村扑入眼帘,不觉让我心头一热,顿生游子还乡之慨?;仆淋?,麦苗滴翠,油菜洒金,野花率性而开;红石寨墙,蓝瓦村舍,绿树掩映,鸡鸣犬吠可闻。春姑娘的巧手,把缤纷的山村描绘得层次分明,在和谐之美中尽显一派生机。更有阡陌纵横,街巷交通,村人往来,乡音问答,情淳质朴,饶有韵味,使人如临世外桃源。
进得方顶正街,抬眼看见方氏祠堂。祠堂居高地,坐正中,三房一门楼,石刻砖雕,古朴大气,上风上水,蔚成祖望。细看高台门楼,三层红石铺就,正与上房相对,此呼彼应。门楼顶部五脊六兽,勾心斗角,各显威武之相。上顶底瓦画有阴阳太极图,门头檐下置一木质长方形楹框,带彩镂空雕刻:龙驾祥云、鹿衔灵芝、清廉荷花、富贵牡丹,神形毕肖,栩栩如生。加之阳刻麒麟,凌空欲飞,精美绝伦。方氏祠堂匾额悬挂其上,庄重典雅。狮子滚绣球、喜鹊闹梅枝、青龙盘玉柱分刻于门边砖柱之上,动静皆宜,相得益彰。三幅砖雕下,饰以莲花浮雕,石鼓门墩,左右对称,卧状睡狮,雌雄可辨。二十余幅花鸟瑞兽,左罗右列,明示暗喻,堂奥深邃,引人入胜。祠堂正屋宽大,屋脊高耸,祥龙瑞兽游鱼,成双结对。门面雕刻繁复,多达十五六种,砖雕龙卷书十分醒目,恰似乌纱帽翅两边挑起,寓意考取功名。五层砖檐下,三个砖砌花边池子,中置牡丹,两厢龙头前突,借喻出人头地。其下,半圆拱券,匠心独具,平面拱砖上又有三层雕刻砖饰。门券左右各雕一只蝙蝠,意为鸿福双至。门带砖雕异常精美,捆柴、绣球、寿桃赫然其上,更有金瓶莲花,谐音金榜连中。其设计绝妙,只见花栏不见架,方圆百里独一无二。祠堂精巧,屋蕴乾坤,人文精神,书卷气息,以图说事,勉励子孙。它既是祭奠祖先的场所,又是教化后生的课堂,更是一座民俗博物馆。方氏祖先能配飨如此华堂,足显子孙仁德孝心。
出祠堂,徐前行,一堵红色寨墙赫然在目。野草闲花,滋生其上,绿苔青藓,匍匐其中,斑驳错杂,愈显沧桑。其中一段,红色顽石,犬牙交错,白灰乱缝,似无章法,然石墙却陡起壁立,叫人称绝。村人谓之虎皮墙,带有典型的明代特征。沿路北行,垒砌风格渐变,斧凿红石,四方周正,灰线均匀,横平竖直,细密瓷实,一水清代营造法式。光阴荏苒,石墙斑驳,两个时代在这里风云交集,一任青苔云遮雾盖,在爬山虎的春荣秋枯中握手言和。抚今追昔,红石无言,我亦无语,只有在默然里共叹沧桑之变!
翰林古街,依山就势,曲折蜿蜒。明清民居,古香古色,分列左右。徜徉其中,于各色门楼之上回望大明,仿佛看见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长途迁徙的场景;在飞檐斗拱之间追溯晚清,依稀听见末代王朝的袅袅余音。穿越时空,置身今日,愈觉一砖一石亲切,倍感一雕一刻可心。我由衷地感谢先民,是他们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建筑遗存,让这些活化石在我们心海里荡起激情的波澜!
在鳞次栉比的明清古建中,赵东阶故居并不显眼,后建的门楼远不及解说词中叙述的那般宏伟,甚或两层房屋有些破败,几孔老窑亦凋敝不堪。但细心之人不难发现,红石裱山,数千块石原生净面,砖雕石刻风韵依然,“天瑒纯嘏”古意犹存,就连绣楼之上修葺房屋的记述,至今仍书写于木檩之上。赵公墨宝清香益远,让我们为“太师及第”匾额的缺失稍感释然。这古窑旧屋,以黄土砖石的形式存在,已足令我们“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如若以文字构建的作品赫然在目,譬如鉴赏赵公龙行虎步的书法,拜读他领衔编修的《汜水县志》等文集,我们怎能不为一代宗师感到骄傲!怎能不对旧时岁月浮想联翩!
遥想当年,先生家境贫寒,不坠青云之志,椎股悬梁,苦学不辍,终于金榜题名。今日之人,谁知其中甘苦?谁知彼时报捷盛况?谁知那喜庆锣鼓怎样让方顶小村彻夜难眠、人心沸腾?先生任翰林院编修,严谨治学,秉笔修史,以古为鉴,评说中肯,著述颇丰。尤其那副“暂时有酒添胆壮,片刻无书觉眼空”的书联,简直醇若陈年佳酿,每每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更令人钦佩的是赵公的爱国之心。相传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令他随行,他却誓与馆舍共存亡。一代鸿儒,情系典籍,不惧外贼,该是何等的忠肝义胆?
在方顶村委院里,一通青石古碑令我俯视良久,那是赵东阶先生亲笔题写的关帝庙碑,虽历百年风雨,依旧笔道遒劲,力可穿石,洋溢着翰林学士颂关公、爱家乡的殷殷之情。其曰:惟大帝忠义神武御灾捍患伏寇除魔庙,俾小民福寿康宁时和岁丰人安物阜村。神笔妙对,耐人追思。惜哉庙已不在,幸哉古碑犹存,这后一联不正是今日方顶小康村建设的真实写照吗?
走马观花看古村,明清民居暖我心。回想几次采风,每见四方驴友络绎不绝,单骑寻古而来,在村街老巷里如痴如醉,在砖雕石刻前尽情抓拍,在民居院落间流连忘返,不由感叹唏嘘,诗情澎湃于心,遂成一阙,聊以结尾,留此存照!
斑驳老墙溯流光,独向苔藓问沧桑。
虎皮乱石明朝月,泥灰红岩晚清霜。
野草闲花无羁绊,青砖瓦舍有书香。
人文传承六百年,大方之顶翰林庄。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