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十月朝:穑者心中最温馨的节日

来源:作者:蔡光云时间:2013-11-16热度:0

 
时光流逝,岁序更迭。不经意间,暮秋时节悄然而至。
秋收临近尾声,农活日渐轻松。那些忙活辛苦了大半年的耕者耘者,终于可以卸下劳作的重负,放慢了曾经匆匆的步履。每当此时,他们便会意识到:“十月朝”快要到了!
农历十月初一,便是乡俗中称之为“十月朝”的时节。
四季之中,隆重之节,当属春节、端午及中秋。但昔时乡村,物资匮乏,温饱难求,能令贫寒穑者身心放松并获得愉悦和满足的,还是悄然而至的“十月朝”——“十月朝”,这个城里人从来不曾时兴的节日,在昔时穑者心中却充满了温馨——您看,贫寒农家,春节期间,御寒之衣缺少,度荒之粮不多,甚至尚有债务之忧难以排解;端午前后,更是到了粮食青黄不接的最难捱的日子,且有洪涝之患,酷暑来临;中秋月圆,但一年收成如何尚属未知,秋收劳作之苦近在眼前;及至“十月朝”,天气乍寒还暖,丰收已成定局,一年辛苦终结——《诗经》中的所谓“十月涤场”,也只是些归置农具、清扫场院、垒堆稻草垛等散淡之事。
记忆中的“十月朝”,没有鞭炮喧嚣,没有亲戚串门,只是一家人早上吃顿麻糍,中餐享用酒饭,下午焚些冥衣冥币,祭奠已故先人——一切礼节仪式,尽在悄然淡然之中,仿佛不是什么节庆,仅是一种隐于穑者内心的默然念想。
初冬的朝阳,温暖和煦,洒满了农家小院。院内,男女主人都在干着各自的活计,从容而专注,淡定而虔诚——女人正在厨房蒸制糯饭(糯米饭);男人正将久置未用的石臼挪至庭院正中。石臼摆放停当,男人进屋盛来一盆清水,将石臼、杵槌等物清洗干净。
此时,糯饭的芳香已自厨房袅袅飘来。男人随即显出些许的兴奋,一边捋起衣袖,一边自言自语道:打麻糍了!不多时,便有了浑厚而协调的舂打之声,在农家小院悠悠回荡……
“打麻糍”的过程复杂而讲究。白净的糯米取自壳薄质软的红色糯谷。糯米必须先用清水浸透,再用木甑蒸成糯饭,然后倒入石臼用杵槌反复舂打,直至成为羹状。舂打完毕,再将整个羹团分成面饽大小的小团,最后放在芝麻粉中揉挪翻滚。至此,一个个温软而不粘手的麻糍才算制作完成。
“十月朝”的午餐较为丰盛。若是条件允许,甲、乙、丙、?。Α⑷?、鱼、蛋)均会登场,自然还有淳香的老酒。
只待酒菜上齐,一家人便会团团围坐于桌前。彼此一边相互夹菜、敬酒,一边道些平时难得说出口的贴心话。平静和缓的气氛之中,尽情演绎着乡村农家朴实而淳厚的温情。
其实,这时候,主人的内心并不平静。也正是这种内心的波澜,才促成了眼前这种宗教式的庄重与平缓——是啊,不容易啊,自春至秋,辛苦三季,幸好遇上风调雨顺,终于迎来了一年的好收成。真应该感谢上天,感谢土地,感谢全家人的齐心协力,感谢已故先人的暗中保佑!
庄稼的好收成,有已故先人的庇护之功。眼下已入冬季,气候日渐寒冷,也该为冥界先人送些御寒的衣物了。当然也要同时送些食物、香烛和纸钱。由于有了“送寒衣”的内容,这个原本“劳农之休息”的穑者之节,便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如今不同了!靠天吃饭的农业已成历史,田间劳作不再像从前那么艰辛,即便欠收之年也仍无温饱之忧,糯米麻糍早已不再是难得尝到的稀罕之物……凡此种种,不知不觉中,便令农民朋友收获后的“幸福指数”悄然下降,“十月朝”的节日气氛亦日渐淡化——但这并非某种文明的衰落,而是恰恰相反,其彰显的,正是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