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北的波螺油子路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10-19热度:0次
“波螺油子”是指海螺的肉在壳里弯曲长大,那壳的弯曲程度一圈圈盘旋向上,很有特点,但是一条道路如此盘旋而上,全国也就是青岛的市北区有这样的风景和故事。
市北的胶东路(俗称菠箩油子),东起热河路、西到莱芜一路,小方石铺路,并向四周延伸,街道蜿蜒起伏,房屋高低错落,是一片非常有德国特色的景区,她和市南沿海的建筑相映成趣。从胶州湾畔渔船的避风海滩,到现代的海滨名城,仅仅百多年历史的青岛经过积累锤炼,以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铸刻了城市的文化流年,街景——成为青岛这座历史名城重要的内涵和标志。
“波螺油子”是一条极具青岛味儿的老石头路,这条路宽4米,东起莱芜一路,西至热河路和江苏路交界口,总长度大约400米。因为这条路弯多、坡陡、螺旋上升,形状像海螺(青岛人叫波螺)肉,而在青岛方言中“肉”与“油”不分,“波螺油子”因此得名。
20世纪初,“波螺油子”西侧是大鲍岛村,北侧是小鲍岛村。那时的“波螺油子”只是一条通向伏龙山的羊肠小道。随着这条小路的一端(即现在的苏州路一带)逐渐成为富人区,许多资本家在那里建了别墅,需要有一条“象样的路”,于是在20年代初,这条小路被铺上了花岗岩,便成了现在的“波螺油子”。由于花岗岩耐得住重压,80多年后,路面仍和最初修建时相差无几。
青岛是海滨山城,市区内山峰、丘陵起伏。建城过程中,自观象山东坡至大鲍岛东山建有江苏路北段和胶州路东段。依伏龙山坡、大连山顶建有莱芜一、二路,莱芜二路和胶州路中间是一个山谷,谷底建有苏州路,与上面落差很大,修路困难,20世纪20年代末经几年建成了一条路,为了不能太陡,马路修为国内罕见的“S”型,蜿蜒曲折,恰如一只大的辣波螺,所以百姓们一直叫它波螺油子,成为城市风景线。
由苏州路再曲折而上是东波螺油子,它比西波螺油子更有趣些,一方面有无棣三路、四路两条马路交汇,一方面同一路段有马路、有石阶路,胶东路左转、右转,一不小心会走去了无棣三路或四路。这才真正是观光景点。这里曾有青岛最早一家宠物医院,叫门传兽医院,是日本人开办的。
过无棣四路后,原是大连山的荒山,1956年在这里建了中共青岛市委党校,走出东波螺油子便是党校大门。有些人走完了连喊有趣、有趣。这才是完整的胶东路。
因修建东西快速路时要铺设地下管网,建筑工人拆掉了已有百年历史的“波螺油子”石头路,但由于这条路存在的意义早已不仅仅是交通,而成了一道景观,青岛的“波螺油子”,犹如老北京的胡同、老上海的弄堂一样,在体现地方人文特色的同时,也承载着几多历史痕迹,见证着百年的沧桑?;ǜ谘沂返穆访婧土讲嗟暮焱哐蠓吭缫咽且恢执匠菹嘁赖挠谢澹チ巳魏我环?,都是残缺的。这条老青岛味儿的特色街消失了,消失的让所有熟知它的人们怅然不已,但又是那般无可奈何。
所以许多“老青岛”纷纷拨打市长公开电话提出意见。市人大代表也递交了“建快速路时给‘波螺油子’开绿灯”的提案。
波螺油子是青岛最曲折的一条路,它自西向东有九处拐弯,但最为精彩的是——地势落差最大的苏州路至热河路地段,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波螺油子。这段路面宽度在4—5米之间,长度在500米左右其中一处拐弯处接近360度,再加上近十米落差,便形成了上坡的人看着下坡的人在脚下行走的奇特景象。
快速路建设好了,高架桥横跨胶东路,大连路,波螺油子保留下来了,但是也带给我们许多许多思索:波螺油子是德国殖民者在青岛设计修造的一条特殊的路,也是市北区的一道景观路,如果我们借助波螺油子的奇特风格,栽种鲜花,奇异花草,民俗长廊,小鲍岛的传说,甚至建设一处市民们期待已久的“民俗公园”市北的花街,那也将是青岛市北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市北区的旅游名片。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