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
来源:作者:王伟时间:2013-11-14热度:0次
“两个老头一样高,光吃饭咧,不长膘!猜猜看,是什么?”
幼时?;岜恍』锇槊俏实秸庋桓雒沼?,大家几乎是在抢着喊出谜底——“筷子!”
与西方用刀叉不同,中国人吃饭习惯用筷子。然而这两根小木棍儿实在不容易驾驭,所以孩童们初学用筷子时都要费些时日。著名学者丰子恺曾戏言,“中国人人人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他所列举的第一项便是拿筷子。
据说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而不是刀叉,是因为中华民族发自内心深处对和平的热爱:刀叉代表着杀戮,而且最早也是从战争中演化到餐桌上来的,因为不想把屠杀带到一日三餐中来,所以我们的祖先便开始使用筷子……这种说法是大学时的一位恩师说给我听的。
大众接触最多的筷子,材质多为竹或木,然而在不同人家和不同场合也常有例外,常见的筷子材质又有塑料、不锈钢、铜、银、金、玉等等。细长的两根筷子轻轻一夹,不仅夹起了人间烟火、世态百味,更夹起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饮食文化。
从小,我便被父母教导,吃饭夹菜时只能夹盘子中朝向自己那一面的菜,否则会被人视作没有涵养。为了讲得更形象一些,母亲甚至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她在别人家里吃喜酒,同桌的一人见到一盘荤菜中仅剩的两块肉,担心有人跟他抢,做出了一个特别夸张的举动——他用筷子夹起了别人面前的那块肉,然后迅速调转筷子的方向,用筷子的上头将自己面前的一块肉也夹了起来,两块肉分别夹在了筷子两头,他这才慢悠悠地品尝起来……母亲讲这件小事是为了让我记住夹菜时的礼仪,然而听母亲讲这一段故事的时候,我惊讶得嘴巴一直张得老大,心里不停感叹,竟有人能将用筷子的功夫练得如此娴熟!
在通讯与交通并不十分发达的年代,亲戚或者朋友从远方登门造访常常无法提前告知,在我的故乡曾盛行过用这样两种现象来预测:其一是喜鹊枝头叫,其二是吃饭掉筷子。乡亲们认为,但凡遇到以上两种现象,十有八九便是有亲戚朋友将要自远方来。到今天我仍然想不明白,这种毫无科学依据的预测方法,为何在当时竟然常常能够灵验?孩提时代里,为了好吃的东西的诱惑,大家都十分盼望家里来亲戚,于是便期望着以上两种现象的出现。喜鹊枝头叫是强求不来的,我们便只能在吃饭的时候假装不小心掉筷子,我们的这种小把戏自然没法把亲戚引来家里,反倒常常会惹来父母的一阵数落。多年以后,我与朋友谈到当年这一幕的时候,才知道那时候许多人都干过类似的事情,相视一笑的同时,也开始感叹童年的单纯与美好。
老一辈人常说,人要行得正,坐得直,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拿筷子或者拿钢笔,一定要用右手夹持,不然便会被视作搞歪门邪道,少不了受到一阵数落。近些年,有人开始提倡拿筷子和笔时左右开工,甚至还搬出了科学依据,说是锻炼左手可以开发右脑,能有效地开发智力。我没有去比对过用左手拿筷子的人是否比我这样一直用右手的人聪明,但我却亲见身边从小到大所有用左手写字的人没有一个写得好看,歪歪扭扭,如同鬼画符。
乡亲们常说,拿筷子的手,离筷子下头夹菜的部位越远,以后娶个老婆(或者嫁个老公)也就会离家越远。小的时候,在兄弟当中我是属于拿筷子比较“远”的,后来讨到老婆,竟然离家也不算远。工作之后,我漂泊到了千里之外,思乡的日子里,我常在想,莫非,真的只怨我当年拿筷子太“远”了?
有一句歌词是这么唱的:“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小时候,长辈们常常拿这个道理教导我们,正所谓兄弟其心,其力断金,团结力量大是也。为了验证这个道理,在儿时,我的兄长甚至还拿来一捆废弃的筷子,亲自给他的两个弟弟演示了一番。
筷子,传递了人间烟火和世态百味,更传承着华夏文明。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筷子的材质或许会改变,但这种文化,将会一直传承下去。 (编辑:作家网)